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2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2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从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形成科学严谨的品质。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及初步认识结晶的现象,感悟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
3.学会正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不同方法,提高观察、演绎、分析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建构
教学难点:溶液状态转化的方法,溶液状态的判断
【教学技术与资源的应用】
希沃白板5、DDS-11A电导率仪、实验
【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为《溶液》第3课时,共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包括三个活动,先展示两份不同状态的溶液,简单认知饱和溶液是一种不能溶解溶质的溶液。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改变一些外界条件,从而将未溶解的固体进行溶解,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会受到一些因素改变而受到影响,因此,初步完善其概念。最后再由教师的演示实验:将高锰酸钾加入一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对饱和溶液的概念进一步完善,并且最后引出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第二环节,拿出另一杯溶液,提出如何判断溶液的状态为饱和或者不饱和呢?教师让学生猜测没有溶质未溶解的试管中的溶液的状态,设计一些方法,并且通过实验,得出方法与结论,并发现如果溶解得很少肉眼并不能看见,由此学生提出质疑,引出数字化仪器:DDS-11A电导率仪。让学生感受科学研究中的数字化设备的先进性。
第三环节,在此过程中需突破一个难点:转化过程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时比较困难。因此,借助于希沃白板5的功能,利用图片对溶质、溶剂、溶解性变化分别进行形象化模拟,让想象的过程理性展示,帮助理解。然后通过氢氧化钙的溶解性规律,引发认知冲突。后最播放“海水晒盐”的视频,认识饱和溶液的价值在此过程中,深切感受一些变量与溶液状态的关系,感受理解量变会引起质变。
第四环节,通过之前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立、感受它们之间的转化方法和判断溶液状态的方法等多角度碰撞出学生的智慧的火花,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创设 出示两杯硝酸钾溶液 观察、回答 初步感受溶液的不同状态。
建构概念 问题一:什么是饱和溶液?引导学生实验 、归纳 设计方案实验、交流、归纳、完善 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体现基于证据的推理。
理解深化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溶液问题二:用什么方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演示:借助数字化仪器,判断溶液状态 观察、思考、实验、交流 观察、思考、归纳 知道判断溶液状态的方法并感受数字化教学的便捷。通过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能尊重事实和证据,敢于质疑的精神。
知识应用 问题三:怎样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模拟演示引导学生归纳转化方法、并提供资料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播放视频:海水晒盐 思考、讨论、交流、展示、质疑、 归纳、观看、思考 感受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价值。认识饱和与不饱和相互转化的一般方法,深化概念理解。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
小结归纳 视频播放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归纳 概括、小结、思考 促进知识内化、对溶液的状态、转化、判断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埋下伏笔。
作业布置 校本作业引发思考 课后完成 巩固新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