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复习总结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复习总结

资源简介

必修一《经济生活》复习总结
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商品
(1)含义:用于交换(即买卖,包括准备交换和正在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注意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区别:①表现不同:使用价值强调功能、质量、服务、实用等
价值强调成本、价格等
②属性不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凡是有用的东西都有使用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特有属性(只有商品才有)
【提示】※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联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强调重视商品质量)
【提示】※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
(1)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提示】※不能说货币与商品是孪生兄弟
(2)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本质:一般等价物。
【提示】※准确理解货币的本质,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①货币与商品
货币是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又与其他商品不同,它是一般等价物,是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②货币与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不固定;货币:固定。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不一定是货币。
③货币与金银
货币一定是金银,金银不一定是货币
(4)货币的职能(基本职能和其他职能)
职能 作用 关键词语
价值尺度  表现商品的价值(观念上的货币)  “标价”“价格”
流通手段  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购买”“买卖”“现场交易”
贮藏手段 贮藏财富(银行存款不属于贮藏手段)  “保存”“退出流通领域”
支付手段 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利息、工资等(买卖分离) “赊销赊购”“还债”“地租”“利息”“税款”“工资”“定金”
世界货币  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  “购买外国货”“国际收支”
【提示】※区分货币的几个职能:只有价值尺度是观念上的货币,其他都是现实货币; 流通手段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手段买卖分离,如支付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定金等; 贮藏手段是足值的金银,在银行存款不属于贮藏手段; 世界货币包括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等,美元、日元、欧元、英镑等,也具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
纸币的职能:代替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部分国家的纸币还可以充当世界货币。
※商品交换包括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区别在于是否以货币为媒介。
3.金属货币与纸币
(1)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
(2)纸币
含义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产生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
优点 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
【提示】※国家有权决定:纸币的面值、发行、发行量。
无权决定:纸币的需要量、购买力
※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货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电子货币(信用卡、银行卡、移动支付等)的使用会刺激消费,加速货币的流通,使货币的周转次数增加,降低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量,减少现金的使用,而货币的实际供应量(流通量)不变。
※虚拟货币不是货币,只是特殊商品; 数字货币是货币,数字货币的应用可以降低纸币发行、流通的成本,提升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具有电子货币的所有特点。
※纪念币有金银纪念币(等同货币,可收藏,一般不流通)和一般材质纪念币(等同纸币,可流通、收藏)。
(3)纸币发行规律
①国家不能任意发行纸币,必须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规律)
②影响: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提示】※①区分通货膨胀(经济过热)与通货紧缩(经济低迷):
②通货膨胀会引起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此同理。
4.结算与信用工具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结算)。
(2)信用工具(转账结算):信用卡和支票
①信用卡由商业银行发行,能减少现金的使用,使用比较安全(不是没有风险);可以直接购物消费;没有价值,不是一般等价物;执行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
②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有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不能直接购物消费,不能执行任何货币职能。
③银行卡:执行货币流通手段职能。
5.外汇和汇率
(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提示】※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包括外币、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也不是所有的外国货币都能成为外汇。
(2)汇率
①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②表现方式:外币汇率、本币汇率。
在等号前是外币就是外汇汇率,等号前是本币就是本币汇率。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的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反之,亦然。(同种货币同向,不同货币反向)
【提示】※一国利率上调会使本币升值,利率下调会使本币贬值。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①含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温馨提示】
(1)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
①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减少,影响有:A、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B、有利于对外投资,不利于引进外资;C、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E、有利于出国旅游、留学,提高本国居民的国际购买力,不利于本国旅游业的发展;F、有利于提高该国货币的国际地位。
②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增多,影响有:A、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B、有利于引进外资,不利于对外投资;C、有利于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D、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促进本国旅游业发展。
(2)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与人民币汇率变动无直接关系)
利:①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②减少汇价风险,降低企业金融交易成本,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③促进国际消费,丰富国内商品市场。④从根本上,降低中国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大大提升我国国际支付的偿还能力和安全系数,降低外汇储备缩水的风险。
弊: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人民币现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物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1)价值决定价格(涉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本变化)(正比)
【提示】※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但价格不是价值的唯一表现形式,在物物交换时期,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并不一定完全与价值相符。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商品的价值总量(价值量×产品数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可以由劳动时间(反比)和产品数量(正比)来衡量。
供求影响价格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买方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卖方市场)
(3)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价格
(4)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影响价格
(5)货币的发行量影响价格(成正比)
(6)货币自身的价值影响价格(成反比)
(7)商品的质量、品牌等影响价格
(8)国际市场影响价格
(9)汇率变动影响价格(成正比)
汇率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上涨,汇率下跌出口商品价格下降
2、与商品价值量相关的几个计算公式
①变化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
正比用乘、反比用除,提高用加、降低用减
②价值总量的计算
价值总量=单位价值量×商品数量
③货币贬值、升值后,商品价格的计算
假设一件A商品价格为B元,预期一年后货币贬值C%,那么一年后该商品的价格为:B÷(1-C%)。假设一件A商品价格为B元,预期一年后货币升值C%,那么一年后该商品的价格为:B÷(1+C%)。
价值规律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提示】※等价交换是一种长期趋势,等价交换只存在于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并不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
