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爱吃棉花糖 教案 一年级心理健康上册 (深圳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猴子爱吃棉花糖 教案 一年级心理健康上册 (深圳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猴子爱吃棉花糖》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微课名称 猴子爱吃棉花糖
授课对象 小学低年段(一、二年级)
理论基础 精神分析流派中,弗洛伊德提出的结构理论的三个部分,自我、本我和超我,其中本我是与生俱来的,遵循享乐原则,超我是人格结构的管制者,遵循完美原则,而自我则是用来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课程中猴子驾驶员和理性人驾驶员分别对应的是本我和超我。 延迟满足实验。延迟满足实验是心理学的著名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在美味的奶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将经受考验。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现,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好一些。在后来的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发现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较为出色。也就是说延迟满足能力越强,更容易取得成功。 课程中选取延迟满足的实验方法作为课程导入,连接课程主题
教学目标 知识内容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脑的三个驾驶员代表的含义
技能内容 引导学生掌握控制“猴子”驾驶员的方法
态度内容 引导学生接受大脑的三个驾驶员,缺一不可
学情分析 小学低年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能够接受别人的观点,但多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其思维活动也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喜欢听故事,并且有着好奇与好问心理,通过故事来创设情境引入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学生容易明白,并且接受程度良好
教学重点 “猴子”驾驶员的重要性和控制方法
教学设计 1、来自棉花糖的诱惑(引入) 目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同时引入课程主题 过程:(1)创设情境,叙述故事:通过插图的形式讲述故事,创设一个棉花糖的诱惑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中做出自己的选择。 (2)现实赋义:停顿等学生做完选择后,讲述情景故事中“棉花糖”的现实含义,意为生活中诱惑自己的事物,比如游戏、玩具、动画片等。 (3)引入主题: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有时候经受不住这些东西的诱惑呢? 2、一只喜欢轻松快乐的猴子 目标:让学生明白大脑中存在“猴子”驾驶员和“理性人”驾驶员及其职责 过程:(1)概念讲解:课程引入后,讲解“猴子”驾驶员和“理性人”驾驶员的代表含义,并用视频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2)深入:提出问题——猴子是否可以无法无天?引出大脑中的“惊恐怪兽”(指代事情的最后期限),并用视频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猴子”、“理性人”、“惊恐怪兽”三者之间的关系。 3、与猴子和谐共处 目标:让学生明白“猴子”驾驶员的重要性,掌握控制“猴子”驾驶时间的方法 过程:(1)提出问题:不要“猴子”驾驶员可不可以呢?讲述没有“猴子”驾驶员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得出结论——“猴子”驾驶员是不可以缺少的,但我们要掌握和它和谐相处的方法。 (2)方法讲解:老师给出一些管理脑中“猴子”的小方法,鼓励学生实践。 4、答疑与总结 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总结并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过程:(1)答疑:对课堂上提到的“蛇”驾驶员进行补充讲解,“蛇”代表的是负面情绪,并再次强化每一个驾驶员都是有意义的,不能缺少。 (2)互动:提供分享邮箱,鼓励学生的来信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