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散文诗二首之《金色花》说课稿及反思(共三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 散文诗二首之《金色花》说课稿及反思(共三篇)

资源简介

散文诗二首之《金色花》说课稿及反思(一)
说教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散文诗二首中的其中一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诗中由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想——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本课所表达的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优美的语言足以感染每一个情感丰富的学生。学习本课,首先要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学习朗读;其次,还要能感受母子情深,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熏陶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3、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书写感情、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说学情
小学刚升入中学,这个阶段是孩子们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最适合对其进行情感熏陶和人文关怀。从实际情况看,我们的孩子总是忽略父母对他们的默默关怀和深深的爱,更不知道如何去关爱自己的父母。因此,学习本文能很好的开启他们爱的心门,使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母爱,懂得回报母亲。
五、说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把握散文诗的基调。
感悟思考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基本情感,深刻感悟母爱的真谛。
合作探究法:设计适当的问题为课文释疑,同时培养合作意识、探究问题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我们去爱,母亲。今天,让我们走进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去感受那份浓浓的母爱。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幻灯片,简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依据:新课标指出:要了解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媒体设计思路:将大量的语文信息利用简单的幻灯片的形式在极短的时间里展示给学生,节约了上课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投影:与课文配音协调一致的动态画面)
依据: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的能力。本诗感情真挚、语言优美,非常适合感情朗读,播放课文录音,容易使学生把握课文内容,领悟诗歌主题和思想感情,也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朗读。动态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优美画面,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媒体设计思路:课文泛读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在听读中感知情节,感悟思想。动态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优美画面,进一步领悟思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
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诗歌所写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依据: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4、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依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能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
5、(投影:当妈妈......的时候,我......)
提问:孩子变成了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 请用“当妈妈......的时候,我......”说一说。
依据:朗读应有层次性,对文本的了解也应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这一环节,有利于使学生深入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歌的思想感情。
6、感知人物
(投影: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的孩子,我读出了一位______的妈妈)
回答:孩子 (活泼 可爱 机灵 顽皮等等)
妈妈 (慈爱 温柔 美丽 勤劳等等)
依据:这一环节是由上一个环节自然过渡来的。新课标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7、一名学生配乐朗读(教师可以作指导)
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的感悟,对人物的理解。
媒体设计思路:朗读配乐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难
(用幻灯片出示讨论的问题)
A、“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 为了好玩吗 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 为了实现自己的小小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
B、孩子为妈妈做了不少事,为什么却不告诉妈妈
C、孩子回来了,妈妈为什么还说他“你这坏孩子”
媒体设计思路:以幻灯片展示问题,可以节省授课时间,将问题直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及时讨论。
1、学生讨论(六人一组)
依据: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学生谈朗读体会
依据:新课标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一环节可以完成本课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3、教师小结:母子情深
4、一名学生配乐朗读(教师鼓励朗读水平应有所提升)
在正确、流利、有节奏朗读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达成了本首诗歌教学的能力目标。
媒体设计思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知情节、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诗歌思想的理解。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本诗歌的教学重点学生将顺利掌握。
(四)、相关联想,扩展内涵
1、“我国的一位著名诗人,也以母爱的热情讴歌而著称,她就是冰心奶奶,她的《繁星 春水》就是一部对母爱、童真和自然的颂歌。让我们走进《繁星 春水》,感受冰心对母爱的情思。”
(出示幻灯片,展示部分诗句,师生共享)
A、母亲阿!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B、倘如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C、母亲阿!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D、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她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么
依据: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设计这一环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语感。
设计思路:利用网络信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五)、交流感悟,想象创作
1、真情倾诉
找到与母亲相处时或温馨或快乐或感动的瞬间,讲给大家听。
(投影:我与妈妈_______ 的时刻)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
依据: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其进行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
媒体设计思路: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动情讲述故事,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的饿能力,培养了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想象创作
《金色花》这首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金色花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方法,以“假如我变成了......“开头,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现对母亲的爱。(投影:假如我变成了……)
依据: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前几个环节的基础上完成这一环节应该说是降低了难度,正常情况下是可以突破本诗歌的教学难点的。
媒体设计思路:用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以动听的音乐感染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流畅表达,真挚抒情。在轻松愉悦的气氛当中突破了教学难点。
3、学生自由想象创作并交流。
(六)、课堂小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依依小草怎回报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泽 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尽管如此,我们仍要用小草的芳馨、用溪流的欢歌来努力回报我们的母亲。
