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预防犯罪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预防犯罪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5.2预防犯罪
【学习目标】
1.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会发展为犯罪。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
【学习重难点】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如何预防犯罪
【学习过程】
一、预习问题
1.什么是刑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犯罪的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是刑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刑罚的分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预防犯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预习检测
1.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句话表明( )
A.小偷小摸没有关系,不会构成犯罪
B.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是违法行为,应受法律制裁
C.“偷针”与“偷金”是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本质差别
D.一般违法较容易发展到犯罪
2.“法律如果不推开特权的门,也一定跨不进人民的心。”这句话表明( )
A.党员干部违法可以将功补过 B.任何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党员干部不可能违法犯罪 D.只有普通群众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3.一般违法行为包括( )
①民事违法行为 ②行政违法行为 ③刑事违法行为 ④违宪行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三、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
阅读教材上的案例,小组讨论本案中的犯罪分子犯了什么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活动二:
在我国,广大人民警察处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第一线,时常面临各种危险。社会生活中,有的人法律意识淡薄,或者存在“法不责众”心理,他们采用威胁恐吓、拳打脚踢,甚至驾车冲撞等方式侵袭民警,严重危及民警人身安全,严重挑战国家法律权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规定:“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我国刑法第277条规定,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的,从重处罚。
为什么要对暴力袭击人民警察的行为从重处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活动三:
材料一:学生刘某原来是个好学生,自从认识了一些网友后,就经常旷课,到网吧打游戏,吸烟、酗酒,多次勒索同学,受到学校处分;并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与赌博,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筹集赌资,与上网友拦路抢劫多次,最终判处有期徒刑。
问题一:刘某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我们应该怎样预防违法犯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随堂检测
一、单选题
1.下列案例与违法类别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小刚爸爸心存侥幸醉酒驾驶机动车上路,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三个月。 行政违法
B.某照相馆未经小兰同意,将其艺术照片展出以招徕顾客,被判赔偿500元。 民事违法
C.小东寒假在家无聊,于是拨打110谎报险情,被公安机关拘留五日。 行政违法
D.小凡伙同他人利用手机实施电信诈骗,数额较大,被判有期徒刑两年。 刑事违法
2.有研究数据显示,少年犯在犯罪前,有打架行为的占57.9%,有旷课行为的占49.8%,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有赌博行为的占44.3%,看过黄色书籍和淫秽音像制品的占31.9%。这警示我们( )
A.小错难避免,大错不能犯
B.不良行为任其发展一定会导致违法犯罪
C.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D.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3.刑法修正案(十一)针对未成年人严重犯罪问题作出如下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降低刑责年龄,目的是( )
①让未成年人增强法治观念,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②能更好发挥法律的示警功能和威慑功能
③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④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冬奥会新晋网红“冰墩墩”成顶流。近期北京快侦、快诉、快判一起制售盗版冬奥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玩偶案,被告人任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4万元,成为全国首例侵犯北京冬奥吉祥物形象著作权刑事案件。该处罚结果( )
A.是刑罚,其中罚金 4 万元是附加刑
B.说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
C.表明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最本质特征
D.启示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守法
5.阅读下面的判决书,对判决书解读正确的是( )
判决书(摘录)本院认为,被告人高某某从建筑物上抛掷物品,情节严重,其行为构成高空抛物罪,公诉机关指拉罪名成立。据此,按照……之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人高某某犯高空抛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3000元。
A.判决的依据是《治安管理处罚法》
B.高某某的行为符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C.判决书中的“公诉机关”是指公安机关
D.判决书中的“本院”是指人民检察院
6.孙某潜入某商场盗窃被抓,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孙某的行为( )
①触犯了刑法
②受到了刑罚处罚
③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④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郑州市民张某从外地返郑后,未按规定扫码登记,刻意隐瞒行程,逃避疫情防控检查,且多次外出购物,造成新冠肺炎病毒传播,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2022年4月13日,郑州市公安局根据刑法第三百三十条之规定,对张某进行立案侦查。对此,社会上有不同看法,你认同的是( )
A.刑法是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张某的行为并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不会受到刑罚处罚
C.公安机关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履行了惩办犯罪分子的职责
D.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张某应该为自己的过失承担刑事责任
8.2014年3月1日晚,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事件发生后,暴恐分子受到了严惩。之所以要严惩暴恐分子,是因为这种行为( )
①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②危害了我国的社会稳定
③是触犯我国刑法的行为 ④破坏了我国的民族团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填空题
9.基础知识知多少
(1)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__________活动。
(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3)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的__________。
(4)俗称“民告官”的诉讼是____________。
(5)责任是一个人___________做的事情。
10.把答案序号填在相应的题号内。
A、行政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犯罪行为
(1)中学生小王参与打群架,在斗殴中用利器把对方刺致重伤,他的行为属于_______。
(2)房地产公司和客户签订了卖房合同,却未能按期交付房屋,房地产公司的行为属于_______。
(3)生活中有人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的行为属于_______。
11.【知识链接】
(1)人的身份是在________中确定的。
(2)________和________调节人们行为的两种主要社会规则。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我们要学会________。
(4)________是人们行为的底线。犯罪的法律标志是________。
(5)分析说明题:“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劳动教育”主体适用________思维来说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D
3.A
4.A
5.B
6.B
7.D
8.D
9. 社会公益 严重社会危害性 基本义务 行政诉讼 分内应该
10. C B A
11. 社会关系 道德 法律 换位思考 不违法 刑事违法性 因果
4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