表现形式(唯一):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格变动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价格变动影响需求量。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动是反向变动。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需求法则)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需求弹性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需求弹性大)。
【提示】※一般而言,在促销活动中高档耐用品效果较好。
③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影响需求量。价格变动与替代品(功能相同)的需求量成正比,与互补品(要同时使用)的需求量成反比。
(2)价格变动影响生产经营(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①调节产量。
价格下降→获利减少→减少产量;价格上涨→获利增加→增加产量
【提示】※价格与供求双向制约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某生产要素价格下降→增加使用量;该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减少使用量
【提示】※目的是降低成本
■ 【总结提升】
1、判断曲线题的几种方法:
影响消费找需求曲线(曲线向下),影响生产找供给曲线(曲线向上)
(2)生活必需品(弹性小)曲线陡直,高档耐用品(弹性大)曲线平缓
(3)替代品的需求反向,价需同向;互补品的需求同向,价需反向
(4)商品自身价格变化引起供求改变则曲线上下移动,自身价格不变引起供求改变则左右移动。
(5)限制价:限制最高价,保护消费者利益,低于均衡价
保护价(支持价):限制最低价,保护生产者利益,高于均衡价。
2、关于物价问题的知识整合
(1)为什么要平抑物价
①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通过稳定物价,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②稳定物价是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③价格变动影响生活消费。稳定物价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④价格变动影响生产经营。稳定物价有利于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如何平抑物价
①价值决定价格。生产者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从而降低物价。
②供求影响价格。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因此要发展生产,保证市场供给,同时抑制不合理的市场需求。
③自觉遵循价值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稳定物价。
④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平抑物价。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和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出现某种消费情况的原因)
①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或生产决定消费)
②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收入)
③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④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反比)
⑤物价水平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反比)
⑥消费心理(或消费观念)影响消费行为。
⑦消费方式、商品质量、市场环境等也会影响消费。
(2)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国家:①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
③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收入预期;
④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⑤物价水平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要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⑥消费心理(或消费观念)影响消费行为。要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⑦消费方式、商品质量、市场环境等也会影响消费。创建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企业:①要诚信经营,提高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②促进产品创新,激发消费动力。
个人:①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收入;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为什么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②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扩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④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的需要。
⑤促进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降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
2.消费类型
划分依据 类型 特点
交易方式 贷款消费 预支未来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租赁消费 所有权不变更,使用权暂时出让
消费目的 生存资料消费 较低层次,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发展资料消费 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发展
享受资料消费 追求身心愉悦,丰富生活
【提示】※贷款消费是否是超前消费,要看是否超过自身经济承受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将会逐渐增多。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生存、发展、享受资料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2)变化规律: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变化而变化。
(3)衡量标准:恩格尔系数。
①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②意义:恩格尔系数越大,消费水平越低;恩格尔系数降低,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优化。
【提示】※恩格尔系数降低,并不意味着食品支出总量减少,只能表明食品支出在家庭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降低。
※区别恩格尔系数和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是衡量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是用于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指标,国际警戒线0.4,越小越好)
※消费升级通常指消费结构的优化完善和升级,表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之,则降低。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大同小异: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
4、消费心理和消费观 
(1)消费心理
类型 特点 评价
从众心理 仿效性重复性盲目性  优点:健康的、合理的从众心理可以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 弊端:不健康的、不合理的从众心理误导经济发展,对个人生活不利 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求异心理 标新立异  优点:展示个性,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 弊端:代价大,社会不认可 态度: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攀比心理 夸耀性盲目性  弊端:不实用,对个人生活不利 态度:不健康的心理,不应提倡
求实心理 符合实际讲究实惠  优点:理智的消费心理,对个人生活和社会都有利 态度:大力提倡
【提示】※不能认为从众心理、求异心理都是不正确的。除了攀比心理是不健康的之外,对从众和求异心理都应辩证分析,不能简单否定。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行为)
原则 要求 反对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既反对超前消费,也反对消费滞后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 反对跟风随大流、情绪化消费,反对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以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性消费为核心  反对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戒奢从俭  反对铺张浪费、骄奢淫逸
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生产资料所有制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什么才能消费什么)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通过什么方式消费,即怎样消费)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层次,即消费得怎么样)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通过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产品物美价廉;改进产品性能等方法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
【提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③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如调整投资方向、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④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如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⑤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就业、提高素质)
【提示】※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基础性作用,但不能说消费决定生产。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合理的消费会促进生产的发展,不合理的消费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2.社会再生产过程
