江苏省盐城市2023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程 第40课时-专题3第三单元第2讲-化学平衡第1课时-化学平衡状态及平衡的移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盐城市2023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程 第40课时-专题3第三单元第2讲-化学平衡第1课时-化学平衡状态及平衡的移动

资源简介

专题3 化学反应原理
第三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2讲 化学平衡状态及平衡移动
一、课程标准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2.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综合调控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在高中化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学科中最富有思维深度和理论价值得一部分,有利于向学生展示化学科学的魅力和锻炼学生的思维,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示、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通过本节的教学,不仅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以及化学平衡是相对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会发生移动等观点,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并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体会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三、思维导图
四、课时安排建议
第1课时 化学平衡状态及平衡的移动(1课时)
第2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1课时)
第3课时 等效平衡及综合应用(1课时)
第1课时 化学平衡状态及其应用(1课时)
一、教学流程
活动一:构建知识体系
问题1: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
[例题1] 高炉炼铁的主要反应为:Fe2O3+3CO==2Fe+3CO2。从炼铁炉口排出的尾气中总是含有一定量的CO。100多年前,人们曾认为这是由于CO与铁矿石接触时间不够的缘故。为使反应进行得完全,当时曾耗巨资改建高炉,通过增加炼铁炉的高度以延长CO和Fe2O3的接触时间,结果尾气中CO的体积分数并未减少。你知道这是什么因吗?
[归纳总结]
(一)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一定条件下的 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     ,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     保持不变的状态。
2.建立过程:一定条件下,把反应物加入固定容积密闭容器中,平衡建立过程如下
图像
反应开始 反应物浓度  ,v(正)    ;生成物浓度  ,v(逆) 
反应过程 反应物浓度  ,v(正)  ;生成物浓度  ,v(逆) 
达到平衡 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
3.平衡特点:
4.平衡状态的本质特征         ,各组分的         
mA(g)+nB(g)pC(g)+qD(g)
平衡时关系 说明
速率 =→nv正(A)=mv逆(B)→nv逆(A)=mv正(B) 必须是一个表示 另一个表示    ,都用正反应或都用逆反应表示反应速率不能判断是否为平衡状态
浓度 A(或B、C、D)的浓度 A(或B、C、D)质量、物质的量、百分含量保持不变也是平衡状态
举 例 正、逆反应速率关系 能否判断平衡
①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molA,同时生成mmolA
②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molB,同时消耗了pmolC
③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B,同时消耗了qmolD
④ c(A)∶c(B)∶c(C)∶c(D)=m∶n∶p∶q
⑤ v(A)∶v(B)∶v(C)∶v(D)=m∶n∶p∶q
[练习1] 对于可逆反应:A(s)+B(g)C(g),在一定温度下,定容的容器中,达到平衡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
①A的质量保持不变
②C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③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B,同时生成1molC
④气体的总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⑤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
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⑦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练习2] CO2与NH3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合成尿素:
2NH3(g)+CO2(g)CO(NH2)2(g)+H2O(g) △H<0
该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该反应在一恒温、恒容密闭容器内进行,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A.CO2与H2O(g)的浓度相等 B.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
C.2v(NH3)正=v(H2O)逆 D.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练习2出处: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专题2第二单元书后练习64页第3题。推荐理由:本题考查了反应自发进行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基础早读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
[练习3]在绝热、恒容的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SO2Cl2和SCl2(g),发生反应SO2Cl2(g)+SCl2(g)2SOCl2(g)。下列示意图能说明t1时刻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 B C D
问题2: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例题2] 1905年哈伯开发实现了以氮气和氢气为原料合成氨气,生产的氨制造氮肥服务于农业,养活了地球三分之一的人口,哈珀也因此于191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百多年过去了,对合成氨的研究依然没有止步。请你从速率和平衡的视角选择合成氨反应的条件。
N2(g)+3H2(g)2NH3(g) △H= 92.4 kJ mol 1
对合成氨反应的影响 影响因素
温度 压强 催化剂 浓度
使氨生产快(速率分析)
使氨生成多(平衡分析)
[归纳总结]
(二)化学平衡的移动
1.图示:
2.反应速率与平衡移动方向的关系:
速率关系 平衡移动方向
v(正)  v(逆)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v(正)  v(逆) 不移动
v(正)  v(逆)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 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      等),平衡就向能够
     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改变条件(外因) 内部要减弱这种改变(“叛逆”) 平衡移动结果
浓度 增大反应物浓度 消耗反应物 向    方向移动
减少生成物浓度 增加生成物
增加生成物浓度 消耗生成物 向    方向移动
减少反应物浓度 增加反应物
温度 升高温度 吸热可使温度降低 向    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 放热可使温度升高 向    方向移动
压强 增大压强 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压强减小 向气体化学计量数   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 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大,压强增大 向气体化学计量数   方向移动
特别提醒:
(1) 有气体参与的反应,且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不等,改变压强平衡才会移动。
(2) 能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但能改变达到平衡的时间。
(3) 向恒温恒容、恒温恒压容器中充入惰性气体(He)对平衡的影响
[练习4] 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bB(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变为原来的60%,则( )
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发生了移动 B.物质A的转化率变小
C.物质B的质量分数变大 D.说明a、b的大小关系是:a>b
(练习4出处: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专题2第三单元书后练习74页第6题。推荐理由: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问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利用假设法分析、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掌握基础是关键。)
活动二:重难点突破
问题3:一定温度下,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平衡后改变条件平衡如何移动?
