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专题:15 大一统的汉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专题:15 大一统的汉朝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专题:15 大一统的汉朝
一、单选题
1.(2020八上·台州月考)货币制度的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大事,下图中的货币是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的,它始于(  )
A.秦朝 B.隋朝 C.西汉 D.东汉
2.(2020八上·台州月考)《盐铁论》一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市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
C.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
D.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
3.(2020八上·台州月考)西汉初,贾谊向文帝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后来,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是(  )
A.行推恩 B.设刺史 C.推察举 D.分郡县
4.(2020八上·新昌月考)某同学在学习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时笔记上有“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的记录。这一记录最可能是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  )
A.背景 B.内容
C.启示 D.影响
5.(2019八上·余姚期末)2018年7月20日,余姚市城区巍星路污水管道施工过程中挖掘出大量铜钱和瓷器,右图是挖掘出的部分名为“五铢”钱的古钱币,这部分钱币最早使用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元朝
6.(2019八上·余姚期末)汉武帝规定诸侯王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地为列侯”。这反映了汉武帝实行(  )
A.分封制 B.推恩令 C.郡县制 D.监察制
7.(2019八上·余姚期末)古印文是文化的载体,历史的见证。以下印文能体现统治者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8.(2019八上·柯桥月考)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引发了全社会对权力监督问题的讨论。这一问题在汉代也受到高度重视,汉武帝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官职有(  )
①刺史 ②郡守 ③司隶校尉 ④三司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9.(2019八上·浙江期中)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思想启发了西汉政府实施(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推恩令 D.刺史制
10.(2019八上·萧山期中)汉武帝时期,设立监督所属郡国主要官员行为的专职官员是(  )
A.丞相 B.内阁大臣 C.校尉 D.刺史
11.(2019八上·萧山期中)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画有楚河汉界,比喻历史上的楚汉战争,楚汉战争的结局(  )
A.项羽大败秦军 B.项羽战胜刘邦
C.陈胜战胜吴广 D.刘邦战胜项羽
12.(2019八上·衢州期中)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场景。假如你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
①长安设立了太学
②使用五铢钱
③中央按13州部各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
④道教在民间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2019八上·衢州期中)“文景之治”是指(  )
A.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 B.汉高祖时期的清明统治局面
C.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统治局面 D.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局面
14.(2019八上·江山期中)史载:“(汉武帝时)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这说明汉武帝(  )
A.重视农业发展 B.加强监察制度
C.解决王国问题 D.推行儒学教育
15.(2019八上·苍南期中)“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儒法并用
C.休养生息 D.“以德化民”
16.(2019八上·柯桥月考)2018年3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北京揭牌。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类似作用的举措是(  )
A.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B.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
C.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D.元世祖设立行省制度
17.(2019八上·柯桥月考)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的治国核心思想源于(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8.(2019八上·台州月考)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据此判断,汉武帝推行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实行刺史制度
19.(2019八上·台州月考)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意见(  )
①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繁荣
②推动儒学占据主导地位
③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
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019八上·台州月考)我国新设立了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为我国反腐斗争打造了一把利剑。汉武帝时期,设立监督郡国主要官员行为的专职官员是(  )
A.丞相 B.刺史 C.御史大夫 D.司隶校尉
21.(2018八上·定海期末)“鉴王商赢”节目存央视热播,真宗旨是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下列史实可能会涉及的是(  )
A.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B.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
C.唐太宗减轻赋税劳役 D.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22.(2018八上·南浔期末)汉初,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统一铸造货币 B.实行推恩之策
C.推行儒学教育 D.统一盐铁经营
23.(2018八上·西湖期末)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就设立了专门负责监察事务的机构,这个机构一直延续两千多年。出现在汉代的同类机构(制度)是(  )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门下省 D.节度使
24.(2018八上·义乌期末)“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下面能解释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焚书坑儒、罢黜百家 B.焚书坑儒、推恩令
C.统一文字、推恩令 D.统一文字、罢黜百家
25.(2018八上·余杭期末)《汉书》载:“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里的“其计”是(  )
A.平定七周之乱 B.建立刺史制度
C.颁布“推恩令” D.设立司隶校尉
26.(2018八上·柯桥期中)史书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史书中“上从其计”的目的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推行儒学教育
C.破格录用人才 D.削弱诸侯国力量
27.(2018八上·三门期中)西汉中后期讲学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法家学说 B.儒家学说 C.墨家学说 D.道家学说
28.(2018八上·三门期中)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下列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加强和西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加强对西域地区的开发
C.为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准备条件 D.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29.(2018八上·三门期中)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几任皇帝都非常重视休养生息,减轻百姓的负担。连续12年免除全部赋税,并将原来每年一次的徭役改为每三年一次,这个人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30.(2018八上·三门期中)汉初西汉政府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却大力反击匈奴的原因有(  )