(播放歌曲《懂你》)
媒体设计思路:让学生在动情的音乐声中深一层理解诗歌,提高审美体验,同时,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到余味无穷,意犹未尽。
(投影:回报母亲,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七、板书设计
散文诗二首
《金色花》
亲情 母爱 感恩
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反思:
本堂课,教学重点顺利解决,教学难点在前面几个具有坡度的环节铺垫下,也顺利突破。借助多媒体课件,活跃了课堂气氛,优化了课堂环节,节省了上课时间,丰富了课堂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实现了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然、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情操。整堂课,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
散文诗二首之《金色花》说课稿及反思(二)
说教材
《金色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所作的一首散文诗,安排在部编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这个单元的课文主题是“家庭和亲情”,所以,学习本单元要将情感教育与语文教育相结合,用新的教育理念,使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体味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真情。而《金色花》是一首表现母爱的诗歌名篇,用充满童稚的想象,由“假如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入文,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地表达了孩子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间最圣洁的母子之情。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初步掌握了诗歌的朗读技巧,有一定的感受能力,这对于本课的教学有所帮助。但是他们对外国诗歌接触的较少,还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而且对于诗歌还是无法做到深入品味,因此还需要老师创设情境,深入引导。
三、说教材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对本课的教学,以及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的基础,我确立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生字词,了解作者泰戈尔,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想象,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之情,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学会感恩,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之情。
五、说教学方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教学中我们将采取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采取“合作、探究教学法”“美读感知法”“点拨引导法”和“读写结合法”。在教学中我会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将引导学生采用如下方法去学习:预习课文,进行讨论。批注学习,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对比阅读,体味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为此,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
在这里我会采用谈话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小时候玩过的捉迷藏的经历,引出和母亲互动的场景,进而引出课题《金色花》。这样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不但使学生了解了学习的内容,还营造了氛围,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环节二:初读感知
在初读的部分,首先我会播放范读音频,让学生标记诗中的生字词。然后分男生、女生进行朗读,在这个过程中,纠正“匿”的读音,并且强调“沐浴”的书写,夯实字词基础,为赏析诗文打下坚实基础。随后,我会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学生可以根据本组收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进行汇报学习,我会适当的进行补充,并对认真完成的小组进行表扬。内容方面,我会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强调批注学习法,然后指名学生进行回答,得知本文主要讲述“我”变成金色花以后与母亲的三次嬉戏——做祷告嗅花香、窗前读书投影书页、拿灯进棚变回孩子,以及“我”变回孩子后与母亲的对话。
环节三:析读文本
我会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请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下问题:本文描绘了三幅孩子与母亲嬉戏的画面,你认为哪一幅画面最能打动你?说说你的感受。我预设学生会做如下回答:
画面一:做祷告嗅花香。小组分享此处时,我会引导学生体会“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一句在诗中的作用。通过删字法,删除“悄悄地”,对比阅读,感受“我”对母亲的默默地关心爱护。在明确这一情感后追问学生,“我”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让母亲闻花香呢?从而让学生体会“金色花”这一意象在文中的作用,由此分析文中孩子与母亲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对文本更加清晰。学习诗文,重要的是朗读,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美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朗读也很重要,在共同分析了这幅画面后,我会指导学生用轻缓且小心翼翼地语气语调进行朗读。
画面二:窗前读书投影书页。当小组分享此处时,我会提问:“我”为什么在午后做这件事,明确孩子是想要为妈妈遮挡刺眼的阳光后,刻画了关心、体贴母亲的孩子形象。再紧扣画面中母亲读书这一动作分析出母亲大方、爱好文学的形象。然后直击主旨,提问“做这些事孩子希望妈妈猜到吗?”明确不希望,因为想瞒着妈妈做,想默默地为她做,让她的生活幸福快乐。使得人物形象再次深入人心。同样,在朗读上,指导学生用轻柔的语调读出母子间默默且无私的爱。
环节四:品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我会设计一个练笔环节,在学生体会了浓浓亲情后,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回报母亲。请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如果我们也具备某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幻,自己想变成什么来表达对母亲的爱意?并以“假如我变成了......”为开头,写一段话。以上的小练笔环节,使得整堂课“听、说、读、写”目标完整,帮助学生体会语言魅力,同时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环节五:小结作业这里我会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内容趋于完善。并在多媒体上布置这样一份作业:收集更多关于“母爱”的诗词。
七、说板书设计
《金色花》
散香气
投书影火花
浓浓母子情
好的板书就是一部微型教案,这是我本节课的板书,图文结合,力图带给各位评委老师清晰直观的感受,同时,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
八、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我将不同层次的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猜想法等学习方法相结合,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里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本文,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通过比较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感悟亲情。
散文诗二首之《金色花》说课稿及反思(三)
一、说教材
《金色花》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二、说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而提高朗读能力。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情况。
(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4.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说明
本节课采取“美读感知法”和“交流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深刻感悟到作品的内涵。
2.学法指导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并结合自身体验,归纳出朗读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也许知道泰戈尔,但对他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因为它是反映儿童内心世界的,也正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不但有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更有参与活动的热情。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教师设问: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歌中唱道“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是的,母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子女,而你们有想过要回报母亲吗?
