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等手段,学习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以及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情感·态度·价值观】1.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抽象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校的桂花开了,大家做下深呼吸,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知道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二、推进新课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演示]实验3-1。[归纳总结]宏观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能够运动。[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图3-2(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和图3-3(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这两张图片说明了什么 [归纳总结]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提出问题]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1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归纳总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演示实验]教材第49页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归纳总结]实验 步骤 实验现象及分析 实验 结论1 现象:得到无色酚酞溶液 分子 总是 在不 断运 动着2 现象: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分析: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3 现象:小烧杯A中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分析:小烧杯B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氨分子,进入小烧杯A中,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归纳总结]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演示实验]将50 mL酒精与50 mL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的体积如何变化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子具有什么基本特征 [归纳总结]分子之间有间隔。[讨论交流]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①切开成熟的芒果可闻到特殊的香味;②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③一定条件下可将二氧化碳气体压缩成干冰(固态二氧化碳)。2.分子可以分为原子[提出问题]从微观粒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过氧化氢分解有什么不同 肉眼看不到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着哪些奥秘 [归纳总结]水蒸发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过氧化氢分解时,过氧化氢分子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新的分子,是化学变化。一旦发生变化之后,分子将不再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特别提醒]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提出问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这些分子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呢 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和酒精的化学性质相同吗 氧气、液氧、固态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 [归纳总结]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拓展延伸]用分子的观点分析混合物与纯净物:物质 混合物 纯净物微观解释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由同种分子构成 [投影展示]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思考:该变化过程中分子和原子是如何变化的 [归纳总结]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可以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板书设计◇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二、分子的基本特征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3.分子之间有间隔。三、分子可以分为原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教学时通过演示实验,连接学生对宏观、微观世界认识的桥梁,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教学中通过不断提出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