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气温的分布》教学设计内容标准: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教材分析 气温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课从空间上探究气温的分布规律,学好本课,就能为学习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分析气候特征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教材很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把阅读等温线图的方法直接写入正文中,并用模式图直观展示具体判读方法;通过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通过读取图中信息总结地理规律,比较半球差异和海陆差异,丰富知识,形成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引导学生绘制、阅读等温线图,让学生掌握等温线图的阅读方法;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读图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山地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记住并懂得运用气温垂直递减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图、读图、计算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采用多媒体教学、口诀记忆,化繁为简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小组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学重点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教学难点 运用等温线图的阅读方法,归纳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学习兴趣的持久能力都略显不足。但是正因为年龄小,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以生动形象的课件、小组合作的方式、读图、计算的动手实践来引导他们,可克服困难。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导学卷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 “同学们,我曾经问过一些同学一个问题:暑假去哪里度假去了?记得有三位同学是这样回答的。“我暑假去了黑龙江,那里非常夏季非常凉快”“我去了青藏高原,那里夏季也很凉快”“我去了重庆,那里夏季好热啊!” 请问,要知道夏季去哪里能避暑,我们需要哪方面的知识? “气温” 好,那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世界的气温分布的规律。 用生活中的“选择避暑胜地”的问题,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提出了本节课的目标——用本节课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如何选择避暑胜地”的问题。新课教学1 1 看递变——气温的纬度差异 老师: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找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5条纬线; 在方框内填出五带的名称。 1.3 A地的气温是______℃;B地的气温是_______℃;由此,可推断,等温线特点(1)“同线等_______”; 1.4 C地的气温是_______℃;D地的气温是_______℃;从A到D,气温逐渐______(降低/升高)。由此,可推断,“北半球的气温从到南到北________”(递增/递减) 1.5 E地的气温是_______℃;F地的气温是_______℃;G地的气温是_______℃;从E到G,气温逐渐______(降低/升高)。由此,可推断,“南半球的气温从到北到南________”(递增/递减) 1.6 总结气温的纬度分布规律 1气温的纬度差异气温从赤道向两极_______(递增/递减); 换种表达法: (1)、气温从______向________递减; (2)、气温从______向________递减; (3)、气温随纬度升高而_______(升高/降低)。影响因素(选择) A 纬度因素 B 海陆因素 C 地形因素老师:投影学生的练习并加以点评,说明。 让学生通过读图解决几个问题,问题层层深入,需要学生通过读图了解: 什么叫等温线 通过几个点的气温的递变,了解南北半球的气温分布规律; 会从不同方面表述气温的纬度差异。 了解等温线的第1个特点:同线等温练习应用1 学生:利用气温的纬度差异,口头作答:为什么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景观差异如此大。 老师:是什么原因,使得气温会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呢? 学生:联系五带的知识来回答 因为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线(纬线)之间来回移动,_____带(五带名称)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多,所以气温高;______带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少,所以气温低。因此,气温会从赤道地区向两极地区递减; 习题1是气温的纬度差异的规律的运用(书面应用) 利用图片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不同景观,加深知识的理解,并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强调用旧知识解释新问题。新课教学2 看递变——气温的海陆差异 白天,沙子增温比水_____(快/慢); 夜晚,沙子降温比水_____(快/慢); 由实验结果可推理: 夏季, 陆地升温比海洋______(快/慢); 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________(快/慢)。 即:陆地的气温年较差(年温差)比海洋______(大/小)。 2.1 1月,A地的气温是_____℃,B地的气温是______℃;AB之间的温差是________℃; 7月,A地的气温是_____℃,B地的气温是______℃;AB之间的温差是________℃; 由此可见,等温线特点(2):等温线密集,温差_____(大/小);等温线稀疏,温差______(大/小); 还可以看出:冬季温差_____(大/小),夏季温差______(大/小) 2.2 甲乙都是北回归线上的点,甲在陆地上,乙在海洋上。 甲地气温乙地气温2、气温的海陆差异影响因素(选择): A 纬度因素 B 海陆因素 C 地形因素 1月冬季,同纬度的陆地气温比海洋______(高/低);7月夏季,同纬度的陆地气温比海洋______(高/低);通过一个实验探究,了解陆地与海洋的热力性质的差异,帮助理解海陆不同季节的气温为何会不同 通过计算AB两地冬夏季的温差,观察两图等温线的疏密,了解等温线的第2个特点:线密温差大,线疏温差小练习应用2 习题2是气温的海陆分布差异运用(书面应用)新课教学3 看闭合——气温的垂直差异 3.1 图中甲地区等温线闭合,甲处的气温约为________℃;相对于周围的气温,它是_________(低温中心/高温中心);甲处为我国的__________(地形区)。由此可以推测: 3气温的垂直差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_______(升高/降低);影响因素(选择): A 纬度因素 B 海陆因素 C 地形因素通过读图,把图中的“低温中心”与学过的地形知识联系起来,生成新的知识:气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的练习应用3 老师:知道了气温与海拔的关系,那么,以后我们去爬高山的时候,需要准备什么东西呢? 学生:外套 老师:为什么炎热的非洲大陆,赤道上的乞力马扎罗山,会出现雪山? 学生:利用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作答 气温垂直递减率在现实中的计算 气温的垂直分布与生活的联系 加深对气温的垂直分布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换一种方式运用知识知识小结 (板书) 学生:完成知识网格,加深对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解决问题 利用本节课学习的气温的分布知识,思考,夏季外出避暑,我们可以有哪些选择?为什么? 与导入相呼应,并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