恒温恒容 恒温恒压
充入氦气 A(g)+B(g)C(g) 浓度_______,平衡_______。 相当于______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______的方向移动。
A(g)+B(g)2C(g)
成比例增加A、B的量 A(g)+B(g)C(g) 浓度_______,平衡_______。 相当于______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______的方向移动。
A(g)+B(g)2C(g)
增加A的量 2A(g)B(g)+C(g) 相当于______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______的方向移动。 浓度_______,平衡_______。
A(g)B(g)+C(g)
问题4: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得到如下变化规律(图中p表示压强,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
反应I:2A(g)+B(g)2C(g) 反应Ⅱ:2A(g)C(g)
反应Ⅲ:3A(g)+B(g)2C(g) 反应Ⅳ:A(g)+B(g)2C(g)
根据以上规律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反应I:△H>0,P2>P1 B.反应Ⅱ:△H<0,T1C.反应Ⅲ:△H>0,T2>T1或△H<0,T2T1
[归纳总结]
(三)化学平衡图像分析
示例反应:aA(g)+bB(g)cC(g)+dD(g) △H
1. 折线图:
类型 转化率 时间 温度图 转化率 时间 压强图 含量 时间 温度图 含量 时间 压强图
图像
说明 p一定时ΔH___0 T一定时a+b___c+d T一定时a+b___c+d T一定时a+b___c+d p一定时ΔH___0 T一定时a+b___c+d
解题策略 “先拐先平”速率___,压强___或温度___,再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判断图像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2. 曲线图:
类型 转化率 温度 压强图 含量 温度 压强图
图像
说明 a+b>c+d时ΔH___0 a+bc+d时ΔH___0 a+bc+d时ΔH___0 a+b>c+d时ΔH___0
解题策略 在 点表示平衡点,关注曲线图的走势,有多个变量时,定一议二。
3. 其他图像:
图像 说明
百分含量 时间图 状态Ⅰ、状态Ⅱ平衡时C的百分含量相同,说明改变条件平衡______________。所以改变的条件有两种可能: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且a+b=c+d。
百分含量 温度图 T1点为________。T1点后升温,C的百分含量_______,平衡_____向移动,正反应为____热反应,ΔH____0。
百分含量 压强图 p1点为________。p1点后加压,C的百分含量_______,平衡_____向移动,a+b____c+d。
转化率 温度图 T0点为________。T0点后升温,反应物的转化率_______,平衡_____向移动,正反应为____热反应,ΔH____0。
速率 时间图 t1时刻,改变外界条件,v(正)、v(逆)____________且v(逆)____v(正),平衡_______向移动。
速率 温度图 交点为________。交点后,升温,v(正)、v(逆)__________且v(逆)____v(正),平衡_______向移动,正反应为____热反应,ΔH____0。
典例简析
[典型题例] 通过反应Ⅰ:4HCl(g)+O2(g)=2Cl2(g)+2H2O(g)可将有机氯化工业的副产品HCl转化为Cl2。在0.2MPa、反应物起始物质的量比=2条件下,不同温度时HCl平衡转化率如题图所示。向反应体系中加入CuCl2,能加快反应速率。
反应Ⅱ:2CuCl2(s)+O2(g)=2Cl2(g)+2CuO(s) △H=125.6 KJ mol 1
反应Ⅲ:CuO(s)+2HCl(g)=CuCl2(s)+H2O(g) △H= 120.0KJ mol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Ⅰ的△H=5.6 KJ mol 1
B.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强均能提高反应Ⅰ中HCl的平衡转化率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500℃时,使用CuCl2,能使HCl转化率从X点的值升至Y点的值
D.在0.2MPa、500℃条件下,若起始<2,HCl的转化率可能达到Y点的值
(典型题例出处:2021江苏适应考二。推荐理由: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为常考题型,把握吸放热反应的判断、温度或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运用能力的考查,注意理解浓度对化学平衡及转化率的影响。)
[简析] A.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Ⅱ+反应Ⅲ×2计算反应I的焓变△H=125.6 KJ mol 1+( 120.0KJ mol 1)×2= 114.4KJ/mol,故A错误;B.由A分析可知,反应Ⅰ为4HCl(g)+O2(g)=