(1)内容: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2)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3.发展生产
(1)原因
必要性:①生产决定消费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④解决主要矛盾的要求(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矛盾)
⑤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要求
意义:①由小到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②由内到外:提高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要求
①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提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1)是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地位: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提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3)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①公有制经济:
A、地位: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占支配地位)
B、范围:国有经济(国民经济的支柱、起主导作用、与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集体经济(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支持鼓励帮助)
混合所有制(必须是不同所有制经济的混合)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不能把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同于公有制经济,股份制经济也不一定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C、实现形式:股份制(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合作制等。股份合作制的性质一定是集体经济,股份制则不一定,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提示】※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 主导作用(国有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
D、政策: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②非公有制经济:
A、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B、范围:个体经济(规模小,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
私营经济(规模较大,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外资经济(港澳台投资参照外资)
C、政策: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提示】※民营经济是除国有经济、外资经济以外的其它所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官营经济而言的。
※社会主义经济是指公有制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和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公有制是主体。但两者在市场经济中、在法律面前,地位是平等的。两者都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同等受法律保护。
※中央企业一般属于国有经济,中小企业一般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4)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①为什么
A、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B、必然性(根本原因):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意义: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怎么办
A、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B、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C、国家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 【总结提升】
1.易混知识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
(4)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经济。
2、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
(1)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完善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2)有利于弥补我国资金不足,激发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活力;
(3)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提高竞争力,巩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
(4)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或民营经济、中小企业
(1)为什么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中小企业)?
①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②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③有利于完善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④有利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对劳动者)
⑤有利于促进创新,增加税收,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促进经济增长。(对国家)
⑥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对社会)
(2)怎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中小企业)?
①国家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②国家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积极创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消除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③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尤其是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缓解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④民营企业要面向市场,优化产品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4、加快新基建的意义:
①新基建”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生产→消费)
②“新基建”孕育新的投资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消费→生产)
③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增强发展新动力。
④“新基建”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能够加速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⑤加快推进“新基建”,可以缓解疫情对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
⑥“新基建”带动数字经济的繁荣,促进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的成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一、企业
1、企业
(1)含义:
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提示】※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不是唯一目的)是利润;
※企业利润提高不等于经济效益提高。
(2)地位: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不是唯一)、国民经济的细胞
公司制(主要组织形式,有限责任)
(3)企业的组织形式 个人独资企业(无限责任)
合伙企业(无限连带责任)
公司
(1)含义:
依法设立的,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提示】※法人(社会组织)≠ 自然人(人),法人必须具有独立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子公司是法人,分公司、分厂、具体部门等不能称为法人。
公司的股东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2)类型:有限责任公司(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公司)
【提示】※能够上市、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发行股票)、财务信息必须向社会公开的一定是股份有限公司。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出资、场地、设备、技术等获取股份,一定是有限责任公司。
责任:有限
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提示】※公司可能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况:
①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自己的财产。
②公司股东滥用权利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
(4)组织机构:
①决策机构:由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对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负责)构成,负责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②执行机构:经理,负责组织实施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事宜。
③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
(5)在公司中,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国有企业要明确党组织的法定地位,充分发挥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党委政治核心作用。
3.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1)企业为什么要做某事?
