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历社八上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一框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以下哪一著名战役与上述故事有关( )A.城濮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2.赤壁之战中,对阵的双方是( )A.曹操和刘备 B.孙权和曹操C.刘备和孙权 D.曹操和孙刘联军3.灭亡西晋的是( )A.匈奴人 B.氐族人 C.乌孙人 D.大月氏人4.下列事件与台湾有关的是( )A.蜀国丝织业兴旺 B.魏国修建水利工程C.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 D.魏国大兴屯田5.三国时期的建业是今天的( )A.洛阳 B.南京 C.成都 D.武汉6.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都是曹操获胜②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役,目的是争夺统治权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7.“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粱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这段《三字经》所呈现的时代特点是( )A.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农耕文明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D.开放革新的时代8.爷爷给马小虎讲三国故事时说:“三国尽归司马懿。”马小虎认为不对,因为最终使国家归于统一的是另一个人。这“另一个人”是指(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9.如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图中的②是( )A.魏 B.蜀 C.吴 D.晋10.(2019八上·新昌期中)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究其“短命”的原因,不包括下列的( )A.统治阶级非常腐朽,皇帝昏庸无能B.西晋统治者内部不团结C.晋惠帝是一个暴君,实行暴政D.内迁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非常重要。……早期,曹操依郭嘉、程昱等人之谋,先与袁绍互为背靠,袁绍北向,曹操南向。曹操占河南,先后消灭吕布、陶谦、袁术、张绣等势力,而后再与袁绍决战,避免了两线作战,并在官渡大破袁绍,顺利统一北方。材料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材料三: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曹操在这次战役失败后再也没能卷土重来,从此势力仅限于北方,而孙权和刘备在江南和巴蜀的势力则得以巩固。赤壁之战前的曹操可谓雄心壮志,气吞山河,欲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不料占据军事优势的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却败得一塌糊涂,令人叹惜。(1)材料一中提到“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非常重要”。你知道是哪两次战役吗?(2)材料一中提到曹操大败袁绍于官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操能够取得胜利的政治因素。(3)材料二表现了曹操怎样的思想感情?(4)依据材料三,曹操既然在军事上占据了优势,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却败得一塌糊涂”呢?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谓魏征曰:“朕观两晋南北朝短也,祸根实为门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此取乱之道,朕不可不察。”——《资治通鉴》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并未因三国鼎立、南北对峙而中断,反而因士人的觉醒而更加活泼开放,并呈现出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特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印记。——《历史与社会》(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认为西晋南北朝朝代统治短暂的原因。太宗为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采取的重要措施是什么 (2)“两晋”是指西晋和东晋,请说出西晋和东晋的开国皇帝。(3)请列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独特印记的艺术成就。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此诗的作者是谁?(2)他的“壮心”是什么?(3)此人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如此作为?(4)我们今天应如何评价此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公元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战于赤壁,诸葛亮通过草船借箭,借东风,周瑜通过利用火攻和连环计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都是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文学创作。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不符合题意;D项赤壁之战与题干故事有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历史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要掌握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2.【答案】D【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208年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的著名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曹操和孙刘联军是赤壁之战中,对阵的双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赤壁之战的识记能力。准确记忆历史知识是答题的关键。3.【答案】A【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西晋经过短暂的统一后,316年,内迁少数民族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东晋开始。A项匈奴人灭亡西晋,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晋灭亡的史实。要求识记基础史实。4.【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ABD三项均与台湾无关,不符合题意;C项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与台湾有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国时期与台湾加强联系的史实,要求具备对历史识记能力。5.【答案】B【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就是今天的南京。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南京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建业的准确识记能力。准确识记三国时期的建业是今天的南京。6.【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结束,①错误。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胜曹操,②正确;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③错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④正确。②④符合题意。C项②④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需要灵活运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7.【答案】B【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说的三三国鼎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说的是南朝的建立;“北元魏,分东西”是指北魏后来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宇文周,与高齐”是指北周和北齐的建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时期。A项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是元朝所呈现的时代特点,不符合题意;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是题干《三字经》所呈现的时代特点,符合题意;C项农耕文明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是明清时期所呈现的时代特点,不符合题意;D项开放革新的时代是隋唐时期所呈现的时代特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8.【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灭魏建晋,280年,西晋军队灭了东吴,至此,中国重新得到统一,真正把三国归于统一的应该是司马炎。故“另一个人”是指司马炎。ABD三项都不是“另一个人”所指的对象,不符合题意;C项司马炎是“另一个人”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晋的建立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三国尽归司马懿”的理解,它隐含的意思是“统一全国的是司马懿”。 知道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西晋。9.【答案】B【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魏在北方,蜀在西南,吴在东南。A项魏是①,不符合题意;B项蜀是②,符合题意;C项吴是③,不符合题意;D项晋不属于三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图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0.【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究其“短命”的原因,不包括下列的晋惠帝是一个暴君,实行暴政。