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 教学设计1、 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同学们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本节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也有许多相关的支零破碎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力求做到:①贴近生活,着眼于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并操作实验,讨论并表达结论,自学并自我教育,教师只根据教学需要,提供素材,组织材料,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从而得出结论,并能学以致用。③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二、 教材分析(1) 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燃烧和灭火》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燃料和热量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全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并为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做出很好的诠释,同时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极好教材。(二) 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在《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去指定教学目标,据此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通过分组实验,学生增强了动手实验能力。(3)、通过对多种燃烧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生提高了综合分析及实验观察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在研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试验中,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类比等科学探究的方法。3、情感目标:(1)、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手机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掌握三点)1、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2、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是否都为燃烧、氧化反应是否都为燃烧。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问题讨论、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微课总结的方法。(二)、学法:1、实验探究法:这是学化学的重要方式,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使学生既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意识。(三)、教学手段: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学生实验,提高操作技能,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对学生及时作出评价。在课堂中我将全班同学38人分成6个小组,通过自主实验探究的形式展开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的学习,学生在自主实验中最终不但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在小组合作中讨论得出结论,达到本节知识的学习效果,更有效的突破了学习重难点。四、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有了较多的生活经验,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主动探究真理的兴趣和愿望,也愿意自己动手做实验。他们已初步具有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前一段对实验基本操作、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等的学习,了解并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原理,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具有了相应的实验设计能力、操作技能及观察、分析实验并得出结论的能力。但这些能力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具有化学学科特点的,包括设计实验、利用实验推出结论,以及设想或提出新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强化。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都很容易理解用隔绝空气的方法灭火,但对将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同样可以灭火,总是持怀疑态度。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灭火原理,充分让学生发挥想象力,采取不同方法熄灭燃烧的蜡烛。借此实验,学生们对降低温度可以灭火深信不疑,同时也加深了对灭火原理的总结和理解。五、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主要通过以下程序来完成本课题的教学:1、安排三次实验探究活动(包括学生小组自主探究活动2次,教师演示探究活动1次)第一次探究:(学生小组自主探究)在播放了动画片片段后,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提出有关本节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进一步通过身边熟悉的物质探究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并且在学生的展示交流中,逐步引申展示出板书。第二次探究:(教师演示实验探究活动)利用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物质燃烧条件后的这个契机,学生还是比较富有极强的探究欲望和求知欲,把握这个时间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P124的实验7—1,我为了让学生充分学习,并将课本中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并为学生顺利完成演示实验,效果理想。这也为第二次的课堂讨论交流做好铺垫。第三次探究:(学生小组自主探究)让学生亲手通过身边蜡烛的燃烧情况探究,利用课本P126图7—8展示的图片自行探究灭后的原理。通过学生自主分组探究实验从而得出灭火的原理可以是“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通过三次探究活动,一环扣一环的完成,让学生对知识点从简单到复杂逐步理解———消化———应用,力争让课堂每位学生对于燃烧和灭火的知识都能有充分认识,并能利用灭火原理解答生活常识,从而培养每位学生学会热爱生活、懂得如何灭火爱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2、穿插三次课堂讨论交流第一次:在课堂开始播放了一段《熊出没》动画片中有关光头强引发森林火灾的片段,利用学生讨论先进行思考你从化学的角度能够提出哪些问题?但是这个答案会留着等到课堂让大家通过本节课的自主探究学习自行解答。第二次:学生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包括小组探究和演示探究)完成课本P125的讨论,并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快、最准确。第三次: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灭火原理,并分组讨论完成熄灭燃烧的蜡烛的方法方法,并能准确分析灭火原理。(设计目的: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立防火安全意识。)3、组织一次自学给3分钟左右的时间,在明确了本节学习目标后,让学生带着4各思考问题自学课本P126---127内容,更加清楚本节课应该学习和掌握的重点知识,并在小组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中不断强化理清自学中的4个问题,逐步拓展明确学生的易错点和难点问题。4、穿插5次视频播放本节课共有5次视频播放。第1次,课前4分钟播放了一段神舟11号升空的视频,和火有关;第2次播放了《熊出没》光头强引发火灾的视频导入本节课,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第3次播放了《熊出没》光头强又是如何采取措施灭火的,引发学生思考,并进一步探究熄灭蜡烛的方法,进一步总结得出灭火的原理,此环节也正是为了和课前的视频导入形成首尾呼应;第4次利用微课总结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第5次播放一段《学会自救》的视频,让学生学会逃生。5、调查研究,社会实践根据本周11月9日消防安全日为主题的特点,通过视频播放《学会自救》的视频,教给学生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的措施。但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处理太仓促,没能很好进行。(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提高自己的能力。)6、配套2道基础练习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在第三次探究与活动结束进行练习,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六、 布置作业1、课后习题2、3、42、完成课堂布置的调查研究、社会实践七、 板书设计为了突出本课重点,我采用的是一目了然的提纲式板书:(见下页)燃烧和灭火一、燃烧的条件 二、灭火原理八、 课后反思本节课总体来说是自己深思熟虑之后重新定位之后,经过精心准备后展示的一节课。不管是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课堂所用5段视频的筛选截取、习题筛选、板书设计、课前小组分工等多方面准备,最终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比较满意。但遗憾的是由于演示实验环节,课堂没有对试管提前预热,等待燃烧的时间过长,耽误了一点时间;在处理学生的易错点,燃烧属于氧化反应,但氧化反应不一定都是燃烧的举例耽误一部分时间,对于课后的习题处理显得时间紧张,《学会自救》的视频没能很好播放,使课堂整体效果受到影响。破坏满足其一同时具备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