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十四讲 化学实验仪器、基本操作(二)1.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2.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标志。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知识点一 常见的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用___,若药匙不能伸入试管,可用___,要把药品送入试管__部,而不能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块状和大颗粒固体用___夹取。(2)取少量液体可用_______管。取用较多的液体用_______法,注意试剂瓶上的标签向______。向容量瓶、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用________引流。 2.试纸的使用(1)类型及作用——定性检验________——定量(粗测)检测_____强弱——检验SO2等有______性的物质——检验Cl2等有_____的物质(2)使用方法①检验溶液:取试纸放在上,用蘸取液体,点在试纸,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等pH试纸变色后,与卡对照。②检验气体:先用蒸馏水把试纸____,用_____夹取或粘在______的一端,然后再放在集气瓶口或导管口处,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3.仪器的洗涤(1)方法:使用毛刷,用去污剂和水冲洗。(2)洗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均匀的水膜,既不聚成滴,也不_____流下。(3)常见残留物的洗涤(填空)残留物 洗涤剂容器里附有的油污容器壁上附着的硫试管上的银镜AgCl 氨水试管残留的MnO2 热浓盐酸4.物质的溶解(1)固体的溶解一般在_____或_____里进行,为了加速溶解,常采用____、_____、振荡或_____等措施,但FeCl3、AlCl3等易水解的固体溶解时不能_____-。(2)气体的溶解①对溶解度较小的气体(如____等),为了增大气体分子与水分子的接触,应将气体导管插入水中(如右图中A)。②对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如(如___、____2、____等),气体导管口只能靠近液面,最好在导管口连接一倒置的漏斗,并使漏斗边缘刚好贴靠在液面上,这样可以增大气体的吸收率,减少气体的逸出,同时也避免出现液体_____的现象(如图中B和C)。(3)液体的溶解用量筒分别量取一定体积被溶解的液体和溶剂,然后先后加入烧杯中搅拌而溶解。但对于溶解放热较多的液体,往往先加入密度_____的液体,再沿烧杯内壁缓缓加入密度_____的液体,边加边搅拌。知识点二 化学实验安全常识1.认识常用危险化学药品的标志 2.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意外事故 处理方法浓H2SO4沾在皮肤上 迅速用干抹布拭去,再用大量水冲洗碱洒在皮肤上 用大量水冲洗,最后涂上稀硼酸溶液液溴洒在皮肤上 用酒精洗涤水银洒在桌面上 用硫粉覆盖酸液溅到眼中 用大量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酒精等有机物在实验台上着火 用湿抹布盖灭3.实验安全装置(1)防倒吸装置装置的气密性检验凡有导气作用的实验装置,装配好均需检查气密性,且必须在放入药品之前进行。装置气密性的检验原理通常是改变装置内气体的温度或体积从而造成装置不同部位的气体压强差,并产生某种明显的现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常用方法如下:图1图21.微热法图1:如图B所示将导管出口浸入水中,用手掌或热毛巾捂容积大的部位,观察浸入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逸出,过一会儿移开手掌或热毛巾,观察浸入水中的导管中有无水柱形成。若加热时浸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逸出,移开手掌或热毛巾后,浸入水中的导管中有水柱形成且一段时间不回落,说明装置不漏气。2.加热法图2: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导管插入烧杯的水中,用酒精灯微热圆底烧瓶,若导管口产生气泡,停止加热,导管中有水柱形成且一段时间不回落,说明装置不漏气。3.液差法(1)图3:塞紧橡胶塞,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的橡皮管的部分,从长颈漏斗向试管中注水,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中的液面高于试管中的液面,且液面差不改变。(2)图4如何检查下列两个装置的气密性?试写出详细方法。【答案】 ①如图,连接好仪器,从乙管中注入适量水,向上提乙管,使乙管液面高于甲管液面。静置片刻,若液面保持不变证明装置不漏气,反之则漏气。②从U形管右端向装置中加水至右端液面高于左端液面,停止加水若液面不发生变化,说明气密性良好。思维模型对简答题应注意答题规范,对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可按如下文字进行答题:装置形成封闭体系→操作(微热、手捂、热毛巾捂、加水等)→描述现象→得出结论。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1)用手接触药品(2)用嘴吹灭酒精灯(3)实验后,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便丢弃(4)将带有溶液的滴管平放在实验台上(5)用火柴点燃酒精灯(6)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7)用酒精灯外焰给物质加热(8)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2.请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相关问题:(1)16世纪,船员在航海旅行中,用船上的火炉煮沸海水以制造淡水(成分和蒸馏水相同),该操作方法与如图___类似(填序号)。(2)从溴水中提取溴可选用a装置,用萃取的方法可将溴单质从水溶液中提取出来,该方法利用了Br2在不同溶剂中___的不同。用此装置萃取时,倒转振荡后应___,避免内部压强过大。(3)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分离出溴应选用的装置一般适用于分离___(填序号)混合物。①固体和液体 ②固体和固体 ③互不相溶的液体 ④互溶的液体(4)用b装置能收集CO2,气体应从___侧导管通入(填“左”或“右”)。(5)要验证实验室的KNO3样品混有KCl时需加入的药品为___。3.实验室可用如图装置制备无水FeCl3。已知FeCl3易升华,易吸收水分而潮解。请回答下列问题:(1)连接好仪器后首先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2)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当加入一定量的浓盐酸与足量MnO2反应,实际生成的Cl2体积小于理论值的原因是___________。