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燃烧与灭火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②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③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二、教学重点、难点①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三、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四、学法指导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出灭火的原理,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五、教学准备实验探究所需的仪器、药品和材料六、课时安排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四、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可燃物的燃烧 【引入】 展示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图片【板书】 4.1 燃烧与灭火【提问】 1.生活中有许多燃烧现象,请列举一些物质燃烧,以及燃烧的现象?2.可燃物燃烧有那些共同特征?本质是否相同?【演示实验】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播放录像】钠在氯气中燃烧【板书】一、燃烧与燃烧的条件1.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思考、回答】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放出热量;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光,放出热量。 可燃物燃烧的共同特征:(1)与氧气反应 (2)发光、发热可燃物燃烧的本质相同,都是剧烈的氧化反应。 明确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吸引学生注意,引入本节内容 唤醒学生的经验,对燃烧有一个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 【提问】 从以上的事例中大胆猜想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演示实验】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和玻璃棒。【演示实验】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罩在烧杯下【演示实验】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和煤块【设问】a、图中为什么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b、如何使水中的白磷燃烧?【板书】2.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讨论、交流】要有可燃物、要有氧气或能与可燃物发生剧烈的发光发热反应的物质、要点燃。【观察现象】木条燃烧,玻璃棒不能燃烧,得出燃烧必须有可燃物【观察现象】罩在烧杯下面的蜡烛熄灭,得出燃烧必须有氧气【观察现象】木条与煤块燃烧所需的温度不同,得出燃烧必须达到物质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思考、回答】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燃烧的温度可能不够。2、向水下通入氧气 通过对比实验强化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提问】 燃烧必须要有可燃物,要有氧气,要达到着火点。那么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讨论题】1.实验室如何熄灭酒精灯?它应用了什么原理?如果酒精灯不慎撞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2.如果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怎么灭火?3. 请联系实际,列举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并分别说说它们的灭火的原理。【板书】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1.原理(1)移除可燃物(2)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3)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2.方法(1)水冲、沙土盖、湿的被褥扑打;(2)选用灭火器灭火 【讨论、交流】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1)清除可燃物(2)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3)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实验室用灯帽熄灭酒精灯,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酒精灯不慎撞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用湿布盖灭火。盖锅盖隔离与氧气接触。灭火可以用水、沙、湿的被褥、二氧化碳的泡沫来隔离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降低温度使可燃物不能燃烧。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分析,认识灭火原理;加深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知识迁移,火灾自救 【提问】如果所在房子出现火灾,你如何逃生【随堂反馈】请用本节课的知识解答下列成语火上浇油煽风点火釜底抽薪【课堂小结】一、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1、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反应2、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离空气(或氧气) (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作业】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现象 C、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 燃烧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2、下列操作能燃烧的是( ) A、将铁丝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 B、将白磷浸入80℃的热水 C、将红磷露置在空气中 D、将镁条在酒精灯上加热 【思考、讨论】辨明方向,确定逃生路线,保持镇静,快速撤离。不入险地,不贪财物。善用通道,莫入电梯。增加可燃物增加氧气移除可燃物 提高防灾救灾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