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4.1 海陆变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并能运用该观点解释七大洲、四大洋的形成及大洋的面积变化等地理现象。2.过程与方法:(1)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探讨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2)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海陆变迁的现象。难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展示在高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石燕等的化石等图片,由此证明它原为海底的一部分,显示出地表形态的变化。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和探讨的海陆变迁的问题。(二)探究活动探究一:地表形态变化过渡: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今天地球上的地表形态仅仅是地质时期地球面貌的一个片段。你知道哪些地理现象说明地球地表形态在变化 展示: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图片和东海海底发现古地质时期的古河道和三角洲的图片。(需强调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短期内不易被人们察觉)过渡:以上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过渡:除了自然方面的原因,人类的活动也能造成海陆变迁。(让学生举例)展示:澳门填海造陆造成的陆地面积变化示意图教师总结海陆变化的原因活动探究学习:发现地球海陆轮廓的变化活动:指导学生完成P42“非洲与南美洲的拼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能吻合的拼合在一起。并提出假设——两块大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是漂移形成现在的位置。知识拓展:大陆漂移假说的由来探究二、大陆漂移假说讲述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合作学习:寻找证据活动:假如你是魏格纳,你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需要寻找什么证据来证明 启发学生:两块大陆的轮廓吻合就能证明它们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吗 举例:随意两张白纸虽然轮廓吻合,但是不能说明它们原本连在一起。此时用笔在两张白纸间随意上画线,让学生观察纸上的线能否衔接得上。引导学生思考还需要寻找哪方面的证据。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和总结假说的观点课堂练习1.能说明“沧海桑田”这种地表形态变化的地理现象是( )A.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B.黄土高原沟壑纵横C.我国南方地区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新疆沙漠广布2.下图表示大陆漂移过程中不同时期海陆分布状况。根据大陆漂移学说,海陆分布变化的顺序是 ( )a b cA.a→b→c B.a→c→b C.c→a→b D.c→b→a五、板书设计一、地表形态变化二、大陆漂移假说六、作业布置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七、教学反思本节设计了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通过课堂练习加以巩固,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