2Cl2(g)+2H2O(g)△H= 114.4KJ/mol,即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增大压强能提高反应Ⅰ中HCl的平衡转化率,但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HCl的平衡转化率降低,故B错误;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使用CuCl2,CuCl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但不能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则使用CuCl2不能使HCl转化率从X点的值升至Y点的值,故C错误;D.其他条件不变时,若起始<2,相当于增大O2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HCl平衡的转化率增大,则HCl的转化率可能达到图中Y点的值,故D正确。
[答案] D
[练习5] 二甲醚(CH3OCH3)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有机化工产品和洁净燃料。CO2加
氢制二甲醚的反应体系中,主要发生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Ⅰ:CO2(g)+H2(g)CO(g)+H2O(g) △H=41.2kJ mol-1
反应Ⅱ:CO2(g)+3H2(g)CH3OH(g)+H2O(g) △H= 49.5kJ mol-1
反应Ⅲ:2CH3OH(g)CH3OCH3(g)+H2O(g) △H= 23.5kJ mol-1
在2MPa,起始投料=3时,CO2的平衡转化率及CO、CH3OCH3、CH3OH的平衡体积分数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X表示CO
B.反应Ⅲ中反应物所含化学键的键能之和大于生成
物所含化学键的键能之和
C.温度从553K上升至573K时,反应Ⅰ消耗的CO2
少于反应Ⅱ生成的CO2
D.其他条件不变,将压强增大到3MPa,可提高平
衡时CH3OCH3的体积分数
活动三:巩固提升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化学反应速率改变,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
(2) N2(g)+3H2(g)2NH3(g) ΔH<0,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强都有利于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 ( )
(3) 恒温下进行的反应2NO2(g)N2O4(g)达平衡时,缩小容器体积再达平衡,气体的颜色比第一次平衡时的深 ( )
(4) C(s)+CO2(g)2CO(g) ΔH>0,仅升高温度,CO2反应速率和平衡转化率均增大( )
(5) CO(g)+H2O(g)CO2(g)+H2(g) ΔH<0,仅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放出的热量不变 ( )
(6) C(s)+H2O(g)CO(g)+H2(g) ΔH>0,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正向移动( )
2.对于反应2SO2(g)+O2(g)2SO3(g),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用催化剂能缩短该反应到达平衡的时间
B.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SO2的平衡转化率
C.提高的值可增大SO2的转化率
D.增大体系的压强能提高SO2的反应速率和转化率
3.一定温度下,在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mA(g)+nB(g)pC(g),达平衡后,将混合气体的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再次达平衡时,C的浓度为原平衡时C浓度的1.9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p B.气体C的体积分数增大
C.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气体A的转化率升高
4.用来表示可逆反应2A(g)+B(g)2C(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正确图像为( )
A B C D
5.以丙烯、氨气和空气(空气中O2体积分数约为20%)为原料,在催化剂条件下生产丙烯腈(CH2CH=CN)的过程中会同时生成副产物丙烯醛,发生的主要反应如下:
C3H6(g)+NH3(g)+3/2O2(g)CH2=CHCN(g)+3H2O(g)
C3H6(g)+O2(g)CH2=CHCHO(g)+H2O(g)
在恒压、460 ℃时,保持丙烯和氨气的总进料量和空气的进料量均不变,丙烯腈和丙烯醛的平衡产率随进料气中n(氨气)/n(丙烯)的比值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曲线a表示丙烯腈的平衡产率随n(氨气)/n(丙烯)比值的变化
B.增大压强有利于提高反应速率和丙烯腈的平衡产率
C.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以使丙烯腈的平衡产率达到100%
D.由图可知,原料氨气、丙烯和空气的理论最佳进料体积比为2∶2∶3
6.在恒压、H2和CO2的起始浓度一定的条件下,用不同Mg含量的催化剂Ni/xMg(x值越大表示Mg含量越大)催化反应相同时间,测得不同温度下反应:
4H2(g)+CO2(g)CH4(g)+2H2O(g)的CO2的转化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4H2(g)+CO2(g)CH4(g)+2H2O(g)的ΔH >0
B.延长W点的反应时间可提高CO2的转化率
C.相同条件下催化剂中Mg的含量越高催化效率越高
D.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以提高CO2的转化率
