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历社九上4.1.2《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同步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历社九上4.1.2《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同步试卷

资源简介

历社九上4.1.2《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1960年5月27日,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来华访问时对毛泽东说:“您指挥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出人意料地回答:“三大战役没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发生在(  )
A.北伐战争时期 B.红军长征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68年前与两岸分离有直接关系的事件是(  )
A.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
B.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C.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
D.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
3.下列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淮海战役
B.三大战役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平津战役
C.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D.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主力决战。
4.下侧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5.从19484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发动的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是(  )
①辽沈战役 ②淮海战役 ③平津战役 ④渡江战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6.下列选项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期间邓小平参与的重大事件有(  )
①南昌起义 ②武汉会战 ③千里跃进大别山 ④淮海战役
A.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7.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此判断,他研究的课题可能是(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成果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
8.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了(  )
A.天津 B.北平 C.长春 D.徐州
9.“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走了两步最关键又最精彩的棋:一是首先歼灭黄伯韬兵团,争取了战役主动权;二是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材料中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准海战役
10.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了,人们的生命财产也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对此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张学良 B.佟麟阁 C.李宗仁 D.傅作义
11.以下史实处于解放战争的某一阶段。这一阶段是(  )
时间 主要参战部队 战役结果
1948.9~1948.11 东北野战军 解放东北全境
1948.11 1949.1 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1948.11 1949.1 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A.战略防御 B.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 D.最终胜利
12.在解放战争中,以下哪个地区的解放方式与另外三个地区明显不同?(  )
A.锦州 B.徐州 C.北平 D.南京
13.毛泽东曾就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战役指出:“(此战)为南部战线空前大战役,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面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放。”蒋介石则称,此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最大之关键”。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4.在解放战争中,某次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基本解放。该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5.解放战争期间,一国民党高级将领在被俘后说:“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位国民党高级将领由衷赞叹的是人民解放军哪一战役高超的指挥艺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6.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说:“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要紧紧依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陈毅称它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7.电视剧《彭德怀元帅》曾在央视热播。你不可能在该电视剧中看到彭德怀(  )
A.领导平江起义 B.指挥百团大战
C.领导淮海战役 D.指挥抗美援朝
18.东交民巷使馆区,记载着几十年来中国人的屈辱历史。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从永定门入城,过前门后,队伍进入东交民巷。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阔步通过,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材料描述相关的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一二 九运动
C.北平和谈 D.北平和平解放
1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蒋……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  )
A.人心的向背 B.军队的士气
C.决策者的作用 D.外部势力的介入
20.长春南湖公园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948年10月长春得到解放,相关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三大战役示意图》,将图中A、B、C所示的战役名称填入题后相应的横线上。
材料二:1948年冬,陈毅赋诗《记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材料三:毛泽东曾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失人存地,人地皆失。”正因如此,战争的形势逐步向着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方向发展。1947年,对党中央与毛泽东而言,是历经艰难的一年,又是走向胜利的关键一年。1947年,人心向背正急剧变化,这是解放军由被动逐步转为主动的最直接原因,也是共产党人夺取政权的最根本原因。
(1)将材料一中A、B、C所示的战役名称填入题后相应的横线上。
A.    B.    C.   
(2)材料二描述是哪场战役?说说这场战役有什么特点。
(3)材料三中所说的1947年,对党中央与毛泽东而言,是走向胜利的关键一年。请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举例说明。
22.邓小平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风华正茂 立志报国】
1919年5月开始,爆发了全国性的学生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年仅15岁的邓小平与同学一起参加抵制日货、声讨卖国贼的活动。
材料2:【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也由战前的120万增加到195万,在战场上逐渐占据了主动。为此,中共中央做出了人民解放军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的决策。
(1)材料1中“全国性的学生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它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推动作用?