①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追求经济效益)
②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有利于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③企业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是影响企业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信誉和形象。(重视质量、服务、品牌、承担社会责任)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重视产品质量)
⑤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⑥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法制性基本特征。(涉及任一特征)
⑦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企业只有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才能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管理方式,建设创新型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强调成本、科技)
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管理方式,建设创新型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
⑨先进的科技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管理方式,建设创新型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
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是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要求。……有利于适应经济全球化,树立国际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推动产品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对外)
(2)企业怎样做某事?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提示】※这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关键),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竞争力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
③遵守市场规则,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④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品牌意识。
⑤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品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涉及合作)
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⑦坚持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⑧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
⑨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贸易环境,加快自身发展。
⑩要守法经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己。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培育自主品牌,调整优化出口结构,发展服务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优化资源配置。
遵循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针对国际贸易摩擦维权)
(15)增强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遵循国际贸易的规则,增强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针对国际贸易摩擦对自己的要求)
(11——15是涉及对外时用)
4.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企业兼并 企业破产
含义  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相对劣势的企业  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
意义  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提示】※企业的兼并、破产和联合,归根结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价值规律作用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市场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具体表现。
※企业兼并必须通过购买的方式,常见词“收购、并购”。
二、劳动者
1、劳动和劳动者:
劳动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2、就业问题
(1)为什么
①增加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最大的民生
②就业能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③扩大就业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进而有利于扩大投资、刺激消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④搞好就业有利于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⑤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⑥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⑦劳动者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解决就业问题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怎么办
国家: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②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③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素质;
④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
⑤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破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⑥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
⑦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化解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促进就业;
⑧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劳动者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劳动者:①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积极创业;
②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③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提示】※区分就业观:
自主择业观(不等靠,如自主创业)、竞争就业观(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提高竞争力)、职业平等观(不得歧视)、多种方式就业观(多方式、多渠道选择就业)。
3、维护劳动者权益
(1)内容: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2)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原因
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②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
④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怎样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劳动者:①劳动者应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这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②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
③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以合法手段和法定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企业:自觉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劳动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国家:①制定和完善劳动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②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
④完善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消除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提示】※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实现平等就业、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一、投资
储蓄存款(便捷的投资方式)
(1)含义:
①主体:居民个人
②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
A、含义: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提示】※我国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证券、信托公司等)。
※在所有银行金融机构中只有商业银行才是企业。
地位: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要业务:
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资金的主要来源)
贷款业务(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银行利润=贷款利息 存款利息 费用)
结算业务(非现金结算收取服务费,银行利润的一个重要来源)。
作用:
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的纽带(蓄水池)
反映社会经济活动信息,为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晴雨表)
对国民经济和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器)
(2)种类:
①活期储蓄:随时存取、不规定存期、存款的金额和次数不受限制。流动性强、灵活方便,但收益低