[参考答案]
1.(1)× 解析:使用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不移动;气体体积相等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也不移动。
(2)√ 解析:根据勒夏特列原理,正反应放热,降温平衡向温度升高的方向即正方向移动,加压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即正方向移动。
(3)√ 解析:达到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增大了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增大压强,体积迅速减小,平衡移动程度不如体积减小带来的改变大,所以混合气体颜色加深。
(4)√ 解析: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v(CO2)增大。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5)√ 解析: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系数和相等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
(6)× 解析: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均增大,平衡正向移动。
2.B
解析:A.催化剂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从而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故A正确;B.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降低二氧化硫的转化率,故B错误;C.提高的值,相当于增大氧气浓度,平衡正向移动,二氧化硫转化率增大,故C正确;D.增大压强,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个数,二氧化硫的反应速率加快;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则二氧化硫转化率增大,故D正确。
3.A
解析:A.将混合气体的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如平衡不移动,C的浓度为原平衡时C的浓度的2倍,而当再次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原平衡时C的浓度的1.9倍,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A正确;B.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气体的体积分数减小,故B错误;C.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气体A的转化率减小,故C错误;D.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应有m+n4.A
解析:A.已知可逆反应2A(g)+B(g)2C(g)△H<0,正反应放热,升温则平衡左移,C的质量分数减小,但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缩短,A正确;B.图示升温反应速率减小,B错误;C.反应2A(g)+B(g)2C(g)是气体分子总数减少的反应,增压则平衡右移,即增压,正反应速率增加得更快,而选项C中图示:增压,逆反应速率增加得更快,则平衡左移,C错误;D.可逆反应2A(g)+B(g)2C(g)△H<0,正反应放热,升温则平衡左移,A的转化率变小,在选项D的图中,作一条等压辅助线与2条曲线产生2个交点,可得温度越高A的转化率越大,D错误。
5.A
解析:A.增大氨气的量,可促进丙烯的转化,丙烯腈的平衡产率增大,则曲线a表示丙烯腈的平衡产率随n(氨气)/n(丙烯)比值的变化,故A正确;B.增大压强使C3H6(g)+NH3(g)+3/2O2(g)CH2=CHCN(g)+3H2O(g)逆向移动,则丙烯腈的平衡产率减小,故B错误;C.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则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平衡产率不变,且丙烯腈的平衡产率一定小于100%,故C错误;D.由C3H6(g)+NH3(g)+3/2O2(g)CH2=CHCN(g)+3H2O(g)可知原料氨气、丙烯和氧气的理论最佳进料体积比为2:2:3,氧气占空气体积的,故D错误。
6.D
解析:A.由图可知,该反应在360℃左右,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再升高温度,CO2的转化率下降,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则该反应是放热反应,△H<0,故A错误;B.由图可知,W点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延长W点的反应时间不能提高CO2的转化率,故B错误;C.由图可知,在反应未达到平衡时,相同条件下,在Ni/0.05Mg催化剂条件下CO2的转化率大于在Ni/0.1Mg催化剂条件下CO2的转化率,说明相同条件下催化剂中Mg的含量越高催化效率不是越高,故C错误;D.由图可知,反应未达到平衡时,在不同的催化剂的催化下,CO2的转化率不同,选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提高CO2的转化率,故D正确。
高温
一定条件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