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4.2 碳的化学性质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4.2 碳的化学性质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可燃性和还原性)。(2)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道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被氧化和被还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木炭还原氧化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以及主动探究、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情感目标 (1)通过碳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2)通过碳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帮助学生建立崇尚科学的观念,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碳的化学性质。即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难点: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 总结归纳实验观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旧知 【提问】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几种常见的碳单质,它们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为什么都是碳的单质,而它们的物理性质却各不相同呢? 【回答】:因为虽然它们都是由碳原子构成,但碳原子的排列不同,所以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同。
设问导入 【提问】:既然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呢?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什么?既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都相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思考后回答】: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结构,单质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单质碳的稳定性 【投影】:王羲之的墨迹、钻石饰品。提问:人们用炭黑制成墨,用金刚石做成光彩夺目的钻石饰品。不论是文人的墨宝还是华丽的钻石都能保存多年而不褪色。这些例子说明了碳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提问:书写重要的文件资料时要求必须有碳素笔书写,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思考回答】: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不活泼。
单质碳的可燃性 【提问】:在常温时,碳的化学性质是不活泼的。一定的条件下,碳能不能跟其他物质反应呢?【投影】:1、碳的可燃性O2充足,碳完全燃烧:【设问】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将门窗紧闭,用煤炉来取暖,但往往会发生中毒事故,这是为什么?【讲解】O2不充足,碳不完全燃烧:不充足,碳不完全燃烧: 【学生回答】:碳可以燃烧,生成CO2气体 思考 倾听 回答:这是因为碳的不完全燃烧有毒为了防止这一现象,取暖时要注意室内通风,使碳完全燃烧。
单质碳的还原性 【提问】:碳能够与单质氧结合,那么碳可不可以与氧化物中的氧结合呢?例如CuO。如果能反应会生成什么物质呢?我们可以看到哪些现象,如何检验生成物呢? 做这个实验,我们应该用哪种实验装置? 我们需要哪些实验仪器? 【演示实验】:木炭还原氧化铜 [讲解]:CuO失去氧变为Cu,像这种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那么是什么物质夺取CuO中的氧,促使CuO发生还原反应呢?是碳。因此,像碳这种能够夺取氧的物质叫做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另一方面,CuO提供氧,被称为氧化剂,具有氧化性。【练习】 【回答】:碳与氧结合变为CO2或者CO,CuO变为Cu。 碳与氧结合变为CO2或者CO,CuO变为Cu。反应物是两种固体物质,并需要加热,所以采用固固加热型的实验装置。 铁架台、铁夹、酒精灯、试管、导管。 【观察实验、思考并回答】:反应中看到试管中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物质,说明CuO变成了Cu。试管中有气泡产生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生成。支管口a的气体不能点燃,证明没有CO生成书写化学方程式。 倾听。 书写化学方程式
小结 碳的化学性质:①常温下不活泼。②高温时活泼,碳具有可燃性与还原性。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常温下稳定性二、高温下化学性质活泼(1)可燃性 点燃C+O2 → CO2 (充分燃烧) 点燃2C+O2 → 2CO (不充分燃烧)(2)还原性 高温C+ 2CuO → 2Cu+CO2↑三、氧化剂、还原剂
教学设计说明:
根据这节课内容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联系密切的特点,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完成学习目标,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通过不断设问,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各个层次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的教学。
[引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驱动性。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多媒体展示:用墨书写的作品。
[提出问题]: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2、关于碳的可燃性教学。
通过播放影音文件,回忆碳的充分燃烧;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
[提出问题]: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讨论的主题不仅要找到“煤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出“煤气”是怎样产生的?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烧时,如果氧气不足都会产生CO,所以,预防“煤气”中毒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烟道通畅,燃气热水器使用时,使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有充足的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身边物质的科学知识,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
3、有关碳的还原性的教学
[提出问题]: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 ,又可生成CO 。那么,碳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碳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
[通过播放影音文件]:理论应用于实际,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拓展提高──碳的还原性应用
[小结本节课知识重点]:及时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拓展提高──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教后反思:
(1)对教学的反思:
教学中通过列举生活中使用碳单质的事例,组织学生讨论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同时配适当的实验和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操作及实验现象,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化学反应实质,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帮助形成建立新的概念,这样由学生的已知知识出发,层层推进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效果良好;特别是在进行演示实验前,为学生设置的每一个问题,都很有必要性和启发性,对开发学生的思维很有帮助。
(2)对教材的反思:
本节讲到了中学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氧化还原反应,初中教材中是这样定义氧化反应的:物质和氧发生的反应,显然这种说法很有局限性!试问:对于学生刚刚学过的钠和氯气的反应,难道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吗?鉴于学生已有了化合价的概念,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让学生全面而正确地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为学生今后进入高中的学习做好铺垫!
PAGE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