(3)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 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4)D中盛放铁粉的硬质玻璃管与E中收集器之间选用较粗导管的原因是___________。(5)F中所装试剂为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一、实验安全1.下列图示的实验或操作正确的是A B C D稀释浓硫酸 灼烧海带 萃取振荡时放气 制取少量A.A B.B C.C D.D2.下列事故处理或实验操作中,做法正确的是A.装有过氧化钠的包装箱着火时,立即用水灭火B.氯气泄漏后,人应往低处撤离避免吸入过多的氯气而中毒C.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引流用的玻璃棒可以接触容量瓶的内壁D.进行分液操作时,应先倒出上层液体,再放出下层液体3.以下关于化学实验中“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②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后,先移出导气管后撤出酒精灯③制取气体时,先检验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④还原实验时,先通后加热,反应完半后,先熄灭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停止通⑤碱液流到来子上,先加硼酸溶液中和,后用水清洗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全部4.下列安全标识适合张贴在加油站的是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②④ D.①②③④5.实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金属钠着火时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B.用试管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时使试管口竖直向上C.浓硫酸溅到皮肤上时立即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冲洗D.在气体发生装置上直接点燃甲烷气体时,必须先检验甲烷的纯度6.化学实验,安全第一。下列做法有符合实验室安全规范的是A.将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B.不慎打翻燃着的酒精灯,立即用水扑灭C.小心清扫散落在桌面的KMnO4固体粉末,倒入废纸篓D.不慎将浓碱散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1%硼酸溶液二、常见实验基本操作1.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装置甲稀释浓硫酸 B.装置乙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装置丙量取液体 D.装置丁蒸发食盐水2.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夹持装置未画出)A.用装置甲检验溶液中是否有B.用装置乙制取并收集少量C.用装置丙进行喷泉实验D.用装置丁验证非金属性:3.氮化铝()是一种新型无机材料。某学习小组为测定氮化铝(仅含有杂质)样品中的纯度,设计如图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已知:,易溶于水不溶苯。A.读数时量气装置两侧液面一定要保持相平B.为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装置中的可以是苯溶液C.如果撤去导管,测得样品的纯度偏低D.完全反应后,测得标况下气体的体积为,则氮化铝的纯度为4.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可以制备并收集纯净的 B.从左侧加水的方法检验装置②的气密性 C.简易制取少量碳酸钙 D.随关随停制氨气A.A B.B C.C D.D5.下列有关焰色试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先把铂丝灼烧到与原来火焰颜色相同,再蘸被检物质B.每次实验后,要用硫酸把铂丝洗净C.焰色试验是利用物理性质判断试样所含的金属元素D.没有铂丝,也可用光洁无锈的铁丝代替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蒸馏实验中,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伸入液面以下B.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放在表面皿上的试纸上测定溶液的C.分液操作中,待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后,再将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D.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应先加热氧化铜后通入氢气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B.实验室可用浓硫酸干燥氨气C.铵盐受热易分解,铵态氮肥要低温保存D.铝是活泼金属,实验室要密封保存铝片课程标准基础知识通关规律与方法经典例题基础通关练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十四讲 化学实验仪器、基本操作(二)1.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2.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标志。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知识点一 常见的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用药匙,若药匙不能伸入试管,可用纸槽,要把药品送入试管底部,而不能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块状和大颗粒固体用镊子夹取。(2)取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取用较多的液体用倾倒法,注意试剂瓶上的标签向手心。向容量瓶、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用玻璃棒引流。 2.试纸的使用(1)类型及作用——定性检验酸碱性——定量(粗测)检测酸碱性强弱——检验SO2等有漂白性的物质——检验Cl2等有氧化性的物质(2)使用方法①检验溶液:取试纸放在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液体,点在试纸中部,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等pH试纸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②检验气体:先用蒸馏水把试纸润湿,用镊子夹取或粘在玻璃棒的一端,然后再放在集气瓶口或导管口处,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3.