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燃烧、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学生在生活经验上或者科学课学习过程中有所涉及,因此对于这个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在教学设计时,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神奇的氧气中学习到的木炭、硫、铁丝燃烧的现象和白磷、红磷燃烧实验进行观察、对比、分析,揭示燃烧现象的本质,逐步归纳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通过对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分析,得出灭火的原理,根据灭火原理讨论不同情况下的灭火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和形成防火救灾一般方法。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C、Fe、S等燃烧的现象有较清晰的认识,认识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对归纳学习法、对比学习法比较陌生,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方法的培养。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2)知道灭火的一般方法。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化学实验,理解燃烧本质、物质燃烧的条件,学会归纳学习的方法;(2)通过燃烧条件的探究,学会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3)通过对比学习法,理解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燃烧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化学的魅力,同时树立消防意识以防患于未然,辩证地看待燃烧;(2)通过防火救灾方法讨论,体验生命的价值、人的社会责任与安全的重要性。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揭示燃烧现象的本质,对着火点的理解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 这是一个什么字?你们如何知道是“火”字?这是一个火的象形文字。古代:原始人利用钻木燃烧取得火源;近代:顾拜旦点燃了奥运圣火;火箭点火升空,在静谧的夜空中升腾起一团火焰。【提问】火是怎么产生的呢?说到火我们想到燃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燃烧与灭火。【板书】 【学生回答】火【学生回答】燃烧 以“火”为线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新课学习一、燃烧的条件 探究实验一点燃酒精灯分别把一根木条和一块大理石伸到火焰上尝试把它们点燃,看看分别有什么现象。【提问】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讲解】我们把能燃烧的物质叫做可燃物。【提问】大家能否再举一些可燃物的例子呢?Ppt: 饼干、大米、花生仁、树枝、树干等.【提问】从这个实验中可归纳出物质燃烧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板书】二、燃烧的条件1、物质必须具有可燃性【提问】可燃物是不是都能燃烧呢?我们可否用实验来验证?【演示实验】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按下图进行实验:红磷、白磷都是可燃性物质。【提问】 铜片上的红磷有什么现象?铜片上的白磷有什么现象?为什么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了?【讲解】物质要燃烧必须要达到其燃烧的温度。我们把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讲解】不同可燃物的着火点是不同的。红磷的着火点是240℃,沸水的温度只有100℃,所以红磷没有燃烧。【提问】如果我们想让红磷也发生燃烧,可以怎么做呢?【提问】从中我们可知,物质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板书】2、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提问】白磷的着火点是40℃,沸水的温度已经达到白磷的着火点,那么在热水中的白磷为什么不燃烧呢? 【提问】怎么样使水下的白磷燃烧?【视频】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燃烧【提问】从中可知,可燃物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板书】3、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提问】物质燃烧的条件有三个,那么这三者是必须同时满足的吗?总结:燃烧的条件1、必须是可燃物2、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学生一起做对比实验。【学生回答】、小木条燃烧了,大理石没有燃烧。小木条具有可燃性,大理石没有可燃性。物质具有可燃性。【学生回答】、不是红磷没有燃烧。白磷燃烧了。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温度。升高温度至红磷的着火点。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学生回答】没有氧气向水下的白磷通氧气。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三者缺一不可。 激疑探索,探究燃烧的条件,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通过不断的提问,培养学生归纳学习的思维方式。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加深理解层次。二、燃烧的定义 其实,无论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在之前的学习中,都已经接触过燃烧展示碳、硫、铁、等物质的燃烧图片。【提问】这些图片各代表哪些物质在燃烧?【提问】各有什么现象呢?【提问】大家能不能找一找燃烧除了上述条件之外,还有那些共同特点呢 【提问】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否归纳出燃烧的定义?(小组讨论)【板书】一、燃烧燃烧通常意义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设问】一般我们常见的燃烧是可燃物和氧气的反应,是不是所有的燃烧都是可燃物和氧气的反应呢?实验二:镁带在二氧化碳里燃烧。【提问】能燃烧吗?有什么现象?【提问】点燃的镁能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从这个实验中我们有些什么新的发现呢?【提示】可燃物的燃烧究竟是不是一定要在氧气中发生?【讲解】在特殊情况下,即使没有氧气,可燃物也可发生燃烧。所以,只要具有剧烈的发光发热现象的化学反应都可称为可燃物的燃烧。【讲解】除了二氧化碳之外还有氯气,比如金属钠能在氯气中燃烧。【视频】钠在氯气中燃烧【讲解】那么像氧气、二氧化碳、氯气等统称为助燃性气体。那么你对燃烧的条件有新的认识吗? 1、必须是可燃物2、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学生回答】碳、硫、铁木炭: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硫: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发光、发热学生讨论燃烧的定义。【演示实验】能。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和黑色的固体。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在一定条件下,CO2也能支持燃烧;CO2不支持燃烧是相对的等。不一定。(小组讨论燃烧的定义)第三条不完全正确,应该为与助燃性气体接触。 复习旧知识,探索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体会燃烧的本质揭示燃烧本质后重新认识燃烧条件,更透彻理解燃烧的现象和条件三、灭火原理及方法 【过渡】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燃烧能造福于人类,燃烧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燃烧失控引起火灾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Ppt出示燃烧有利及燃烧有弊。【讨论题】展示森林大火图片,如何灭火呢?【提问】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有什么联系?【提问】分别利用了什么原理灭火的呢?【讲解】通过对比学习法归纳灭火原理用水灭火→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与氧气隔绝。用干冰灭火→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与氧气隔绝开辟隔离带→隔离可燃物;【提问】之前我们说燃烧必须3个条件同时满足,那么灭火呢?是不是要同时破坏3个条件?如何概括?【板书】二、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1、具有可燃性 → 隔绝可燃物2、温度达到着火点 → 温度降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必须与氧气接触 → 隔绝氧气【提问】像金属镁这类的活泼金属着火时,能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为什么?[想一想、练一练]:介绍一些防火自救常识(展示防火自救常识图片)。 【讲述】如果一旦发生火灾,首先我们应该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不要盲目救火,更不要贪恋财物。②认识消防安全图标。(视时间定)灭火救火不如防火,从以上两个方面来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学生回答】用水、用二氧化碳 、开辟隔离带。【学生回答】从燃烧的条件直接可以推出灭火的原理。【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不需要同时破坏3个条件。缺一即可。【学生回答】不能,因为镁会与CO2反应。【学生活动】 联系实际,从课本知识走向实际生活,体验生活中的化学。树立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增加学生消防安全知识。四、课堂总结 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学生回忆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五、作业布置 1、课后补充练习2、预习:①、爆炸、缓慢氧化、自燃 ②、灭火器的使用 ③、燃料的燃烧 课后巩固为第二课时铺垫。六、板书设计课题:燃烧与灭火一、燃烧燃烧通常意义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二、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1、物质必须有可燃性 隔绝可燃物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温度降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隔绝氧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