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1 认识地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3)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4)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苏东坡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当时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自到地球的全貌,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把握地球的真实形状。(二)互动探究探究一、地球的形状从现代探测技术拍摄的地球卫星照片我们可以看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区别圆和球体的概念)其实,太阳和月球也是球体。过渡:然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曲折的过程。1.古代关于天地关系的学说那么,古时候人们是怎么描述地球形状的呢?活动:认真阅读课本16页“盖天说”和“浑天说”材料,并概括两学说的观点2、证实“地球是球体”人类是在什么时候验证地球是个球体?是谁验证的呢?活动:阅读课本17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并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讲麦哲伦的故事。3、现代宇宙观测研究至此,通过宇宙观测人们已经确认地球是个球体。过渡:那么,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呢?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谈一谈:从人类对地球形状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你有什么感悟呢?问:地球是一个正球体吗?结论、现代宇宙观察研究----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探究二、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它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平时怎么描述一个物体的大小?接下来我们通过相关数据了解地球大小把!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提问:图中有两个不同的半径:赤道半径(6378千米)和极半径(6371千米)这说明了什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通过比较让学生对地球的庞大感受更深刻。探究三、地球仪地球这么大,要了解它的全貌很难,也过于抽象,于是人们就把地球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制成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找一找:地球仪和实体地球之间有什么区别?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2、地球仪是正球体,地球是不规则球体。3、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经纬线等。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五、板书设计一.地球的形状——不规则球体过程: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探测二.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三.地球仪1.地轴2.两极六、作业布置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七、教学反思做中学,学中做,是夯实双基提升能力的有力保证。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科学精神的形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