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2 世界的地形一、教学目标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别山的部位。3、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它在使用时有哪些优点以及如何使用及如何阅读地形图;4、学会在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基本概念。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难点:1、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陆地表面这些高高低低不同形态的地形,怎样在平面图上表现出来呢?用地形鸟瞰图可以吗?出示地形鸟瞰图,师生分析地形鸟瞰图的特点。通过分析 得出地形鸟瞰图不准确,前景比例大,后景比例小;山体背面地形状况不清;无法表示地面海拔高度大小;难以绘制等。过渡:地形鸟瞰图能表达地面起伏、山地、平原、水体等,但不能说明海拔高度和山体后面的起伏状况。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就能清楚的表达地面的起伏变化和海拔高度。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使用等高线地形图。(二)探究活动探究一:等高线与等深线的含义通过讨论,试着回答下列问题在图2-40等高线地形图中用笔描出400米的线,教师强调这条线上各地的海拔高度均为400米。1、在地图上,将( )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高线。2、把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 )。3、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 )。等高线地形图如何绘制的呢?教师演示过程,解释等高距的概念。引导学生伸出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桌面上。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在指头缝之间用粗的墨水描蓝了,表示水顺着山谷流下了。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这样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就可以一目了然了。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加深学生对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以此来突出重点。紧接着展示山体模型,指认不同部位的地形和展示一张复杂的地形图,判读地形。指图要准确到位,问题要精妙,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以此来突破难点。小结:在地图上,将陆地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深线。探究二: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1、判读山顶和鞍部的方法:归纳: 山顶:山顶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2、判读山脊和山谷的方法归纳: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为山谷。3、判读陡崖的方法归纳:陡崖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缓坡处等高线稀疏;陡坡处等高线密集。探究三:分层设色地形图讨论:归纳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它的着色规律一般是怎样的?它有何优点和缺点?表格归纳:制作原理 根据等高线的原理,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着色规律 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表示冰雪,褐色表示高山优点 —目了然地看出陆地和海洋的高低起伏缺点 高程表达不准确,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程差被忽略了当堂训练1.下列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面广阔平坦的一定是平原B.地面连绵起伏的一定是山地C.高原相对高度大,但海拔低D.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2.下图是四幅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能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 ( )3.图中山顶的海拔高度可能是( )A.457米 B.400米 C.531米 D.398米4.图中虚线表示的地形是( )A.山谷 B.鞍部 C.山顶 D.山脊5.图中序号所在地坡度最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五、板书设计世界的地形--学会看地形图1、等高线与等深线的含义2、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3、分层设色地形图六、作业布置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七、教学反思本节是难度较大的一节课,本节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启发、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知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