①经济繁荣,国力强大 ②巩固西汉的政权 ③为了吞并匈奴 ④确保北部边疆的安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1.(2018八上·浙江期中)今新疆地区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中央政府直接管辖新疆最早是在(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32.(2018八上·岱山期中)班固《汉书》中“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记载的是汉武帝巩固统治的哪一措施?(  )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统一文字
33.(2018八上·湖州期末)蔡伦被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句”“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  )
A.修筑都江堰 B.发明印刷术
C.改进造纸术 D.编著《九章算术》
二、材料分析题
34.(2018八上·杭州月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史记﹒平淮书》
材料二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淮书》)
材料三 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统治局面史称   之治。这一治世局面的出现得益于几代帝王的不懈努力,他们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材料三中,为了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4)材料二的治世局面与材料三中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C项西汉统一铸造五铢钱,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改革,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和题干分析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通过题干可知,有以下重要信息:“汉武帝时期”、“实行集中货币发行权和统一法币的政策”、“国营专利的实业包括盐铁和酒等”,这些是汉武帝在经济上的措施,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巩固中央集权。
A项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是题干政策最直接的影响,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政策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答案】A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指多分封诸侯,从而削弱其实力,相关的措施是推恩令。
A项行推恩是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符合题意;
B项设刺史是要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不符合题意;
C项推察举指实行察举制这种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
D项行郡县是指秦朝推行郡县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4.【答案】A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向食,死者过半”可知汉初经历秦朝暴政和楚汉争霸之后百姓流离失所,大汉在废墟上建立,这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也可以理解为背景。
A项背景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五铢’钱”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西汉最早使用“五铢”钱,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要求识记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6.【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原来的王是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达到了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推恩令是题干反映的汉武帝实行的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的措施。注意准确识记汉武帝巩固大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
7.【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皇帝信玺” “御史丞印”说明秦朝创立了皇帝制度,设立了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益州郡,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并赐"滇王之印",因此滇王之印体现汉武帝对西南地区的管辖。汉武帝高度重视对权力的监督,他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冀州刺史印体现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项③④能体现统治者加强对地方控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秦汉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8.【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根据课本所学可知,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城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则分区域各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故①③符合题意。
C项①③是汉武帝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官职,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着重考查汉武帝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官职。熟记并掌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9.【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材料中引文的大意为要想天下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分割王国封地以削弱其实力。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王的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A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
B项郡县制是秦始皇时期实行的,不符合题意;
C项推恩令是在题干思想的启发下实行的,符合题意;
D项刺史制虽是西汉实行的,但不是在题干思想的启发下实行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汉武帝推恩令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引文的含义,结合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得出答案。
10.【答案】D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置十三部刺史,刺史虽然级别不高,但是巡查代表中央,体现的是“以小制大”特点。
A项丞相负责中央行政,不符合题意;
B项内阁大臣是明成祖设立,不符合题意;
C项校尉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中央)和京师周边地方的监察官,不符合题意;
D项刺史是监督所属郡国主要官员行为的专职官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具备知识识记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A项项羽大败秦军与楚汉战争的结局无直接关联,不符合题意;
BC两项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项刘邦战胜项羽是楚汉战争的结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楚汉战争,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
12.【答案】A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道家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在民间兴起,尊老子为教主,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故④道教在民间兴起在东汉,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不可能看到,应排除含④的选项。
A项①②③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可能会看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朝史实的识记能力。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13.【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时期,继续推行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各项政治措施实际上都围绕着无为而治的思想展开,使得汉朝国力逐步恢复。汉文帝和汉景帝重视生产,轻徭薄赋,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局面。
ABD三项都不是“文景之治”所指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C项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统治局面是“文景之治”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准确识记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14.【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材料反应汉武帝设立十三州刺史,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部委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官员,说明汉武帝加强了监察制度。