(2)材料2中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是什么?根据材料分析,哪些因素促成了人民解放军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
(3)综述以上材料,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四渡赤水发生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它反映了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指挥红军作战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故答案选B。
【点评】知道长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2.【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台湾问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两岸66年分离的事件是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退守台湾。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台湾问题的理解。
3.【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淮海战役,表述正确;
B.三大战役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平津战役,表述正确;
C.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表述错误;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D.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主力决战,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4.【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内战爆发时是在1946年6月,从图中可知,此时国民党兵力明显超过共产党兵力,故A错误;
战略反攻是在1947年6月,从图中可知,此时国民党兵力明显超过共产党兵力,故B错误;
三大战略决战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从图中可知,此时国民党兵力与共产党兵力相差不大,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开始占据优势地位,故C正确;
渡江战役是在1949年4月,在三大战役之后,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的有关知识。经过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5.【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指的是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大战役,识记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点。本题的难度系数不大,只要牢记“渡江战役”不属于“三大战役”的范畴,像这样的组合题,用排除法可直接选出A答案。
6.【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武汉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①②错误,ABD选项排除,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三大战役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7.【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地图中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ABC三项均和题干地图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人民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可能是研究的课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A.天津,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武力攻占张家口、天津,威逼北平,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故选项B符合题意;
C.长春,不符合题意;
D.徐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只有准确记忆,才能顺利回答。
9.【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黄伯韬兵团、截断徐蚌线”,结合所学知识,从1948年11月6日至22日,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在徐州以东新安镇碾庄地区围歼了黄伯韬兵团,解放了碾庄以东陇海路西侧和徐州蚌埠段两侧广大地区的战斗过程;刘伯承根据军委作战意图及敌我态势变化,在战役发起的前三天,致电中央,提出“首先截断徐蚌间铁路,造成会攻徐州之形势”的建议,实践证明,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对淮海战役的掌握。
10.【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1月31日北平的和平解放,对此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傅作义,D项符合题意;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佟麟阁是抗日英雄;1938年李宗仁指导台儿庄战役,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的有关知识。1949年初,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11.【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因三大战役反映了由战略反攻到战略决战。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知识,学生要掌握三大战役的名称、时间、参战部队、领导人、取得的战果。本题难度适中。
12.【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中只有北平是和平解放的,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都是通过武力解决的,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较易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结合平津战役的经过进行分析即可。
13.【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面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次战役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C符合题意;
材料反应的战役是淮海战役,不是辽沈战役,A不符合题意;
平津战役解放的是华北全境,与题干不符,B不符合题意;
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与题干不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淮海战役的相关史实。理解和识记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目的、时间、概况、意义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14.【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A.辽沈战役,不符合题意;
B.平津战役,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渡江战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解答时,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这是基础知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成果,要区别牢记。
15.【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及所学知识可知,锦州位于辽宁省,解放军首先占领了锦州,切断了东北敌人的后路,这是指的辽沈战役。
A项辽沈战役是题干材料描述的战役,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材料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辽沈战役。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掌握解放战争的有关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16.【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A.辽沈战役,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分不开,陈毅后来称赞说淮海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平津战役,不符合题意;
D.渡江战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17.【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48年领导淮海战役的有陈毅、粟裕等,彭德怀没有参加,故C符合题意;
彭德怀领导了1928年平江起义、1940年指挥百团大战、是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故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淮海战役的有关知识。抓住题干关键词“彭德怀”是解题的关键,1948年领导淮海战役的有陈毅、粟裕等,与彭德怀无关。
18.【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东交民巷使馆区,记载着几十年来中国人的屈辱历史。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从永定门入城,过前门后,队伍进入东交民巷。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阔步通过,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材料描述相关的事件是北平和平解放。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合力在林彪、罗荣桓、聂荣臻领导下进行平津战役,1949年1月,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保护了北平这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免遭战争破坏,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津战役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材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意图,抓住题干中的“东交民巷”和“1949年2月”“永定门”“中国人民解放军”等关键词,很易得出答案。