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ABD三项都是西晋灭亡的原因,不符合题意;C项晋惠帝是一个暴君,实行暴政不是西晋灭亡的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晋灭亡的原因。需要全面分析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11.【答案】(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2)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3)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渴望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4)曹操骄傲轻敌;曹军不习水战;孙、刘联军策略得当;南北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两次战役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发生在东汉末年,它们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2)本题考查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政治原因,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曹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在政治上, 把汉献帝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各种人才。(3)本题考查曹操的远大志向。据材料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知,材料表现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4)本题考查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从曹操自身问题、曹军缺陷、孙刘联军策略、南北统一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故答案为:(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2)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3)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渴望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4)曹操骄傲轻敌;曹军不习水战;孙、刘联军策略得当;南北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具备较高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12.【答案】(1)门阀制度;进一步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2)司马炎;司马睿。(3)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东晋顾恺乏的《女史麓图》等。【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科举制的创立【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祸根实为门阀……”可见唐太宗认为西晋南北朝朝代统治短暂的原因是门阀制度。唐太宗进一步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扩大国学规模,增建校舍,增加学员,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2)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3)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的发展,著名画家很多,以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他的绘画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故答案为:(1)门阀制度;进一步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2)司马炎;司马睿。(3)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东晋顾恺乏的《女史箴图》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科举制度、西晋和东晋的建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需要准确识记科举制度、西晋和东晋的建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的相关知识。13.【答案】(1)曹操。(2)完成统一大业。(3)基本统一北方。因为有远大的理想,并能重用人才,采取正确的策略。(4)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曹操的生平事迹及对其评价。材料是曹操的著名诗篇《龟虽夀》,曹操生活于东汉末年,天下分裂,各个武装势力割据。所以曹操的壮心应该是完成统一大业。曹操最大历史功绩是基本统一北方。因为有远大的理想,并能重用人才,采取正确的策略。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点评】本题掌握曹操的生平事迹及对其评价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历社八上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一框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以下哪一著名战役与上述故事有关( )A.城濮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答案】D【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公元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战于赤壁,诸葛亮通过草船借箭,借东风,周瑜通过利用火攻和连环计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都是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文学创作。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不符合题意;D项赤壁之战与题干故事有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历史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要掌握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2.赤壁之战中,对阵的双方是( )A.曹操和刘备 B.孙权和曹操C.刘备和孙权 D.曹操和孙刘联军【答案】D【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208年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的著名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曹操和孙刘联军是赤壁之战中,对阵的双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赤壁之战的识记能力。准确记忆历史知识是答题的关键。3.灭亡西晋的是( )A.匈奴人 B.氐族人 C.乌孙人 D.大月氏人【答案】A【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西晋经过短暂的统一后,316年,内迁少数民族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东晋开始。A项匈奴人灭亡西晋,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晋灭亡的史实。要求识记基础史实。4.下列事件与台湾有关的是( )A.蜀国丝织业兴旺 B.魏国修建水利工程C.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 D.魏国大兴屯田【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ABD三项均与台湾无关,不符合题意;C项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与台湾有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国时期与台湾加强联系的史实,要求具备对历史识记能力。5.三国时期的建业是今天的( )A.洛阳 B.南京 C.成都 D.武汉【答案】B【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就是今天的南京。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南京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建业的准确识记能力。准确识记三国时期的建业是今天的南京。6.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都是曹操获胜②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役,目的是争夺统治权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结束,①错误。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胜曹操,②正确;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③错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④正确。②④符合题意。C项②④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需要灵活运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7.“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粱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这段《三字经》所呈现的时代特点是( )A.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农耕文明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D.开放革新的时代【答案】B【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说的三三国鼎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说的是南朝的建立;“北元魏,分东西”是指北魏后来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宇文周,与高齐”是指北周和北齐的建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时期。