ACD三项和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加强监察制度是题干材料说明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相关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历史史实。
15.【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尊儒术以约束官吏”说明汉武帝治国运用儒家思想;“效法家而严惩贪官”说明汉武帝治国运用法家思想。“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儒法并用。
A项“无为而治”是汉初采取的黄老之学,不符合题意;
B项儒法并用是题干材料说明的汉武帝治国的特点,符合题意;
CD两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治国的特点,要求具备材料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相关历史史实。
16.【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为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负责监察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即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为专职监察官,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
ACD三项都不具有监察职能,不符合题意;
B项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具有监察职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所以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儒家思想。
C项儒家思想是汉武帝的治国核心思想的来源,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题以电视剧《汉武大帝》为切入点,考查汉武帝巩固大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注意掌握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的措施。
18.【答案】A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颁布“推恩令”。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为巩固国家的统治,汉初分封了许多封国。到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A项颁布“推恩令”是题干材料中描述的汉武帝推行的措施,符合题意;
BCD项和题干材料中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历史史实。
19.【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从“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看,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用儒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从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打击压抑了其他各派学说,不利于促进学术的繁荣,也不利于公平的选拔人才。
C项②④符合题干材料,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时期思想大一统的认识。注意扎实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0.【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汉武帝为加强监察制度,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郡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抵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B项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监督郡国主要官员行为的专职官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监督郡国主要官员行为”。 注意准确识记汉武帝时期设立的负责监督和检举地方官员以及皇族不法行为的官职是刺史。
21.【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结合题干“《鉴史问廉》”“廉政文化”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个州(监察史),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郡国高官的监察。刺史“以六条问事”,第一条是监察“强宗豪右”,第五条是监察郡守、蔚和王国相。这套监察制度比秦朝的监察制度严密得多,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整个官僚机构的控制。
A项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秦朝的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
B项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可能会涉及,符合题意;
C项唐太宗减轻赋税劳役是唐朝的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
D项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是北宋的军事管理政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注意题干中要求是“廉政”,即和监督制度有关。
22.【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为巩固统治,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到汉武帝时,诸侯国势力很大,威胁中央。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实行推恩之策是汉武帝为解决题干问题,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23.【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是汉代同类机构。
A是秦朝,故A不符合题意;
B为了加强中央对各地官员的监督,武帝建立了刺史制度,故B符合题意;
C门下省是唐朝负责对诏令的内容进行审核,故C不符合题意;
D唐朝时设立了节度使,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古代的政治机构相关知识,属于简单题,能区分不同朝代设立不同的政治机构即可。
24.【答案】A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和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全部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结合材料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大一统,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设立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的太学,成绩优秀有学生可以直接做官;地方设立官学鼓,励私人传授儒家学说。
A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能解释题干观点,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不能解释题干观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注重知识积累,把握“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
25.【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王国逐渐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再也没有力量和中央对抗了,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ABD三项都不是题干材料里的“其计”所指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C项颁布“推恩令”是题干材料里的“其计”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推恩令作用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弄清材料表达的意思。
26.【答案】D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推恩令的有关知识。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汉武帝的推恩令,目的是 削弱诸侯国力量,使之无法对抗中央。ABC与材料主旨无关。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推恩令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7.【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在教育方面实行的措施有:在中央建立太学,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学习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B项儒家学说最有可能是西汉中后期讲学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时期在思想上的大一统措施,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8.【答案】A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辗转到达大月氏后返回长安。了解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为了发展同西域友好关系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A项加强和西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29.【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吸取秦亡于暴政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税,把徭役改为三年一次。
