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化学计算常用方法(1课时)一、教学流程活动一:构建知识体系[例题1](1) 某工厂用m1 kg 铬铁矿粉(含Cr2O3 40%,杂质不含Cr)制备K2Cr2O7,最终得到产品m2 kg,产率为 。(2) 准确称取Ag2O2和Ag2O共2.588 g,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分解为Ag和O2,得到224.0 mL O2(标准状况下)。样品中Ag2O2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解析]:(1)由Cr原子守恒可知,产率为×100%=×100%。(2) n(O2)= 0.01 mol。设样品中Ag2O2的物质的量为x mol,Ag2O的物质的量为y mol。根据固体总质量得:248x+232y=2.588 g;根据O守恒得:2x+y=0.01 mol×2,解得x=9.500×10-3、y=1.000×10-3。w(Ag2O2)=×100%=91.04%。[归纳总结]1. 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1) 守恒法①原子守恒:分析原料与产物之间所含相关的主要元素原子个数定量关系,忽略中间过程。如:接触法制硫酸:FeS2~2H2SO4;工业制硝酸:NH3~HNO3。②电荷守恒: 电解质溶液(或固体化合物)中,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量相等。如Na2SO4 和Fe2(SO4)3的混合溶液中n(Na+)+3n(Fe3+)=2n(SO)。③得失电子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失电子总数等于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例题2](1) “有效氯含量”可用来衡量含氯消毒剂的消毒能力,其定义是:每克含氯消毒剂的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克Cl2的氧化能力。NaClO2的有效氯含量为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2) 金属锡的纯度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分析:将试样溶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n+2HCl===SnCl2+H2↑,再加入过量的FeCl3溶液,发生如下反应:SnCl2+2FeCl3===SnCl4+2FeCl2,最后用已知浓度的K2Cr2O7溶液滴定生成的Fe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FeCl2+K2Cr2O7+14HCl===6FeCl3+2KCl+2CrCl3+7H2O。现有金属锡试样0.613 g,经上述反应后,共用去0.100 mol/L K2Cr2O7溶液16.0 mL。求试样中锡的百分含量(假定杂质不参加反应,锡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9)。[解析]:(1) NaClO2在杀菌消毒的过程中被还原为Cl-,1 mol NaClO2得到4 mol e-(NaClO2~4e-),1 mol Cl2被还原为Cl-时得到2 mol e-(Cl2~2e-),即NaClO2~2Cl2,NaClO2的有效氯含量为=1.57。(2)Sn与K2Cr2O7物质的量的关系:3Sn~3SnCl2~6FeCl2~K2Cr2O73×119 g 1 molx 0.100×0.016 molx==0.571 2 gw(Sn)=×100%≈93.2%。[归纳总结]1. 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2) 关系式法表示两种或多种物质之间“物质的量”关系的一种简化式子。在多步反应中,把始态的反应物与终态的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表示出来,把多步计算简化成一步计算。活动二:重难点突破[例题3] :高纯硝酸锶\[化学式: Sr(NO3)2\]用于制造信号灯、光学玻璃等。Ⅰ. 工业级硝酸锶中常含有硝酸钙、硝酸钡等杂质,其中硝酸钙可溶于浓硝酸,而硝酸锶、硝酸钡不溶于浓硝酸。提纯硝酸锶的实验步骤如下:①取含杂质的硝酸锶样品,向其中加入浓硝酸溶解,搅拌。②过滤,并用浓硝酸洗涤滤渣。③将滤渣溶于水中,加略过量铬酸使Ba2+沉淀,静置后加入肼(N2H4)将过量铬酸还原,调pH至7~8,过滤。④将滤液用硝酸调节pH至2~3,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⑤将得到的Sr(NO3)2·2H2O晶体在100 ℃条件下干燥,得到高纯硝酸锶。(1)步骤②用浓硝酸洗涤滤渣的目的是 。