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4.1 燃烧与灭火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4.1 燃烧与灭火 教案

资源简介

《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化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生活信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课堂学习。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脑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四单元是第一学期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四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五单元初识酸和碱,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用实验和观察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通过对灭火原理的解释和运用,形成“珍爱生命,远离火灾”的意识。
(3)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和比较,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三、教法分析:
1、引导探究法:结合教材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探究发现和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帮助。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少板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四、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猜想
1、多媒体展示:
(1)图片,问:从这些图上同学可以总结出什么词?引出“火”和“燃烧”。火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火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和丰富多彩的世界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是,火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损失和灾难。我们怎样做才能造福于人类呢?教师引导进入新课――燃烧和灭火。
(2)小魔术:烧不坏的棉花,思考棉花烧不坏的原因。
(3)图片(硫、铁丝分别在氧气中燃烧),学生观察,总结燃烧的特征。
问题1: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
问题2: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生燃烧吗?
问题3: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
2、活动与探究一:请你猜想物质燃烧的条件,学生交流,归纳总结。
①燃烧需要可燃物;
燃烧的条件可能是: ②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③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设计目的:从小魔术的引入课题,激发兴趣。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
(二)制定方案,实验探究
1、根据学生的猜想,引导学生制定控制实验条件的实验方案
(1)分别点燃小木条和粉笔(学生代表演示)
(2)红磷和白磷分别遇热(教师演示)
(3)白磷放入热水中与实验B比较(教师演示)
2、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交流猜想是否正确。
[现象分析]
水中的白磷 铜片上的红磷 铜片上的白磷
是否为可燃物 是 是 是
是否与氧接触 不是 是 是
温度是否达到着火点 是 不是 是
是否发生燃烧现象 不是 不是 是
(设计目的:使学生形成对猜想做出证实的意识,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开放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加强了科学方法的教育,建立环保意识。)
(三)归纳总结、解释验证
1、俗话说水火不相容,热水中的白磷,会燃烧吗?不信试试看。(活动与探究二: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再次验证燃烧需要的条件。
2、播放视频,比较课堂演示实验和书本实验的区别,学会评价实验。同时改进实验使铜片上的红磷也烧起来,且环保。
3.学生分组交流,总结归纳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叫“火三角”。(视频)
注:有些物质的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如: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教师演示)、钠在氯气中燃烧。(视频)
4、经典回顾:赤壁之战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对比分析中获得新知识,通过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验证意识。)
(四)寻找联系,验证解释
1、讨论:灭火的原理
(过渡)可见,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既然这样,当你想一支燃烧着的蜡烛熄灭时,你会怎样去操作?说明这是破坏了燃烧的哪个条件?
探究实验三:蜡烛火焰熄灭方法的探究。
(1)用嘴对着燃烧的蜡烛用力吹气,结果蜡烛熄灭了(降温至着火点下)。
(2)向燃烧的蜡烛上浇水,结果蜡烛熄灭了(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3)在点燃的蜡烛上方倒扣一只烧杯,由于蜡烛燃烧不断地消耗氧气,当氧气量不足时,蜡烛熄灭(隔绝氧气)。
(4)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蜡烛熄灭(二氧化碳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5)剪去蜡烛的烛芯,或在蜡烛的下面截取其中的一大段,蜡烛很快熄灭(去除可燃物)。
2、演示实验(视频:自制二氧化碳灭火器)
3、引导学生回顾,灭火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因此灭火的原理通常可以从燃烧的三个条件对应加以考虑。总结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之间的关系。解释森林救火时需要有隔离带。
4、成语中的化学:釜底抽薪、火上浇油
5、课前烧不坏的棉花的原因。
(设计目的:使学生养成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辩证观,加强环保意识。)
(五)应用拓展,发展探究
1、讨论:不同材料着火需不同的灭火器。
2、回忆:我市哪些单位易发生火灾或爆炸?你建议应张贴哪些图标?
多媒体展示:消防安全标志,开拓视野。
(设计目的: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立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识。)
(六)调查研究,社会实践
根据自己住宅及周边环境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的措施)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提高自己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1、 调整教学目标,使其更具体化。
2、 加强实验的准确度,利用课本,对实验进行评价和改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加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更加活跃。
附:板书设计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1、有可燃物
燃烧  2、和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活动探究一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创设情境,设疑猜想
制定方案,实验探究
归纳总结,解释验证
验证燃烧条件,巩固提高
演示实验
活动探究二
寻找联系,验证解释
反思升华,灭火的原理
活动探究三
应用拓展,发散探究
调查研究,社会实践
学以致用,关注社会
缺少
其一
灭火
同时
具备
- 5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