B项汉文帝连续12年免除全部赋税,并将原来每年一次的徭役改为每三年一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
30.【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汉初西汉政府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却大力反击匈奴的原因是汉初国力比较弱,刘邦率兵抵御匈奴却遭围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朝转而对匈奴采取攻势。派卫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击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巩固了西汉的政权,确保了北部边疆的安宁,但并未完全吞并匈奴,③排除。
C项①②④是汉武帝时却大力反击匈奴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汉民族措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1.【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汉在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划入中国版图。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域都护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西域都护设立的时间和意义。
32.【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诸侯国势力很大,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王国势力。
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题干材料记载的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33.【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造纸术的改进。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枝、破布、麻头和旧渔网作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A、B、D项分别是李冰、毕昇与张衡的贡献。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内容,难度低,记忆即可。
34.【答案】(1)秦末农民战争。
(2)文景;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注意法纪;
(3)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他子弟,建立侯国;加强监察制度,设刺史制度和司隶校尉。
(4)文景之治时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西汉建立之初经济状况。由材料一关键词“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生产遭到破坏,到处是残破荒凉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多年高达三分之二的税赋,以及多年的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本来战国时期尚未恢复的生产力水平经过战争后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百姓失去土地,吃不饱,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死亡人数超过一半。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
(2)本题考查文景之治及原因。由材料二“文景时期”,依据所学可知,文景时期指汉文帝、汉景帝两位皇帝的统治,这一时期称之为“文景之治”。针对这种现象,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时期,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开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3)本题考查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的措施。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解决了西汉的王国问题。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城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则分区域各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
(4)本题考查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之间的关系及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文景之治时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故答案为:(1)秦末农民战争。
(2)文景;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注意法纪;
(3)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他子弟,建立侯国;加强监察制度,设刺史制度和司隶校尉。
(4)文景之治时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汉朝初年的状况以及休养生息政策。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专题:15 大一统的汉朝
一、单选题
1.(2020八上·台州月考)货币制度的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大事,下图中的货币是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的,它始于(  )
A.秦朝 B.隋朝 C.西汉 D.东汉
【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C项西汉统一铸造五铢钱,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改革,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和题干分析能力。
2.(2020八上·台州月考)《盐铁论》一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市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
C.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
D.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
【答案】A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通过题干可知,有以下重要信息:“汉武帝时期”、“实行集中货币发行权和统一法币的政策”、“国营专利的实业包括盐铁和酒等”,这些是汉武帝在经济上的措施,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巩固中央集权。
A项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是题干政策最直接的影响,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政策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2020八上·台州月考)西汉初,贾谊向文帝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后来,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是(  )
A.行推恩 B.设刺史 C.推察举 D.分郡县
【答案】A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指多分封诸侯,从而削弱其实力,相关的措施是推恩令。
A项行推恩是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符合题意;
B项设刺史是要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不符合题意;
C项推察举指实行察举制这种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
D项行郡县是指秦朝推行郡县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4.(2020八上·新昌月考)某同学在学习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时笔记上有“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的记录。这一记录最可能是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  )
A.背景 B.内容
C.启示 D.影响
【答案】A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向食,死者过半”可知汉初经历秦朝暴政和楚汉争霸之后百姓流离失所,大汉在废墟上建立,这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也可以理解为背景。
A项背景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2019八上·余姚期末)2018年7月20日,余姚市城区巍星路污水管道施工过程中挖掘出大量铜钱和瓷器,右图是挖掘出的部分名为“五铢”钱的古钱币,这部分钱币最早使用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元朝
【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五铢’钱”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西汉最早使用“五铢”钱,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要求识记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6.(2019八上·余姚期末)汉武帝规定诸侯王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地为列侯”。这反映了汉武帝实行(  )
A.分封制 B.推恩令 C.郡县制 D.监察制