(2)步骤③中肼(N2H4)将过量铬酸(CrO3)还原为Cr3+,同时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肼具有很好的还原性,且氧化产物无污染,故可用于除去锅炉等设备供水中的溶解氧等,除去100 L锅炉水(含氧气8 g/L)的溶解氧,需要肼的质量为 。Ⅱ. Sr(NO3)2受热易分解,生成Sr(NO2)2和O2;在500 ℃时Sr(NO2)2进一步分解生成SrO及氮氧化物。取一定质量含Sr(NO2)2的Sr(NO3)2样品,加热至完全分解,得到5.20 g SrO固体和5.08 g混合气体。计算该样品中Sr(NO3)2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01)。[解析]:I.(1) 由题信息“硝酸钙可溶于浓硝酸,而硝酸锶、硝酸钡不溶于浓硝酸”,用浓硝酸洗去硝酸钙等杂质,同时减少硝酸锶的溶解损失。(2)3N2H4+4CrO3+12H+===3N2↑+4Cr3++12H2O(3) 1 mol N2H4~1 mol N2~4 mol e-,1 mol O2~4 mol e-,n(N2H4)=n(O2)=25 mol,m(N2H4)=800 g。Ⅱ.m(样品)=5.20 g+5.08 g=10.28 gn(SrO)==0.05 moln[Sr(NO3)2]×212 g/mol+n[Sr(NO2)2]×180 g/mol=10.28 gn[Sr(NO3)2]+n[Sr(NO2)2]=0.05 mol解得:n[Sr(NO3)2]=0.04 moln[Sr(NO2)2]=0.01 molw[Sr(NO3)2]=×100%≈82.49%[练习1] 次氯酸钠溶液和二氯异氰尿酸钠(C3N3O3Cl2Na)都是常用的杀菌消毒剂。 NaClO可用于制备二氯异氰尿酸钠。(1)NaClO溶液可由低温下将Cl2缓慢通入NaOH溶液中而制得。制备 NaClO的离子方程式为 ;用于环境杀菌消毒的NaClO溶液须稀释并及时使用,若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且见光,将会导致消毒作用减弱,其原因是 。(2)二氯异氰尿酸钠优质品要求有效氯大于60%。通过下列实验检测二氯异氰尿酸钠样品是否达到优质品标准。实验检测原理为准确称取1.1200g样品,用容量瓶配成250.0mL溶液;取25.00mL上述溶液于碘量瓶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和过量KI溶液,密封在暗处静置5min;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黄色,加入淀粉指示剂继续滴定至终点,消耗Na2S2O3溶液20.00mL。①通过计算判断该样品是否为优质品 。(写出计算过程, )②若在检测中加入稀硫酸的量过少,将导致样品的有效氯测定值__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练习1出处:2020年江苏高考试题。推荐理由:该题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充分体现化学学科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价值。强调化学学科情感,发挥高考的价值引领作用。该题注重化学思维和方法的考查,兼顾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难度设置合理,有利于提振学生的自信心。)[解析]:(1)由题意可知,氯气通入氢氧化钠中产生次氯酸钠,同时产生氯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次氯酸钠溶液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因次氯酸酸性比碳酸弱,因此次氯酸钠可以与二氧化碳在水中反应产生HClO,HClO具有不稳定性,在受热或见光条件下会发生分解反应,产生HCl和O2,从而是次氯酸钠失效,故答案为:;NaClO溶液吸收空气中的CO2后产生HClO,HClO见光分解;(2)①由题中反应可知,在酸性条件产生HClO,HClO氧化碘离子产生碘单质,碘单质再用硫代硫酸钠滴定,结合反应转化确定物质之间的关系为:C3N3O3Cl2-~2HClO~2I2~4S2O32-,根据物质转换和电子得失守恒关系:得n(Cl)=0.5=,氯元素的质量:m(Cl)= =0.03550g,该样品中的有效氯为: =63.39%,该样品中的有效氯大于60%,故该样品为优质品故答案为:n(S2O)=,根据物质转换和电子得失守恒关系:C3N3O3Cl2-~2HClO~2I2~4S2O32-得n(Cl)=0.5=,氯元素的质量:m(Cl)= =0.03550g,该样品中的有效氯为: =63.39%,该样品中的有效氯大于60%,故该样品为优质品②如果硫酸的用量过少,则导致反应不能充分进行,产生的HClO的量偏低,最终导致实验测得的有效氯含量会偏低。活动三:巩固提升1.蛋氨酸铜[Cux(Met)y,Met表示蛋氨酸根离子]是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为确定蛋氨酸铜[Cux(Met)y]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和稀盐酸,加热至全部溶解,冷却后将溶液分成两等份。