3.学生自由回答。
4.教师小结: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沐浴着母爱,也不要忘了回报母爱。今天,我们就来看着诗人泰戈尔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出示课件: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导语的设计亲切自然,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使课伊始,便引领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简介作者
1.教师设问:同学们对诗人泰戈尔有哪些了解呢?请借助自己的资料看一看,然后互相交流。
2.学生互相交流。
3.课件展示:泰戈尔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查找泰戈尔的生平资料,使学生锻炼了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其实也就是让学生借助课文学会动手、动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时已被激发。]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出示课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4.教师明确并质疑:同学们读得非常不错,但要想读出诗歌的真正韵味,我们还需仔细探讨课文。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诗歌,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
5.教师示范朗读。
6.学生自由回答。
(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感情。]
(四)合作交流,品读诗歌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采取了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1.教师设问:这首诗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那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
2.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从诗歌的朗读技巧,如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到方面加以回答。这时,我会引导学生归纳出:在朗读这首诗时还应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并让学生从诗句中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师明确:同学们对这首诗中的人物分析得非常透彻,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结合我们对诗歌中人物的探讨来示范朗读,读后请其他同学从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方面加以点评。
3.指名示范朗读,读后其他同学评议。
教师明确:同学们的点评都很到位,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诗歌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仔细品味,然后进行访读。
4.出示课件:《金色花》配乐朗诵,学生欣赏。
5.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孩子的口吻来读。
6.学生分组朗读。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重在读。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范读、品读、听读、自由朗读、分组读,在读的过程中揣摩诗意,既体验了作者的情感,又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使学生的情感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五)合作探究,释解疑难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深刻理解主题。
1.过渡:同学们刚才朗读得非常棒,下面老师还有几个问题想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
2.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探究。
⑴“我”为什么这么快乐?
⑵“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再三不让妈妈知道呢?
⑶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教师提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的碎花,象征圣洁而美丽。这时,学生不难得出,作者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说明我对母亲的爱是圣洁的、美丽的。)
板书:圣洁 美丽
教师明确: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都很透彻,下面老师想和同学们再次合作,一起把这首诗歌朗读一遍。
3.师生合作,再次深情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并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作品的内涵,既突破了本文的难点,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六)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提出疑问:同学们,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泰戈尔笔下的孩子愿意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如果你也具备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化,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明确: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老师相信如果你们的父母也在场,一定会深受感动,并为你们的这种行为深感自豪。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及自身生活体验,齐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给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整体的,不断建构的教学平台,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不要凝固学生的思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环节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启了学生无穷的思维空间,而且通过学生的内心告白,再次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深深爱意及回报之情。]
(七)总结概括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正是因为母亲无私的爱,才会引发“我”奇妙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从而也体现出“我”对母亲最圣洁、最美丽的爱,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好好珍惜母爱,细细品味母爱,懂得去回报母爱以及关心过我们的所有的人。
(连线,完成板书)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既与板书相照应,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此时,学生对本诗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八)板书设计:(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此板书设计既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简洁明了,又是对全文的概括与总结,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九)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1.背诵课文,准备朗读比赛。
2.母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根据你的体会感受,你认为母爱就是什么呢?请用句式:“母爱就是……”来表达。
例句:母爱就是没完没了的唠叨。
[设计意图:阅读与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是阅读训练的深化,又是写作训练的一种方式,两者可以教学相长,相辅相成。
(十)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学生在老师营造的和谐的氛围中,与本文对话、与自我对话,敞开心灵,思绪飞扬,从而在熏陶感染中建构起新的思想链条,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难点的突破也很顺利,可见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很强,可挖掘的潜力很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