②定期储蓄:事先约定期限、存入后不到期一般不得提前支取。流动性较差,但收益高于活期储蓄
【提示】※流动性是指资产能否迅速转变为现金,如活期储蓄流动性强;流通性是指资产能否在市场上迅速买卖转让,如股票流通性强。
特点:信用比较高,比较安全,风险较低,收益也较低
【提示】※凡是说到实际收益都必须考虑物价问题。
(4)风险: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5)利息:
①含义: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②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提示】※若是年利率,存期不足一年要除以12再乘以存期或除以365再乘以存期;
若是月利率则要乘以12;
若是日利率则要乘以360。
③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央行)拟定,经国务院批准
■ 【总结提升】
正确理解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1)存款利率变动的影响:通常利率上调会吸收存款,减少流通中货币量,抑制物价上涨;利率下调会使存款减少,增加流通中货币量,刺激消费,同时促使居民投资方向改变,如转向股票债券等。(主要影响储户)
(2)贷款利率变动的影响:贷款利率上调会加大借款成本,抑制借款者的积极性,从而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并使投资需求相对下降;利率下调会减少借贷成本,刺激借款,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并使投资需求增长。(主要影响企业)
(3)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影响: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会使商业银行可支配资金减少,从而缩小信贷规模,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会使商业银行可支配资金增加,从而扩大信贷规模,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影响商业银行)
2.股票
(1)含义: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①发行主体:股份有限公司。
②目的:筹集资本
③性质:股份凭证(所有权证书)
(2)特点:高风险、高收益同在;不返还现金;可以流通转让(流通性强)
(3)收益:一部分是股息或红利收入(来自企业利润),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股票价格=预期股息 ÷ 存款利率)
(4)意义:对促进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债券
(1)含义: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的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性质:债务证书)
(2)收入:定期收取利息
(3)特点:稳健的投资,风险较小,有明确的付息期限,必须偿还本金
(4)种类:
类型 发行者 收益 风险 流通性
国 债 中央政府 小 小 强
金融债券 金融机构 中 中 较强
企业债券 企业 大 大 弱
【提示】※国债以中央政府的信誉做担保,以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因此风险较低。
※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国债(收益)
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安全性)
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流通性)
4.商业保险
(1)分类: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财产保险(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
(2)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3)特点:规避风险的投资(不能避免风险,可以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4)机构: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保险人)。
【提示】※保险的种类: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只有商业保险才能称为投资方式。
※投资方式收益高风险就高,但风险高收益不一定高。
从风险性上看:股票﹥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储蓄存款﹥国债
从收益性上看:股票﹥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国债﹥储蓄存款
5、投资理财的原则
(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
(2)要注意投资的多元化,分散投资是化解风险的最好办法。
(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
(5)要注意投资的流通性和流动性。
二、融资
1、含义:融资就是企业筹集资金的行为。
2、目的:用筹集来的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
3、途径:融资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通过中介进行的融资是间接融资,如银行贷款;不通过中介进行的融资是直接融资,如发行股票、债券。
【提示】※对于资金的需要方(主要是企业)而言,就是融资;而对于资金的提供方(主要是其他企业、个人、国家等)而言,就是投资。
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分配制度 
1、我国的分配制度
(1)是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原因:直接原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2、按劳分配
(1)含义:
①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
【提示】※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分配方式并不都是按劳分配,只有工资、奖金、津贴等劳动所得属于按劳分配,其他如股票、技术入股等所得,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 按劳分配的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②分配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
③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
④分配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能不劳不得)
⑤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不是唯一)
(2)形式:
①工资、奖金、津贴(国家机关、公有事业单位、公有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公有控股企业中)
②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所得
(3)地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主要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1)多种分配方式:除按劳分配外,我国还实行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知识、数据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要素:劳动(非公有制经济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资本(投资所得、私营和外资企业主的税后收入)、技术(技术入股、专利转让的收入)、土地(如出租土地、房屋的租金)、知识(知识产权、版权的转让、作家稿酬)、管理(企业管理者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如年薪)、信息(提供价格、供求等信息获得的收入,如中介)、数据(投资者、经营者、消费者行为产生的时间、地点、数量等信息具有分析价值,并被运用于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而获得的收入)
(2)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
①体现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③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④有利于拓宽投资市场,增加居民收入,缓解社会融资难现状。
【提示】※按劳分配不一定会缩小差距;按生产要素分配容易导致收入差距拉大,但不能说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它有利于调动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既体现效率又体现公平。
■ 【总结提升】
1、具体区分分配方式:
技术人员的收入:在公有制经济中的工资奖金津贴是按劳分配,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工资奖金津贴是按劳动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转让的收入是按技术要素分配。
农民的收入:承包经营所得是按劳分配,打工收入是按劳动要素分配,土地流转所得是按土地要素分配。
劳动收入包括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
非劳动性收入包括劳动要素收入除外的其他要素收入、转移性收入(各类财政补贴、社会保障方面收入等)、其他收入(捐赠等);
剥削收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的企业主凭借资本获得的收入。
财产性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2、数据要素参与分配的意义:
(1)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有利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对数据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能激发人们开发和利用数据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3)有利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推动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4)有利于拓展人们的收入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
(1)内涵: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提示】※收入分配公平是相对公平,可以有差距,但差距不能过大。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提高效率。(反对两种倾向:绝对平均主义、收入差距悬殊)
(2)为什么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①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②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从而拉动经济发展。
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公平的实现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④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协调、共享发展。
(3)怎样维护收入分配公平?