【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原来的王是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达到了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推恩令是题干反映的汉武帝实行的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的措施。注意准确识记汉武帝巩固大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
7.(2019八上·余姚期末)古印文是文化的载体,历史的见证。以下印文能体现统治者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皇帝信玺” “御史丞印”说明秦朝创立了皇帝制度,设立了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益州郡,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并赐"滇王之印",因此滇王之印体现汉武帝对西南地区的管辖。汉武帝高度重视对权力的监督,他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冀州刺史印体现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项③④能体现统治者加强对地方控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秦汉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8.(2019八上·柯桥月考)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引发了全社会对权力监督问题的讨论。这一问题在汉代也受到高度重视,汉武帝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官职有(  )
①刺史 ②郡守 ③司隶校尉 ④三司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根据课本所学可知,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城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则分区域各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故①③符合题意。
C项①③是汉武帝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官职,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着重考查汉武帝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官职。熟记并掌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9.(2019八上·浙江期中)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思想启发了西汉政府实施(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推恩令 D.刺史制
【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材料中引文的大意为要想天下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分割王国封地以削弱其实力。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王的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A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
B项郡县制是秦始皇时期实行的,不符合题意;
C项推恩令是在题干思想的启发下实行的,符合题意;
D项刺史制虽是西汉实行的,但不是在题干思想的启发下实行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汉武帝推恩令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引文的含义,结合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得出答案。
10.(2019八上·萧山期中)汉武帝时期,设立监督所属郡国主要官员行为的专职官员是(  )
A.丞相 B.内阁大臣 C.校尉 D.刺史
【答案】D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置十三部刺史,刺史虽然级别不高,但是巡查代表中央,体现的是“以小制大”特点。
A项丞相负责中央行政,不符合题意;
B项内阁大臣是明成祖设立,不符合题意;
C项校尉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中央)和京师周边地方的监察官,不符合题意;
D项刺史是监督所属郡国主要官员行为的专职官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具备知识识记能力。
11.(2019八上·萧山期中)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画有楚河汉界,比喻历史上的楚汉战争,楚汉战争的结局(  )
A.项羽大败秦军 B.项羽战胜刘邦
C.陈胜战胜吴广 D.刘邦战胜项羽
【答案】D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A项项羽大败秦军与楚汉战争的结局无直接关联,不符合题意;
BC两项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项刘邦战胜项羽是楚汉战争的结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楚汉战争,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
12.(2019八上·衢州期中)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场景。假如你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
①长安设立了太学
②使用五铢钱
③中央按13州部各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
④道教在民间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道家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在民间兴起,尊老子为教主,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故④道教在民间兴起在东汉,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不可能看到,应排除含④的选项。
A项①②③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可能会看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朝史实的识记能力。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13.(2019八上·衢州期中)“文景之治”是指(  )
A.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 B.汉高祖时期的清明统治局面
C.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统治局面 D.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局面
【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时期,继续推行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各项政治措施实际上都围绕着无为而治的思想展开,使得汉朝国力逐步恢复。汉文帝和汉景帝重视生产,轻徭薄赋,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局面。
ABD三项都不是“文景之治”所指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C项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统治局面是“文景之治”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准确识记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14.(2019八上·江山期中)史载:“(汉武帝时)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这说明汉武帝(  )
A.重视农业发展 B.加强监察制度
C.解决王国问题 D.推行儒学教育
【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材料反应汉武帝设立十三州刺史,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部委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官员,说明汉武帝加强了监察制度。
ACD三项和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加强监察制度是题干材料说明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相关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历史史实。
15.(2019八上·苍南期中)“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儒法并用
C.休养生息 D.“以德化民”
【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尊儒术以约束官吏”说明汉武帝治国运用儒家思想;“效法家而严惩贪官”说明汉武帝治国运用法家思想。“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儒法并用。
A项“无为而治”是汉初采取的黄老之学,不符合题意;
B项儒法并用是题干材料说明的汉武帝治国的特点,符合题意;
CD两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治国的特点,要求具备材料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相关历史史实。
16.(2019八上·柯桥月考)2018年3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北京揭牌。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类似作用的举措是(  )
A.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B.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
C.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D.元世祖设立行省制度
