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5.1 质量守恒定律 (第1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5.1 质量守恒定律 (第1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从本质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形成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及其应用
难点:从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改变,那么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呢?
一.活动与探究(一)
【提出问题】: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有什么关系?
【学生猜想】:相等、大于或小于。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组进行实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测定、铁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观察、记录、分析现象】:
实验方案 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铁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分析
【得出结论】: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强调: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变化。
参加指实际消耗的物质质量;生成指反应后增加的物质质量。
学生练习(一):
1.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水结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1L芝麻和1L大米混合,总体积小于2L
C.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D.在70g的食盐水中,有10g食盐和60g水
2.在化学反应A+B→C+D中,15gA和足量B充分反应后,生成14gC和18gD,则消耗B的质量是 g
二.活动与探究(二)
【提问】: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从现象上验证质量守恒呢?
1.【引导学生分组完成】:实验5-1 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以及改进装置后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
【学生观察、记录、分析现象】:
实验 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改进后
实验现象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分析
2.【老师演示】实验5-2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学生观察、记录、分析现象。
【反思、归纳】:对于有气体参与或有烟状物生成的实验,要使反应前后质量相等,必须在密闭体系下进行。
学生练习(二):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因此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 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了,但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三.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播放动画:水通电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学生观察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的特点。
小结: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 种类 、 数目 、 质量 不变(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 种类 、 质量 不变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
学生练习(三):
1.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发生变化的是 。
①原子的数目;②物质的总质量;③物质的种类;④分子的种类;⑤元素的种类;⑥原子的质量;⑦分子的数目
2.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为:
水+二氧化碳——淀粉+氧气
产生的淀粉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课后练习】
1.24.5g氯酸钾和5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19.9g,则该反应中共生成氧气 g
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X(未知) 26 2 1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 B.乙是反应物
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5:4 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3.已知m1g镁条放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m2g氧化镁(不考虑其他反应),m1 m2(填“>”“<”或“=”)。小西在做该实验时,观察到耀眼的白光,冒出大量白烟,称量无误时,发现m1>m2,其原因是
【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本质原因: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