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合理利用网络【学习目标】1.知道网络时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2.知道网络是虚拟世界,信息参差不齐,提高辨别能力,自觉抵御网络上的不良信息。3.了解网络的特点,能够做到理智对待网络,合理利用网络。4.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网民数量多的特点,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传播正能量。【学习重难点】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网民数量多的特点,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传播正能量。【学习过程】一、预习问题1.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网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何做到理性对待网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利用网络的基本准则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利用网络传播正能量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预习检测1.在网络信息时代,我们青少年要学会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诱惑,下列做法中可取的是 ( )①为避免不良诱惑,拒绝上网 ②不浏览内容不健康的网站③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见面要求 ④遵守道德和法律,文明上网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网络交往有利也有弊,我们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就要( )A.摆脱约束,任意发表言论B.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C.放松警惕,广交朋友D.依赖网络并随意消费三、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近几年来,因迷恋网络,三番两次被退学,又以高分考进名校的“高考奇才”层出不穷:新疆安治帮:先后考入北大、清华,却因为迷恋网络遭学校退学,今年第四次高考全县第一;湖北周剑:五年四次考入名校却三次退学;四川张非:4年时间,一次清华,一次北大,先后退学或开除,前不久,又再次考上清华。网瘾而产生的群体性退学事件也屡见不鲜:西安邮电学院劝退336名学生,徐州工程学院对115名学生作退学处理,156人作留级处理。思考:1.材料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网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活动二:通过课本材料的分析,我们来分组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网络谣言有什么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们如何辨别网络谣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活动三:据中国的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揭示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到53.2%。青少年学生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往往是不合理使用的网络的主要群体。思考:如何合理利用网络,处理网络和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随堂检测1.2022年4月以来,国内多家互联网平台逐步开放个人主页展示IP属地功能。该功能将互联网用户的真实属地公开,一批伪装者现出原形、人设崩塌。此举有利于( )A.学会信息节食,提高媒介素养 B.保护个人隐私,控制网络言论C.净化网络环境,营造良好生态 D.创新技术手段,消除欺骗行为2.我国各大博物馆纷纷加快数字化建设。博物馆建立数字资源库,利用“云端”发布馆藏、线上预约免费来回车费支出、开设网上展厅等,人们将这种网络形式称为“网上博物馆”——既拓展了博物馆专业范围,也扩大了受众人群以及社会影响。这反映了( )①网络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②借助互联网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③网络为文化传播搭建新平台,提升了文化的传播速度④网络可以实现我们的所有需求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3.晓东最近成了“宅男”,一到周末和假期就喜欢整天待在电脑面前,与动漫圈的朋友聊得火热,不再愿意出门和小伙伴一起玩。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应该提醒他( )网络生活不沉迷,避免脱离现实生活B.网络交友不可靠,不要进行网络社交C.网络信息不可信,谨慎对待网络资讯D.网络言行不随意,自觉遵守法律规定4.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发展迅猛,网络直播课堂、网络交友、网络购物、网络招聘、网络导航、网络支付等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但是,在网络中也存在发布虚假信息、侵犯个人隐私、实施网络诈骗等不良现象甚至违法行为。所以,我们青少年参与网络生活要( )①合理运用网络,丰富我们的生活 ②任意运用网络,谋取个人私利③加强网络监管,规范网络行为 ④遵守法律法规,提高媒介素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针对图中人物的行为,下列劝告合适的是( )①要维护网络安全 ②要合理使用网络 ③要科学安排时间 ④要学会分工合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国家反诈中心为了提高人们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特此提醒:“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这警示广大中学生平时要( )A.崇法治,加强网络诈骗立法 B.善辨别,增强自我保护意识C.懂警惕,坚持个人言论自由 D.明是非,依法打击网络谣言7.2022年,我国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具体包括打击网络潘言,打击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等重点任务。开展“清朗”行动能有效①扩大公民表达权 ②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③弘扬网络正能量 ④提高文化传播的速度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8.漫画《信息泄露》(如图)警示我们,保护自己的隐私应A.不蓄意打听和刺探他人的秘密B.提高防范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C.拒绝电子产品,保持社交距离D.远离网络,不向任何人透露个人信息9.(1)填空①我们每个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都是平等的②根据___________我们把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③对于未成年而言,旷课夜不归宿等行为,属于严重违背___________的不良行为。④_________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也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⑤民事权利是公民享有的重要权利,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的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宗旨,始终做人民信赖、人民拥护、人民热爱的子弟兵。(2)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图一:妈妈在商场买了件礼物,发现质量有问题,找到商家,而商家拒绝退货,商家的行为属于________违法行为。妈妈如果选择维权途径还可以___________-①与商家协商和解 ②向有关部门投诉图二:同学的做法是具有_____________素养的表现。10.网络是一把__________。(有“利”也有“弊”;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11.完成下列填空题(1)①天津一男子因在网络平台发布恶意辱骂消防员言论,造成不良影响,于5月8日被警方依法行拘15日。这一案例警示我们________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②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是________。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鲜明的特点是___________。(2)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请对下列案例中违法事件进行分类。(只填案例序号)案例一、张某与李某在菜市场由于价格纠纷,张某殴打了李某。案例二、某学校制定“最严校规”:迟到一次罚款200元,两次1000元,三次开除。案例三、司机陈某由于闯红灯不服交警的处罚,把执行交警打成重伤。案例四、学生小王经常到网吧上网,一日发现自己竟然成为网吧的“形象代言人”。案例五、小崔的父母离婚,在对小崔的抚养权问题上,两个人都选择了放弃。民事违法行为:_______________行政违法行为:_______________刑事违法行为:_______________12._________、_________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C2.B3.A4.B5.C6.B7.C8.B9. 人格和法律 社会危害的程度 社会公德 诉讼 财产权和人身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民事违法行为 ② 媒介10.双刃剑11. 恪守道德、遵守法律。 法律。 将国家和人民视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案例一、案例四、案例五。 案例二。 案例三。12. 恪守道德 遵守法律4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