【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为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负责监察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即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为专职监察官,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
ACD三项都不具有监察职能,不符合题意;
B项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具有监察职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7.(2019八上·柯桥月考)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的治国核心思想源于(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所以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儒家思想。
C项儒家思想是汉武帝的治国核心思想的来源,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题以电视剧《汉武大帝》为切入点,考查汉武帝巩固大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注意掌握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的措施。
18.(2019八上·台州月考)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据此判断,汉武帝推行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实行刺史制度
【答案】A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颁布“推恩令”。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为巩固国家的统治,汉初分封了许多封国。到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A项颁布“推恩令”是题干材料中描述的汉武帝推行的措施,符合题意;
BCD项和题干材料中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历史史实。
19.(2019八上·台州月考)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意见(  )
①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繁荣
②推动儒学占据主导地位
③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
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从“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看,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用儒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从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打击压抑了其他各派学说,不利于促进学术的繁荣,也不利于公平的选拔人才。
C项②④符合题干材料,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时期思想大一统的认识。注意扎实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0.(2019八上·台州月考)我国新设立了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为我国反腐斗争打造了一把利剑。汉武帝时期,设立监督郡国主要官员行为的专职官员是(  )
A.丞相 B.刺史 C.御史大夫 D.司隶校尉
【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汉武帝为加强监察制度,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郡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抵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B项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监督郡国主要官员行为的专职官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监督郡国主要官员行为”。 注意准确识记汉武帝时期设立的负责监督和检举地方官员以及皇族不法行为的官职是刺史。
21.(2018八上·定海期末)“鉴王商赢”节目存央视热播,真宗旨是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下列史实可能会涉及的是(  )
A.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B.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
C.唐太宗减轻赋税劳役 D.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结合题干“《鉴史问廉》”“廉政文化”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个州(监察史),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郡国高官的监察。刺史“以六条问事”,第一条是监察“强宗豪右”,第五条是监察郡守、蔚和王国相。这套监察制度比秦朝的监察制度严密得多,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整个官僚机构的控制。
A项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秦朝的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
B项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可能会涉及,符合题意;
C项唐太宗减轻赋税劳役是唐朝的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
D项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是北宋的军事管理政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注意题干中要求是“廉政”,即和监督制度有关。
22.(2018八上·南浔期末)汉初,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统一铸造货币 B.实行推恩之策
C.推行儒学教育 D.统一盐铁经营
【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为巩固统治,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到汉武帝时,诸侯国势力很大,威胁中央。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实行推恩之策是汉武帝为解决题干问题,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23.(2018八上·西湖期末)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就设立了专门负责监察事务的机构,这个机构一直延续两千多年。出现在汉代的同类机构(制度)是(  )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门下省 D.节度使
【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是汉代同类机构。
A是秦朝,故A不符合题意;
B为了加强中央对各地官员的监督,武帝建立了刺史制度,故B符合题意;
C门下省是唐朝负责对诏令的内容进行审核,故C不符合题意;
D唐朝时设立了节度使,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古代的政治机构相关知识,属于简单题,能区分不同朝代设立不同的政治机构即可。
24.(2018八上·义乌期末)“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下面能解释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焚书坑儒、罢黜百家 B.焚书坑儒、推恩令
C.统一文字、推恩令 D.统一文字、罢黜百家
【答案】A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和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全部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结合材料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大一统,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设立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的太学,成绩优秀有学生可以直接做官;地方设立官学鼓,励私人传授儒家学说。
A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能解释题干观点,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不能解释题干观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注重知识积累,把握“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
25.(2018八上·余杭期末)《汉书》载:“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里的“其计”是(  )
A.平定七周之乱 B.建立刺史制度
C.颁布“推恩令” D.设立司隶校尉
【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王国逐渐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再也没有力量和中央对抗了,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ABD三项都不是题干材料里的“其计”所指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C项颁布“推恩令”是题干材料里的“其计”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推恩令作用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弄清材料表达的意思。
