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教学设计课 题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课 型 新授课章 节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节课标解读 “通过野外观察或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其中“地貌景观”是认知内容,“野外观察或观看视频、图像”是行为条件,“识别”是行为动词,3-4种地貌体现区域认知,本条课标突出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源头、上游、支流汇入处、中游、下游、入海口六处不同河段,分别详细介绍了澜沧江—湄公河的宽浅河谷、“V”型谷、冲积扇、曲流与牛轭湖、湄公河平原、三角洲等不同的河流地貌及形成原因和过程。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地球的圈层看地表环境,经过半个学期高中自然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自然要素的学科思维和方法,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综合思维来分析地理实例。 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喀斯特地貌和风成地貌,对于如何识别地貌类型及其描述地貌特点有了知识基础,为本节课作了铺垫。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 通过视频、图片,从区域视角识别出河流地貌,说出河流地貌的类型、特点及分布。综合思维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及形成过程。区域认知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和观察,探究流水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塑造。人地协调观 结合现实中的地理现象和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相互影响。教学重难点 1、流水作用的类型、特点。 2、澜沧江—湄公河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类型、特点及形成原因和过程。教具准备 图片视频素材、多媒体课件,课本,流水实验 相关物品。教学方法 本节课立足于情境创设法、实验探究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重难点处选用讲授法进行突破。【教学过程】基于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整体教学观念,本节课采用新课程标准提倡的问题式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在问题式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开展本节课的教学。1.情境创设:研学之旅——赏地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源头河谷 V形峡谷 冲积扇曲流和牛轭湖 三角洲设计意图 问题式教学的问题设计,需要依托情境。 本节课标要求能够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地貌类型,并且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我选取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不同地段的地貌视频和图片,利用研学旅行导游身份的思路,带领学生探秘不同河段的地貌类型,并描述其地貌特点,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情境的情况下展开学习。教师活动 教师以导游的第一身份出现在课堂,学生自然也转化成游客,介绍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基本概况后,从源头出发,探秘上游峡谷、河流出山口冲积扇、中游曲流和牛轭湖、下游湄公河平原和三角洲地貌并做相关解说。学生任务 积极活跃地观看视频和图片,和导游互动,了解每种地貌名称及其地貌特征,在轻松愉快的研学旅行中进入教学情境中。预计用时 8分钟。2.提出问题:研学之思——思成因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不同河段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和什么作用有关?设计意图 问题式教学以问题发现为前提,问题的产生应当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线索展开,教师只做适当引导。利用上一环节的创设的情境,促进、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现问题生成。教师活动 学生思考旅程中看到的地貌,依据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把自己看到的地貌及其特点描述出来,教师回到课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作讲解。学生任务 描述出视频或图片中的地貌类型及其特点。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地貌?和什么作用有关? 阅读课本第72页——第75页的内容。预计用时 5分钟。3.探究解问:研学之究——究成因(1)流水作用(教师引导讲解)概念: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这些作用统称为流水作用。流水作用类型: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侵蚀作用概念:水流掀起地表物质、破坏地表形态的作用称为侵蚀作用,侵蚀作用还包括河水及其携带物质对地表的磨蚀作用,以及河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2)形式:河流侵蚀作用,按其方向可分为三种形式:下蚀、侧蚀、溯源侵蚀。(2)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设计意图 问题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要旨。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以保证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全面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教师活动 教师演示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实验,并作讲解说明。学生任务 1.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 2.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单的填写。预计用时 12分钟。(实验方案)实验前 实验后4.自主合作学习:研学之用(1)冲积扇地貌对人类的影响?(2)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对人类的影响?(3)牛轭湖的形成过程设计意图 把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分析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成因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学生任务 小组讨论回答。预计用时 10分钟。5.课堂小结:6.板书设计:7.课堂练习: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下列各题。1.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①—a,②—b,③—c B. ①—b,②—a,③—cC. ①—c,②—b,③—a D. ①—c,②—a,③—b2.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 侵蚀、搬运、沉积 B. 侵蚀、沉积、搬运C. 沉积、搬运、侵蚀 D. 搬运、沉积、侵蚀3.在河流出山口处,常见的地貌形态是( )A. 三角洲 B. 冲积扇 C. 峡湾 D. 沙丘某地理兴趣小组模拟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步骤一: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步骤二:将小米沿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步骤三:观察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读图,完成4~5题。4.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 ( )A.三角洲地貌 B.长江大峡谷地貌C.雅丹地貌 D.冲积扇地貌5.类似该堆积体的地貌多位于( )A.内陆河流出山口处 B.三角洲平原边缘C.狭长山谷底 D.大江大河入海口处在地貌演化过程中河道摆动剧烈,发育了大量长江故道。读“长江干流下荆江段部分河道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6.不属于该段河道向南摆动的原因是( )A.气候类型 B.河流流向 C.河岸岩性 D.沿岸地貌7.下列自然形成的河流故道中,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 )A.①②④ B.②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②8.③处经人工裁弯取直后,对其下游附近河段的影响是( )A.流速减慢 B.流量增加 C.含沙量增大 D.淤积加快8.教学设计反思:(1)情境创设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研学旅行是现在地理学习中比较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情境创设可以带动课堂氛围,集中学生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2)运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实验探究教学在地里课堂中运用较少,所以在进行地理实验时需要学生与老师积极配合,教师演示时要能够运用投屏很好的展示,达到示范的效果,如果实际教学时没有这个条件,就要学会随机应变,以保证实验探究的效果。(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多,在教学时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简单的部分,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师把控好课堂时间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