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四单元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四单元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设计
一、课前准备:(1)实验准备:1.仪器: 试管、单孔塞、导气管、滴管、药匙、改进后的装置10套、磁性教具6套。2.药品: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饱和碳酸钠溶液、盐酸、澄清石灰水。(2)教师准备上课所用的课件。二、教学目标1、通过看书阅读,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组成及在生活中的用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通过改进实验碳酸盐和稀盐酸的反应装置,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通过微观磁性教具展演,分析讨论后,理解复分解反应,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合作精神。教学重点: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教学难点:对复分解反应条件的理解。三、教学方法图片资料展示、磁性教具展演、实验探究、讨论总结、讲授等方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生观看视频,两个小碗中分别取营养食盐和食用纯碱,加入食醋观察现象的不同。 食醋和纯碱的反应,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现象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的相关内容来解释这个问题。【板书】一、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探究实验一:几种盐的溶水性,自主学习并完成表格】物质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俗称 化学式颜色状态溶解性【学生阅读课本】【提问】 你能写出这三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的俗名和分类吗?【回答】 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属于盐;碳酸氢钠:NaHCO3 ,俗称小苏打,属于盐;碳酸钙:CaCO3, 大理石、石灰石等的主要成分,属于盐。【观察】 观察三种物质的颜色与状态,进行描述。【回答】 都为白色的固体。【学生实验】 分别取三支试管,依次加入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三种物质,再加入定量的水,观察三种物质能否溶于水;若能溶于水,观察它们溶解的难易程度,判断三种物质的溶解性。【实验结论】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易溶于水,大理石不易溶于水。【学生观看视频提炼信息】Na2CO3 NaHCO3 CaCO3的用途【归纳总结】Na2CO3 ——纯碱,广泛用于玻璃,造纸。NaHCO3 ——小苏打,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若有胃溃疡的病人严禁使用,因为可导致胃穿孔)。CaCO3 —— 大理石,石灰石,建筑材料,补钙剂。【探究实验二:碳酸盐和酸的反应】学生利用自己改进的装置,分别加入 Na2CO3 粉末和 NaHCO3粉末,分别滴加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若有气泡生成,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均冒出大量气泡;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学生板演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结论】1.含CO3 2- HCO3-的盐与盐酸反应生成CO2气体。2.CO3 2- HCO3- 的检验:加少量稀盐酸,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板书】碳酸盐的检验:(试剂、步骤、现象和结论)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倒入适量的稀盐酸,有气体生成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则固体中含有CO32-。【问题讨论】馒头、面包等发面食品的一个特点是面团中有许多小孔,它们使发面食品松软可口。根据发酵粉(含碳酸氢钠和有机酸等)可与面粉、水混合直接制作发面食品的事实,说明碳酸氢钠在其中的作用。【回答】 发酵粉中的碳酸氢钠和有机酸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馒头松软可口。【展示图片】贝壳,珍珠,石灰石,请你通过实验证明它们是碳酸盐?【回答】加入盐酸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过渡】若用硫酸代替盐酸重复上述实验,将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Na2CO3 + H2SO4 NaHCO3 + H2SO4【设问】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和酸溶液能发生反应,它们和碱溶液能发生反应吗?【探究实验三】碳酸钠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提问】上面实验所对应的这些反应跟我们前面所学反应有哪些不同点?再从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结构关系讨论各反应的共同点。【回答】都是两种化合物回想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板书】二、复分解反应AB+CD——AD+CB【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学生交际舞的表演,酸碱反应的实质。学生帽子上标上H+ 和Cl- ,Na+ 和OH- ,随着音乐的进行,H+和OH- 发生牵手形成H2O,而Na+和Cl- 并不牵手,为学生理解复分解反应实质进行微观搭桥。【学生直观教具演示】1.NaOH溶液和稀HCl反应的实质 Cl-和Na+为旁观者2.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反应的实质 Cl-和Na+为旁观者3. 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实质Cl-和Na+为旁观者【结论】如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则溶液中离子种类发生改变。反应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总结】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在溶液里进行的复分解反应总是向着导致溶液中自由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讨论】 酸碱中和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生成物有什么特点?【回答】 酸碱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因为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生成物中有水。【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 1、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性质和用途;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2、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课外扩展】1、思考题:现有石灰石,水,碳酸钠如何制备烧碱。 2、上网搜索制造松花蛋的方法,给爸妈一个惊喜。五、【板书设计】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碳酸盐的检验:(试剂、步骤、现象和结论)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倒入适量的稀盐酸,有气体生成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则固体中含有CO32-。二、复分解反应:AB+CD——AD+CB(双交换、价不变)发生的条件:反应物: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六、【课后反思】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自己实验创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同时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共同学习巩固新知识。加深理解,会应用条件判断反应能否发生。概括、总结,使知识系统化。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加深理解,巩固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整体上本节课实施的较好,教学内容较为紧凑,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我认为本节课我设计较好的地方就是实验探究由学生自己设计装置,大胆改进操作,很好的保证了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另外一大亮点就是“寓教于乐”,整节课和生活知识密切相连,并加入适量学生感兴趣的并与复分解反应相关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教学的魅力所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