26.(2018八上·柯桥期中)史书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史书中“上从其计”的目的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推行儒学教育
C.破格录用人才 D.削弱诸侯国力量
【答案】D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推恩令的有关知识。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汉武帝的推恩令,目的是 削弱诸侯国力量,使之无法对抗中央。ABC与材料主旨无关。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推恩令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7.(2018八上·三门期中)西汉中后期讲学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法家学说 B.儒家学说 C.墨家学说 D.道家学说
【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在教育方面实行的措施有:在中央建立太学,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学习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B项儒家学说最有可能是西汉中后期讲学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时期在思想上的大一统措施,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8.(2018八上·三门期中)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下列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加强和西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加强对西域地区的开发
C.为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准备条件 D.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答案】A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辗转到达大月氏后返回长安。了解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为了发展同西域友好关系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A项加强和西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29.(2018八上·三门期中)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几任皇帝都非常重视休养生息,减轻百姓的负担。连续12年免除全部赋税,并将原来每年一次的徭役改为每三年一次,这个人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吸取秦亡于暴政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税,把徭役改为三年一次。
B项汉文帝连续12年免除全部赋税,并将原来每年一次的徭役改为每三年一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
30.(2018八上·三门期中)汉初西汉政府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却大力反击匈奴的原因有(  )
①经济繁荣,国力强大 ②巩固西汉的政权 ③为了吞并匈奴 ④确保北部边疆的安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汉初西汉政府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却大力反击匈奴的原因是汉初国力比较弱,刘邦率兵抵御匈奴却遭围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朝转而对匈奴采取攻势。派卫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击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巩固了西汉的政权,确保了北部边疆的安宁,但并未完全吞并匈奴,③排除。
C项①②④是汉武帝时却大力反击匈奴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汉民族措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1.(2018八上·浙江期中)今新疆地区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中央政府直接管辖新疆最早是在(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汉在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划入中国版图。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域都护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西域都护设立的时间和意义。
32.(2018八上·岱山期中)班固《汉书》中“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记载的是汉武帝巩固统治的哪一措施?(  )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统一文字
【答案】B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诸侯国势力很大,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王国势力。
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题干材料记载的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33.(2018八上·湖州期末)蔡伦被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句”“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  )
A.修筑都江堰 B.发明印刷术
C.改进造纸术 D.编著《九章算术》
【答案】C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造纸术的改进。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枝、破布、麻头和旧渔网作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A、B、D项分别是李冰、毕昇与张衡的贡献。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内容,难度低,记忆即可。
二、材料分析题
34.(2018八上·杭州月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史记﹒平淮书》
材料二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淮书》)
材料三 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统治局面史称   之治。这一治世局面的出现得益于几代帝王的不懈努力,他们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材料三中,为了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4)材料二的治世局面与材料三中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1)秦末农民战争。
(2)文景;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注意法纪;
(3)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他子弟,建立侯国;加强监察制度,设刺史制度和司隶校尉。
(4)文景之治时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西汉建立之初经济状况。由材料一关键词“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生产遭到破坏,到处是残破荒凉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多年高达三分之二的税赋,以及多年的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本来战国时期尚未恢复的生产力水平经过战争后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百姓失去土地,吃不饱,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死亡人数超过一半。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
(2)本题考查文景之治及原因。由材料二“文景时期”,依据所学可知,文景时期指汉文帝、汉景帝两位皇帝的统治,这一时期称之为“文景之治”。针对这种现象,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时期,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开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3)本题考查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的措施。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解决了西汉的王国问题。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城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则分区域各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
(4)本题考查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之间的关系及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文景之治时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故答案为:(1)秦末农民战争。
(2)文景;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注意法纪;
(3)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他子弟,建立侯国;加强监察制度,设刺史制度和司隶校尉。
(4)文景之治时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汉朝初年的状况以及休养生息政策。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