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6.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6.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学生对实验室里如何制取气体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实验室常用三种方法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由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不同,它们的制取装置不同。通过氧气性质的学习和收集装置的结合,学生也有了选择收集装置的部分经验。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的经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灭火等。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一些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发应原理,但却不知道怎样选择才适合实验室制备气体及还需要考虑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对其进行引导,使知识得到补充完善,使能力得到提升。
该课题主要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教材首先给出了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然后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密度与空气比较和是否与水反应等因素来确定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教材还给出了一些仪器,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由学生自己组装二氧化碳的制备装置采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这是该课题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方法,知道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2)能设计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氧化碳和氧气有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二氧化碳和氧气时,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让学生在探究反应药品和设计装置制取气体的过程中,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初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树立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采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教学难点: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四、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
⑴ 多媒体课件;
(2) 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两套:,锥形瓶、双孔塞、长颈漏斗、导管、集气瓶、玻璃片;广口瓶、分液漏斗、导管、
(3)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石灰石
2.学具准备:
(1)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的相关仪器: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镊子、药匙;
(2) 药品:石灰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石灰水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新课 在引入新课时,展示几幅关于二氧化碳用途的图片,猜猜她是谁?提出问题。 观察、思考
既是为了引课,也是为了让学生对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关注二氧化碳气体
提出
问题 提问:如何才能得到一瓶纯净的二氧化碳呢?
提出问题: 列举你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能写出化学方程式的写出化学方程式。鼓励学生利用“头脑风暴”法,搜索尽可能多的反应。 回忆积极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是否可行,从反应条件、药品来源、操作是否简便、气体是否便于收集等方面综合考虑。有些反应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有些反应条件要求过高,有些操作不简便,有些难于收集等, 被同学们一一否决。 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寻找出可能的药品
探究实验 提问:哪些反应能方便快捷地得到较纯净的二氧化碳呢?
师生讨论结果: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能制得较纯净的二氧化碳。但它们的反应速度如何、气体是否易于收集呢?让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分组完成上述实验,并得出结论:碳酸钠无论与哪种酸反应,速度很快,不易收集;石灰石与稀硫酸的反应开始时有气泡产生 ,但随之气泡越来越少,慢慢停止了反应;只有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速度适中,反应在持续进行,收集起来也很方便。
对于含碳酸根的化合物与酸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引导学生关注其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反应速度等,从而通过实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最适合药品
组织阅读课本P113-114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适应考虑什么因素,并且通过引导, 学生复习回顾第二单元《氧气的制取》,推导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推导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与实验室中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制氧气有共同点,都是“固+液→气,且反应不需要加热”。因此制取二氧化碳可以用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装置,而不能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加热分解制取氧气的装置。同时还需要讨论收集方法,通过与氧气对比,再联系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学生们很快就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联系对比,温故知新。
设计实验 从教材第114页备选仪器图中选取合适的仪器(课件展示),设计并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讨论回答自己的选择方案  
师生讨论之后,共同评选出了最优化装置(锥形瓶、双孔塞配长颈漏斗)和最简单装置(大试管、单孔塞)各一套。  
交流提升 谈论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讨论二氧化碳验满方法、检验方法等,以提升对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认识,使之更加全面、系统。 前期讨论的诸如反应原理、药品选用、仪器装置及收集装置,现在得以实践
动手实践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 学生合作展示: 用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练习验满和检验方法,
迁移应用 完成实验后,课件中投影展示
【请让我来告诉你】1、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填代号)⑴写出标有编号仪器的名称: ① ------- ;② ------- ;③ -------- ;④ -------- 。⑵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⑶实验室用固体氯化铵(NH4Cl)与固体氢氧化钠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取氨气(NH3),化学方程式为NH4Cl+NaOHNaCl+NH3↑+H2O,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能溶于水形成氨水。根据以上知识推断:实验室制取NH3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2、【趣味实验】鸡蛋在醋酸中潜水。问:你能解释其中的奥秘吗? 完成有关知识与方法的训练,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和思路进行合理演绎,提高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并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
师生小结 老师小结本节课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究的方式知道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及装置,并且归纳出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及方法。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各抒己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产生对化学的兴趣
拓展活动 课外拓展:查阅资料“二氧化碳的功过是非”,生活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课外拓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对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通过对氧气实验室制取引导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然后让学生对提供的仪器进行选择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再分组交流讨论,比较各自装置的优缺点,从中确定一套最佳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最后找几名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培养学生归纳小结,自我反馈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概括,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较好地突破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发生装置的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了深刻体验,从而牢固地建构了判断气体发生装置的方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在努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地学习中,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化学的学习乐趣,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他们感受化学的学习乐趣,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好发展,使他们感受到化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而真正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