②取其中一份溶液,调节溶液pH在6~8之间。加入0.100 0 mol/L I2的标准溶液25.00 mL,充分反应后滴入2~3滴指示剂X,用0.100 0 mol/L 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至蓝色恰好褪去,发生反应:I2+2S2O===S4O+2I-。消耗Na2S2O3标准溶液22.00 mL(蛋氨酸与I2反应时物质的量之比为1∶1,产物不与Na2S2O3发生反应)。③向另一份溶液中加入NH3·H2O NH4Cl缓冲溶液,加热至70 ℃左右,滴入2~3滴指示剂PAN,用0.025 00 mol/L EDTA(Na2H2Y)标准溶液滴定其中Cu2+(离子方程式为Cu2++H2Y2-===CuY2-+2H+),消耗EDTA标准溶液28.00 mL。(1) 指示剂X为____________。(2) 用Na2S2O3标准液滴定时,若pH过小,会有S和SO2生成。写出S2O与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若滴定管水洗后未用EDTA标准溶液润洗,测得Cu2+的物质的量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4) 通过计算确定蛋氨酸铜[Cux(Met)y]的化学式(写出计算过程)。2.钴的氧化物常用于制取催化剂和颜料等。以钴矿[主要成分是CoO、Co2O3、Co(OH)3,还含SiO2及少量Al2O3、Fe2O3、CuO及MnO2等]为原料可制取钴的氧化物。(1)一种钴氧化物晶胞如图-1所示,该氧化物中钴离子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图-1 图-2(2)利用钴矿制取钴的氧化物的主要步骤如下:①浸取:用盐酸和Na2SO3溶液浸取钴矿,浸取液中含有Al3+、Fe2+、Co2+、Cu2+、Mn2+、Cl-、SO等离子。写出Co2O3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除杂:向浸取液中先加入足量NaClO3氧化Fe2+,再加入NaOH调节pH除去Al3+、Fe3+、Cu2+。有关沉淀数据如下表(“完全沉淀”时金属离子浓度≤1.0×10-5 mol·L-1)。沉淀 Al(OH)3 Fe(OH)3 Co(OH)2 Cu(OH)2 Mn(OH)2恰好完全沉淀时pH 5.2 2.8 9.4 6.7 10.1若浸取液中c(Co2+)=0.1 mol·L-1,则须调节溶液pH的范围是 。(加入NaClO3和NaOH时,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③萃取、反萃取:向除杂后的溶液中,加入某有机酸萃取剂(HA)2,发生反应:Co2++n(HA)2CoA2·(n-1)(HA)2+2H+。实验测得:当溶液pH处于4.5~6.5范围内,Co2+萃取率随溶液pH的增大而增大(如图-2所示),其原因是 。向萃取所得有机相中加入H2SO4,反萃取得到水相。该工艺中设计萃取、反萃取的目的是 。④沉钴、热分解:向反萃取后得到的水相中加入(NH4)2C2O4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得到CoC2O4·2H2O晶体。称取7.32 g该晶体,在空气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得到CoO和Co3O4的混合物。称量该混合物,质量为3.16 g,通过计算确定该混合物中CoO和Co3O4的质量之比。(写出计算过程)[参考答案]1. (1) 淀粉溶液 (2) 2H++S2O===SO2↑+S↓+H2O (3) 偏大(4) n(S2O)=0.100 0 mol/L×0.022 00 L=0.002 200 moln(I2)=0.100 0 mol/L×0.025 00 L=0.002 500 moln(I2)=×n(S2O)+n(蛋氨酸)n(Met)=n(蛋氨酸)=0.002 500 mol-×0.002 200 mol=0.001 400 moln(Cu2+)=n(H2Y2-)=0.025 00 mol/L×0.028 00 L=0.000 700 0 mol ===[Cux(Met)y]的化学式为Cu(Met)2。2.(1))[Ar]3d7(或1s22s22p63s23p63d7)(2)①Co2O3+SO+4H+=2Co2++SO+2H2O②6.7~7.4③pH越大,溶液中c(H+)越小,有利于Co2++n(HA)2CoA2·(n-1)(HA)2+2H+反应正向进行,Co2+萃取率越高 分离Co2+和Mn2+④n(CoC2O4·2H2O)==0.04 moln(CoO)+3n(Co3O4)=0.04 moln(CoO)×75 g·mol-1+n(Co3O4)×241 g·mol-1=3.16g则n(CoO)=0.01mol n(Co3O4)=0.01mol==二、教学建议1.一轮复习课一定要立足基础,所选题目难度不能大,目的要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对比,达到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2.