19.【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影响解放战争蒋介石国民党失败的很多,据“蒋……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可知,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决策者的作用。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据“蒋……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的含义。
20.【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经过激战,切断了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了东北全境,符合题意;
B.淮海战役,不符合题意;
C.平津战役,不符合题意;
D.渡江战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和所学知识结合,尤其是时间,还有地点,这些都是解题的关键。
21.【答案】(1)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2)淮海战役。得到民众的支持(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3)经济方面:1947年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得到激发。军事方面: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等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社会方面: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得民者得天下。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1948.9-11,林彪、罗荣桓指挥辽沈战役,基本解放了东北全境。1948.11--1949.1,聂荣臻、刘伯承、邓小平、粟裕、谭震林指挥淮海战役,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可见A是辽沈战役;B是平津战役;C是淮海战役。
(2)本题考查淮海战役。根据材料中时间“1948年冬”,人物“陈毅及淮海前线”可知指的是淮海战役。根据材料中诗句“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可以看出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的支援为战役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3)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和社会上采取的重要举措。 解题时紧扣“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等关键信息,据此可知应该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回顾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方面可从土改等方面分析归纳,军事上可以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等方面分析归纳,社会方面从人民群众的支持即可。
故答案为:(1)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2)淮海战役。得到民众的支持(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3)经济方面:1947年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得到激发。军事方面: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等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社会方面: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得民者得天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大致位置及学生识图读图能力。根据解放的地区确定地理位置。
22.【答案】(1)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
(2)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
(3)要敢于破旧推新;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走符合实际国情的道路。
【知识点】五四运动;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五四爱国运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国性的学生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是指191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指在巴黎和会失败之后引发的一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爱国运动,是学生、工人等爱国群众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
(2)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有关知识。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区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由于这一时期 在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经济好转,为战略进攻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共产党 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加之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 毛泽东、 邓小平等人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时机到了。
(3)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得分。如:要敢于破旧推新;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走符合实际国情的道路。
故答案为:(1)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
(2)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
(3)要敢于破旧推新;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走符合实际国情的道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1 / 1历社九上4.1.2《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1960年5月27日,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来华访问时对毛泽东说:“您指挥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出人意料地回答:“三大战役没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发生在(  )
A.北伐战争时期 B.红军长征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四渡赤水发生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它反映了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指挥红军作战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故答案选B。
【点评】知道长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2.68年前与两岸分离有直接关系的事件是(  )
A.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
B.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C.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
D.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
【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台湾问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两岸66年分离的事件是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退守台湾。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台湾问题的理解。
3.下列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淮海战役
B.三大战役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平津战役
C.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D.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主力决战。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淮海战役,表述正确;
B.三大战役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平津战役,表述正确;
C.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表述错误;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D.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主力决战,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4.下侧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内战爆发时是在1946年6月,从图中可知,此时国民党兵力明显超过共产党兵力,故A错误;
战略反攻是在1947年6月,从图中可知,此时国民党兵力明显超过共产党兵力,故B错误;
三大战略决战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从图中可知,此时国民党兵力与共产党兵力相差不大,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开始占据优势地位,故C正确;
渡江战役是在1949年4月,在三大战役之后,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的有关知识。经过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5.从19484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发动的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是(  )
