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课件(共18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师说》课件(共18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师说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其为“韩吏部”。主要作品有《昌黎先生文集》。
[作品背景]
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了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均能为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遵从“家法”而鄙视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同时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态度。
[课文翻译]
师  说
韩 愈
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3)而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句)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句)
(6)不拘于时(被动句)
(7)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句)
课堂研读
1.《师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全文是怎样围绕该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点拨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文章出言破题,抓住中心,提出全篇纲领性的论题,全文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反复进行论证。第2段和第3段中派生出的“圣人犹且从师”“不耻相师”“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等分论点,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进一步阐明中心论点的。末段看似是无关紧要的交代,实则是以李蟠为例,说明今之贤士也从师求学,是全文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紧扣文章的中心。总之,本文结构严谨,不生枝蔓;论点明确,中心突出。
2.《师说》中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应做怎样的理解
点拨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一直想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串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对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3.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点拨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是教师的职责之一,但在作者看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不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教师的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把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承担起来,只教书而不育人的教师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韩愈的这个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文章主旨]
《师说》通过阐明从师学道的重要性,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并以孔子为例论证“圣人无常师”,论述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表现反抗流俗、抗颜为师的态度和勇气。
[思维导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