①从根本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制度保证。
③增加居民收入,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两个同步)
④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形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保合、增低、扩中、调高、清隐、取非)
⑤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处理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⑦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提示】 正确区分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的主体是企业,把国民收入以税收的形式分配给国家,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个人;
再分配的主体通常是国家,如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征收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
第三次分配: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事业。
2.效率和公平
(1)效率 = 产出(产值)÷ 投入(成本),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效率强调生产和财富的增加(把蛋糕做大),主要靠市场;公平强调产品的分配和使用(把蛋糕分好),主要靠宏调。
(3)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不能只强调一方面。
(4)如何协调二者关系:
①总体思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处理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具体策略: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第八课 财政和税收
一、财政
1.财政
(1)含义:国家的收入与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①目的:实现国家职能
②实现形式:财政主要是通过国家预算的形式实现的。
【提示】※财政预算(下一年的财政收支计划),财政决算(上一年的财政收支总结)。
③本质:一种收入分配关系。
(2)财政收入、支出及其关系
①财政收入:代表国家可支配的商品,可以调节社会总供给(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
A、来源:税(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最重要的来源、占主导地位、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利(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上缴的部分、国家从参股企业获得的分红)、债、费(其他收入)。
B、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和分配政策(重要因素,财政收入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
C、如何提高财政收入:大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总量(生产);制定合理分配政策(分配)。
②财政支出:形成社会总需求
A、含义: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B、构成:经济建设支出(与经济建设直接或间接有关)、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提示】※发行国债能增加财政支出,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
③财政收支关系
A、财政收支平衡: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最佳状态),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B、财政盈余: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意味着财政资金没得到充分利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利。
C、财政赤字: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如果不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可能引发通货膨胀。(3%是国际公认的赤字警戒线)
【提示】※合理的财政赤字有利于经济发展,过大的财政赤字容易引发通货膨胀。
※在经济过热的情形下,适度的财政盈余更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经济低迷的情形下,适度的财政赤字更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2、财政的作用 
(1)地位: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2)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与民生有关,如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缩小收入差距等)
②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财政支持某些行业(能源、交通运输、电信、水利设施)、地区(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建设、对行政管理与国防的投资;对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支出】——市场不能调、不愿调的方面
③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各种财政政策)
■ 【总结提升】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财政政策:主体(国家)、手段(通过税收、财政支出、国债)→ 经济低迷:积极的财政政策(增支增国债减税)、经济过热: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支减国债增税)
货币政策:主体(央行)、手段(通过利率、汇率、正回购/逆回购)→ 经济低迷:宽松的货币政策(逆回购+降双率)、经济过热:从紧的货币政策(正回购+提双率)
【提示】※央行逆回购是释放流动性,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 央行正回购是收回流动性,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
2、怎样发挥财政的作用?
(1)大力发展经济,保证财政收入的增长;
(2)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关系;
(3)安排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方向和结构;(如重点向什么方向倾斜)
(4)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维护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平性;
(5)合理调节财政收支结构。(如经济过热时可有适度的财政盈余,经济低迷时可有适度的财政赤字)
二、税收 
1.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特征:强制性(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 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无偿性(不需要返还、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固定性(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关系: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强制性和无偿性决定了税收必须具有固定性。
(3)税收的种类:流转税(如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如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财产税(如房产税、契税、遗产税)、行为税(如印花税、屠宰税)
(4)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①增值税:
征税对象:增值额(扣除成本后的利润);
纳税人:(销售、进口)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税率:实行比例税率;
计税方法:增值税=商品销售额×税率-上一环节已缴税金;
意义: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②个人所得税:
征税对象:个人所得
境内有住所或无住所但居住满一年(境内外取得收入)
纳税人
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但不满一年(境内取得收入)
税率:超额累进税率(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比例税率(20%)
意义: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来来源;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提示】※国家提高税收起征点的直接效果是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个人所得税),减轻小微企业负担(企业所得税、增值税)。
2.依法纳税
(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①从税收的地位看,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②从税收的作用看,税收为国家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③从我国税收的性质看,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决定了公民必须依法纳税
④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看,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自觉诚信纳税的义务
怎样依法纳税
公民:①增强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积极履行纳税人义务。
②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 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国家: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加强税收征管,不断提高征税人员的素质。
(3)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提示】※ 偷税与骗税容易混淆,采用欺骗的手段骗取税收优惠是骗税,其余是偷税。如骗取出口退税是骗税,走私是偷税。
※ 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负税人也不一定是纳税人
纳税人就是负税人: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
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增值税、消费税
有关“个人(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纳税人等)应该如何做”的一般要点:
(1)消费者角度:①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制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权途径)。②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和社会公德。③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适度、科学、文明、理性消费。
(2)劳动者角度:①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制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权途径)。②参加劳动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劳动者素质。③遵守职业道德。④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
(3)投资者角度:①要依据经济实力,选择投资方式。②既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又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科学、理性投资。
(4)纳税人角度:①树立法律意识和义务意识。②承担纳税义务,自觉诚信纳税。③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1.资源配置
(1)资源: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具备的基本生产要素(包括人财物)
(2)为什么要配置资源: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3)资源配置手段:计划(国家的宏观调控、有形的手)和市场(市场调节、无形的手)
【提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市场配置资源
(1)地位: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实现方式(优点):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资源的配置。
①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出供求关系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引导生产方向。
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提示】※市场调节的第一个优点,是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作用的结果;第二个优点,是竞争机制作用的结果。市场配置资源的两个优点,归结起来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
(3)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公共物品、危险品的供给不能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③后果: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浪费;经济波动;两极分化;市场秩序混乱。
【提示】※巧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A、自发性:为了挣钱,不择手段,制假售假,坑蒙拐骗。
B、盲目性:信息不灵,多赔少赚,一哄而上(退),没有主见。
C、滞后性:事后调节,浪费时间,耗费资源,农业多见。
※市场的缺陷是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我们只能抑制,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4)怎样更好的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①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充分发挥价格、供求、竞争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②完善市场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③规范市场秩序。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④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尊重市场规律,创新管理。
3.规范市场秩序(主观题)
(1)为什么要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
①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会影响到正常的市场秩序;
②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③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维护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
怎样规范市场秩序?