让学生熟练掌握解决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做到胸有成竹。3.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从教向学的转化。4.在对化学计算方法的总结复习时,要使学生建构起数学思维(如:守恒思想)。三、情境素材1.常见化学计算方法的运用(1) 守恒思想的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间重新组合,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存在一系列守恒现象,如:质量守恒、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等,利用这些守恒关系解题的方法叫做守恒法。质量守恒就是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在配制或稀释溶液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元素守恒即反应前后各元素种类不变,各元素原子个数不变,其物质的量、质量也不变。电荷守恒即对任一电中性的体系,如化合物、混和物、溶液等,电荷的代数和为零,即正电荷总数和负电荷总数相等。电子得失守恒是指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一定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无论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还是原电池或电解池中均如此。故在进行化学计算时,若抓住反应的始态和终态利用守恒关系进行求解,则可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2) 关系式法的应用实际化工生产中以及化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往往涉及到多步反应:从原料到产品可能要经过若干步反应;测定某一物质的含量可能要经过若干步中间过程。对于多步反应体系,依据若干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起始物质与最终物质的量的关系,并据此列比例式进行计算求解方法,称为“关系式”法。利用关系式法可以节省不必要的中间运算步骤,避免计算错误,并能迅速准确地获得结果。用关系式解题的关键是建立关系式,建立关系式的方法主要有:1、利用微粒守恒关系建立关系式,2、利用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间的关系建立关系式,3、利用方程式的加合建立关系式。2.其他化学计算方法的应用(1) 差量法的应用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找出所谓“理论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差、气态物质的体积差、压强差,也可以是物质的量之差、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差等。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且反应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应体系。(2) 平均值法的应用所谓平均值法是一种将数学平均原理应用于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它所依据的数学原理是:两个数Mr1和Mr2(Mr1大于Mr2)的算术平均值Mr,一定介于两者之间。所以,只要求出平均值Mr,就可以判断出Mr1和Mr2的取值范围,再结合题给条件即可迅速求出正确答案。常见方法有:求平均原子量、平均式量、平均摩尔电子质量、平均组成等。(3) 极端假设法的应用“极端假设法”是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常用方法,一般解答有关混合物计算时采用,可分别假设原混合物是某一纯净物,进行计算,确定最大值、最小值,再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4) 讨论法的应用有一类化学计算题,由于某一条件的不确定,结果可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也可能在某个范围内取值,这类题需要用讨论的方法求解。常见的类型:1、讨论反应发生的程度;2、讨论反应物是否过量;3、讨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范围;4、讨论不定方程的解。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