A项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是元朝所呈现的时代特点,不符合题意;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是题干《三字经》所呈现的时代特点,符合题意;C项农耕文明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是明清时期所呈现的时代特点,不符合题意;D项开放革新的时代是隋唐时期所呈现的时代特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8.爷爷给马小虎讲三国故事时说:“三国尽归司马懿。”马小虎认为不对,因为最终使国家归于统一的是另一个人。这“另一个人”是指(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灭魏建晋,280年,西晋军队灭了东吴,至此,中国重新得到统一,真正把三国归于统一的应该是司马炎。故“另一个人”是指司马炎。ABD三项都不是“另一个人”所指的对象,不符合题意;C项司马炎是“另一个人”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晋的建立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三国尽归司马懿”的理解,它隐含的意思是“统一全国的是司马懿”。 知道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西晋。9.如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图中的②是( )A.魏 B.蜀 C.吴 D.晋【答案】B【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魏在北方,蜀在西南,吴在东南。A项魏是①,不符合题意;B项蜀是②,符合题意;C项吴是③,不符合题意;D项晋不属于三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图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0.(2019八上·新昌期中)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究其“短命”的原因,不包括下列的( )A.统治阶级非常腐朽,皇帝昏庸无能B.西晋统治者内部不团结C.晋惠帝是一个暴君,实行暴政D.内迁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究其“短命”的原因,不包括下列的晋惠帝是一个暴君,实行暴政。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ABD三项都是西晋灭亡的原因,不符合题意;C项晋惠帝是一个暴君,实行暴政不是西晋灭亡的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晋灭亡的原因。需要全面分析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非常重要。……早期,曹操依郭嘉、程昱等人之谋,先与袁绍互为背靠,袁绍北向,曹操南向。曹操占河南,先后消灭吕布、陶谦、袁术、张绣等势力,而后再与袁绍决战,避免了两线作战,并在官渡大破袁绍,顺利统一北方。材料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材料三: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曹操在这次战役失败后再也没能卷土重来,从此势力仅限于北方,而孙权和刘备在江南和巴蜀的势力则得以巩固。赤壁之战前的曹操可谓雄心壮志,气吞山河,欲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不料占据军事优势的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却败得一塌糊涂,令人叹惜。(1)材料一中提到“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非常重要”。你知道是哪两次战役吗?(2)材料一中提到曹操大败袁绍于官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操能够取得胜利的政治因素。(3)材料二表现了曹操怎样的思想感情?(4)依据材料三,曹操既然在军事上占据了优势,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却败得一塌糊涂”呢?【答案】(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2)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3)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渴望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4)曹操骄傲轻敌;曹军不习水战;孙、刘联军策略得当;南北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两次战役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发生在东汉末年,它们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2)本题考查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政治原因,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曹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在政治上, 把汉献帝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各种人才。(3)本题考查曹操的远大志向。据材料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知,材料表现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4)本题考查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从曹操自身问题、曹军缺陷、孙刘联军策略、南北统一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故答案为:(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2)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3)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渴望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4)曹操骄傲轻敌;曹军不习水战;孙、刘联军策略得当;南北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具备较高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谓魏征曰:“朕观两晋南北朝短也,祸根实为门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此取乱之道,朕不可不察。”——《资治通鉴》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并未因三国鼎立、南北对峙而中断,反而因士人的觉醒而更加活泼开放,并呈现出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特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印记。——《历史与社会》(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认为西晋南北朝朝代统治短暂的原因。太宗为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采取的重要措施是什么 (2)“两晋”是指西晋和东晋,请说出西晋和东晋的开国皇帝。(3)请列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独特印记的艺术成就。【答案】(1)门阀制度;进一步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2)司马炎;司马睿。(3)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东晋顾恺乏的《女史麓图》等。【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科举制的创立【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祸根实为门阀……”可见唐太宗认为西晋南北朝朝代统治短暂的原因是门阀制度。唐太宗进一步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扩大国学规模,增建校舍,增加学员,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2)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3)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的发展,著名画家很多,以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他的绘画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故答案为:(1)门阀制度;进一步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2)司马炎;司马睿。(3)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东晋顾恺乏的《女史箴图》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科举制度、西晋和东晋的建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需要准确识记科举制度、西晋和东晋的建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的相关知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此诗的作者是谁?(2)他的“壮心”是什么?(3)此人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如此作为?(4)我们今天应如何评价此人?【答案】(1)曹操。(2)完成统一大业。(3)基本统一北方。因为有远大的理想,并能重用人才,采取正确的策略。(4)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曹操的生平事迹及对其评价。材料是曹操的著名诗篇《龟虽夀》,曹操生活于东汉末年,天下分裂,各个武装势力割据。所以曹操的壮心应该是完成统一大业。曹操最大历史功绩是基本统一北方。因为有远大的理想,并能重用人才,采取正确的策略。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点评】本题掌握曹操的生平事迹及对其评价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社八上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一框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同步练习(学生版).docx 历社八上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一框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同步练习(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