①辽沈战役 ②淮海战役 ③平津战役 ④渡江战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指的是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大战役,识记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点。本题的难度系数不大,只要牢记“渡江战役”不属于“三大战役”的范畴,像这样的组合题,用排除法可直接选出A答案。
6.下列选项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期间邓小平参与的重大事件有(  )
①南昌起义 ②武汉会战 ③千里跃进大别山 ④淮海战役
A.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武汉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①②错误,ABD选项排除,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三大战役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7.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此判断,他研究的课题可能是(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成果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地图中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ABC三项均和题干地图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人民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可能是研究的课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8.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了(  )
A.天津 B.北平 C.长春 D.徐州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A.天津,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武力攻占张家口、天津,威逼北平,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故选项B符合题意;
C.长春,不符合题意;
D.徐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只有准确记忆,才能顺利回答。
9.“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走了两步最关键又最精彩的棋:一是首先歼灭黄伯韬兵团,争取了战役主动权;二是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材料中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准海战役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黄伯韬兵团、截断徐蚌线”,结合所学知识,从1948年11月6日至22日,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在徐州以东新安镇碾庄地区围歼了黄伯韬兵团,解放了碾庄以东陇海路西侧和徐州蚌埠段两侧广大地区的战斗过程;刘伯承根据军委作战意图及敌我态势变化,在战役发起的前三天,致电中央,提出“首先截断徐蚌间铁路,造成会攻徐州之形势”的建议,实践证明,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对淮海战役的掌握。
10.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了,人们的生命财产也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对此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张学良 B.佟麟阁 C.李宗仁 D.傅作义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1月31日北平的和平解放,对此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傅作义,D项符合题意;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佟麟阁是抗日英雄;1938年李宗仁指导台儿庄战役,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的有关知识。1949年初,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11.以下史实处于解放战争的某一阶段。这一阶段是(  )
时间 主要参战部队 战役结果
1948.9~1948.11 东北野战军 解放东北全境
1948.11 1949.1 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1948.11 1949.1 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A.战略防御 B.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 D.最终胜利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因三大战役反映了由战略反攻到战略决战。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知识,学生要掌握三大战役的名称、时间、参战部队、领导人、取得的战果。本题难度适中。
12.在解放战争中,以下哪个地区的解放方式与另外三个地区明显不同?(  )
A.锦州 B.徐州 C.北平 D.南京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中只有北平是和平解放的,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都是通过武力解决的,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较易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结合平津战役的经过进行分析即可。
13.毛泽东曾就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战役指出:“(此战)为南部战线空前大战役,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面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放。”蒋介石则称,此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最大之关键”。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面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次战役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C符合题意;
材料反应的战役是淮海战役,不是辽沈战役,A不符合题意;
平津战役解放的是华北全境,与题干不符,B不符合题意;
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与题干不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淮海战役的相关史实。理解和识记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目的、时间、概况、意义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14.在解放战争中,某次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基本解放。该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A.辽沈战役,不符合题意;
B.平津战役,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渡江战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解答时,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这是基础知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成果,要区别牢记。
15.解放战争期间,一国民党高级将领在被俘后说:“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位国民党高级将领由衷赞叹的是人民解放军哪一战役高超的指挥艺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及所学知识可知,锦州位于辽宁省,解放军首先占领了锦州,切断了东北敌人的后路,这是指的辽沈战役。
A项辽沈战役是题干材料描述的战役,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材料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辽沈战役。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掌握解放战争的有关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16.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说:“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要紧紧依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陈毅称它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A.辽沈战役,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分不开,陈毅后来称赞说淮海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平津战役,不符合题意;
D.渡江战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17.电视剧《彭德怀元帅》曾在央视热播。你不可能在该电视剧中看到彭德怀(  )
A.领导平江起义 B.指挥百团大战
C.领导淮海战役 D.指挥抗美援朝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48年领导淮海战役的有陈毅、粟裕等,彭德怀没有参加,故C符合题意;
彭德怀领导了1928年平江起义、1940年指挥百团大战、是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故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淮海战役的有关知识。抓住题干关键词“彭德怀”是解题的关键,1948年领导淮海战役的有陈毅、粟裕等,与彭德怀无关。
18.东交民巷使馆区,记载着几十年来中国人的屈辱历史。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从永定门入城,过前门后,队伍进入东交民巷。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阔步通过,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材料描述相关的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一二 九运动