国家:①完善市场规则,完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 市场道德规范。
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
③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对违反市场规则行为的打击力度。
企业经营者:要遵守市场规则,诚信经营、依法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消费者:树立诚信观念,增强维权意识,遵守市场道德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提示】※宏观调控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特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区别在于宏观调控效果上的差别,所以科学二字不能少。
2.科学的宏观调控
(1)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最主要),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提示】※经济手段: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税收、税率、财政支出、国债)、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信贷、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杠杆等〗;经济计划、经济发展规划
法律手段:经济立法、经济司法、依法查处、依法打击等
行政手段: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政策、指示、规定等
※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
①加强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的职责和作用。
②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③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怎样进行宏观调控:(主观题)
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②经济发展不平衡: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效果...)/或发挥财政的....作用
③扰乱市场秩序: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行为的打击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④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
⑤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
【提示】※市场调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各有优缺点,不能说谁优谁劣;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能弱化政府的作用)。
第十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1.历史性变革(新成就)
(1)经济:
①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③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民生:
①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
②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③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生态:
①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
②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2、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提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指人民需要的内涵(涉及的范围)大为扩展、层次(质量)大大提升。
不平衡(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以及经济建设水平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水平之间的差距)、不充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够高)的发展
※主要矛盾≠基本矛盾,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两个“没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3.开启新征程
(1)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①到建党一百年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两个阶段目标
①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②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新发展理念
1.内容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提示】※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协调(发展平衡)、绿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发展内外联动)、共享(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量)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质量和效益)阶段。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什么
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2、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3)有利于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
3、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观题)
(1)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提示】※虚拟经济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博彩业、收藏业等,虚拟经济发展过度将会带来泡沫经济。
(3)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4)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5)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6)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战略支撑;
(7)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
(8)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9)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
1、含义:
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提示】※经济全球化不同于经济一体化。目前看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个既成事实,而经济一体化只是局部区域、局部领域内的状态和进程。
2、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生产领域)、贸易全球化(交换领域)、资本全球化(投资领域)。其中,生产全球化是基础。
3、载体:跨国公司。
4、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5、影响:是把双刃剑。积极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各国经济合作;消极影响——存在着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经济安全、风险全球化)。
二、对外开放
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性质:简称WTO,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世界性经济组织;
(2)地位: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
(3)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2、对外开放:
(1)地位: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2)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3)基本原则(根本立足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4)战略: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
3、为什么要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主观题)
①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②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开放发展,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要求。
③有利于推动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④有利于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⑤有利于更好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⑥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调整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⑦有利于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⑧有利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个人)
4、怎样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主观题)
国家:①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②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③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引进来)
④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走出去)
⑤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企业:①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己;
②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培育自主品牌,调整优化出口结构,发展服务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转方式调结构)
③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形成竞争优势;
④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优化资源配置
⑤遵循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针对国际贸易摩擦维权)
⑥增强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遵循国际贸易的规则,增强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针对国际贸易摩擦对自己的要求)
(纸币贬值)
(财政收<支)
(货币供>求)
(企业、公司、生产者)
(全社会、全行业、全部门)
(市场形成价格)
(D1为生活必需品,陡直
D2为高档耐用品,平缓)
(D1为互补品曲线,
D2为替代品曲线)
(权力机构)
对国家
对劳动者
国家
企业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