C.北平和谈 D.北平和平解放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东交民巷使馆区,记载着几十年来中国人的屈辱历史。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从永定门入城,过前门后,队伍进入东交民巷。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阔步通过,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材料描述相关的事件是北平和平解放。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合力在林彪、罗荣桓、聂荣臻领导下进行平津战役,1949年1月,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保护了北平这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免遭战争破坏,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津战役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材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意图,抓住题干中的“东交民巷”和“1949年2月”“永定门”“中国人民解放军”等关键词,很易得出答案。
1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蒋……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  )
A.人心的向背 B.军队的士气
C.决策者的作用 D.外部势力的介入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影响解放战争蒋介石国民党失败的很多,据“蒋……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可知,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决策者的作用。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据“蒋……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的含义。
20.长春南湖公园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948年10月长春得到解放,相关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经过激战,切断了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了东北全境,符合题意;
B.淮海战役,不符合题意;
C.平津战役,不符合题意;
D.渡江战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和所学知识结合,尤其是时间,还有地点,这些都是解题的关键。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三大战役示意图》,将图中A、B、C所示的战役名称填入题后相应的横线上。
材料二:1948年冬,陈毅赋诗《记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材料三:毛泽东曾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失人存地,人地皆失。”正因如此,战争的形势逐步向着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方向发展。1947年,对党中央与毛泽东而言,是历经艰难的一年,又是走向胜利的关键一年。1947年,人心向背正急剧变化,这是解放军由被动逐步转为主动的最直接原因,也是共产党人夺取政权的最根本原因。
(1)将材料一中A、B、C所示的战役名称填入题后相应的横线上。
A.    B.    C.   
(2)材料二描述是哪场战役?说说这场战役有什么特点。
(3)材料三中所说的1947年,对党中央与毛泽东而言,是走向胜利的关键一年。请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举例说明。
【答案】(1)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2)淮海战役。得到民众的支持(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3)经济方面:1947年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得到激发。军事方面: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等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社会方面: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得民者得天下。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1948.9-11,林彪、罗荣桓指挥辽沈战役,基本解放了东北全境。1948.11--1949.1,聂荣臻、刘伯承、邓小平、粟裕、谭震林指挥淮海战役,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可见A是辽沈战役;B是平津战役;C是淮海战役。
(2)本题考查淮海战役。根据材料中时间“1948年冬”,人物“陈毅及淮海前线”可知指的是淮海战役。根据材料中诗句“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可以看出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的支援为战役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3)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和社会上采取的重要举措。 解题时紧扣“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等关键信息,据此可知应该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回顾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方面可从土改等方面分析归纳,军事上可以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等方面分析归纳,社会方面从人民群众的支持即可。
故答案为:(1)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2)淮海战役。得到民众的支持(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3)经济方面:1947年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得到激发。军事方面: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等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社会方面: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得民者得天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大致位置及学生识图读图能力。根据解放的地区确定地理位置。
22.邓小平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风华正茂 立志报国】
1919年5月开始,爆发了全国性的学生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年仅15岁的邓小平与同学一起参加抵制日货、声讨卖国贼的活动。
材料2:【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也由战前的120万增加到195万,在战场上逐渐占据了主动。为此,中共中央做出了人民解放军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的决策。
(1)材料1中“全国性的学生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它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推动作用?
(2)材料2中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是什么?根据材料分析,哪些因素促成了人民解放军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
(3)综述以上材料,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1)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
(2)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
(3)要敢于破旧推新;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走符合实际国情的道路。
【知识点】五四运动;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五四爱国运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国性的学生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是指191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指在巴黎和会失败之后引发的一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爱国运动,是学生、工人等爱国群众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
(2)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有关知识。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区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由于这一时期 在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经济好转,为战略进攻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共产党 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加之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 毛泽东、 邓小平等人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时机到了。
(3)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得分。如:要敢于破旧推新;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走符合实际国情的道路。
故答案为:(1)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
(2)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
(3)要敢于破旧推新;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走符合实际国情的道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