仪器的洗涤(1)方法:使用毛刷,用去污剂和水冲洗。(2)洗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均匀的水膜,既不聚成滴,也不成股流下。(3)常见残留物的洗涤残留物 洗涤剂容器里附有的油污 NaOH溶液或热的纯碱溶液容器壁上附着的硫 CS2或热的NaOH溶液试管上的银镜 稀HNO3AgCl 氨水试管残留的MnO2 热浓盐酸4.物质的溶解(1)固体的溶解一般在烧杯或试管里进行,为了加速溶解,常采用搅拌、粉碎、振荡或加热等措施,但FeCl3、AlCl3等易水解的固体溶解时不能加热。(2)气体的溶解①对溶解度较小的气体(如Cl2等),为了增大气体分子与水分子的接触,应将气体导管插入水中(如右图中A)。②对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如(如NH3、SO2、HCl等),气体导管口只能靠近液面,最好在导管口连接一倒置的漏斗,并使漏斗边缘刚好贴靠在液面上,这样可以增大气体的吸收率,减少气体的逸出,同时也避免出现液体倒吸的现象(如图中B和C)。(3)液体的溶解用量筒分别量取一定体积被溶解的液体和溶剂,然后先后加入烧杯中搅拌而溶解。但对于溶解放热较多的液体,往往先加入密度较小的液体,再沿烧杯内壁缓缓加入密度较大的液体,边加边搅拌。知识点二 化学实验安全常识1.认识常用危险化学药品的标志 2.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意外事故 处理方法浓H2SO4沾在皮肤上 迅速用干抹布拭去,再用大量水冲洗碱洒在皮肤上 用大量水冲洗,最后涂上稀硼酸溶液液溴洒在皮肤上 用酒精洗涤水银洒在桌面上 用硫粉覆盖酸液溅到眼中 用大量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酒精等有机物在实验台上着火 用湿抹布盖灭3.实验安全装置(1)防倒吸装置装置的气密性检验凡有导气作用的实验装置,装配好均需检查气密性,且必须在放入药品之前进行。装置气密性的检验原理通常是改变装置内气体的温度或体积从而造成装置不同部位的气体压强差,并产生某种明显的现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常用方法如下:图1图21.微热法图1:如图B所示将导管出口浸入水中,用手掌或热毛巾捂容积大的部位,观察浸入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逸出,过一会儿移开手掌或热毛巾,观察浸入水中的导管中有无水柱形成。若加热时浸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逸出,移开手掌或热毛巾后,浸入水中的导管中有水柱形成且一段时间不回落,说明装置不漏气。2.加热法图2: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导管插入烧杯的水中,用酒精灯微热圆底烧瓶,若导管口产生气泡,停止加热,导管中有水柱形成且一段时间不回落,说明装置不漏气。3.液差法(1)图3:塞紧橡胶塞,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的橡皮管的部分,从长颈漏斗向试管中注水,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中的液面高于试管中的液面,且液面差不改变。(2)图4如何检查下列两个装置的气密性?试写出详细方法。【答案】 ①如图,连接好仪器,从乙管中注入适量水,向上提乙管,使乙管液面高于甲管液面。静置片刻,若液面保持不变证明装置不漏气,反之则漏气。②从U形管右端向装置中加水至右端液面高于左端液面,停止加水若液面不发生变化,说明气密性良好。思维模型对简答题应注意答题规范,对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可按如下文字进行答题:装置形成封闭体系→操作(微热、手捂、热毛巾捂、加水等)→描述现象→得出结论。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1)用手接触药品(2)用嘴吹灭酒精灯(3)实验后,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便丢弃(4)将带有溶液的滴管平放在实验台上(5)用火柴点燃酒精灯(6)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7)用酒精灯外焰给物质加热(8)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答案】(3)(5)(7)(8)【解析】(1)任何药品都不能用手接触,以避免腐蚀和试剂污染,说法错误;(2)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以防止火灾,应该用酒精灯灯冒盖灭,说法错误;(3)为防止试剂相互污染,实验后,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便丢弃,说法正确;(4)不能将带有溶液的滴管平放在实验台上,防止腐蚀滴管,说法错误;(5)应该用火柴点燃酒精灯,说法正确;(6)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酒精灯,说法错误;(7)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应该用酒精灯外焰给物质加热,说法正确;(8)熄灭酒精灯时,为防止火灾,应该用酒精灯灯冒盖灭,说法正确;所以答案为(3)(5)(7)(8)。2.请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相关问题:(1)16世纪,船员在航海旅行中,用船上的火炉煮沸海水以制造淡水(成分和蒸馏水相同),该操作方法与如图___类似(填序号)。(2)从溴水中提取溴可选用a装置,用萃取的方法可将溴单质从水溶液中提取出来,该方法利用了Br2在不同溶剂中___的不同。用此装置萃取时,倒转振荡后应___,避免内部压强过大。(3)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分离出溴应选用的装置一般适用于分离___(填序号)混合物。①固体和液体 ②固体和固体 ③互不相溶的液体 ④互溶的液体(4)用b装置能收集CO2,气体应从___侧导管通入(填“左”或“右”)。(5)要验证实验室的KNO3样品混有KCl时需加入的药品为___。【答案】(1)C(2) 溶解度 打开活塞,使分液漏斗内气体放出(或“旋开活塞放气”)(3)④(4)左(5)AgNO3溶液(或“HNO3溶液和AgNO3溶液”)【解析】(1)用船上的火炉煮沸海水以制造淡水,主要利用组成物质的熔沸点不同,与蒸馏类似,故为C;(2)萃取是利用系统中组分在溶剂中有不同的溶解度来分离混合物的操作,所以利用了Br2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用此装置萃取时,里面可能产生气体,所以倒转振荡后应开活塞,使分液漏斗内气体放出(或“旋开活塞放气”) 避免内部压强过大;(3)溴与四氯化碳互溶,所以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分离出溴应选用的装置一般适用于分离互溶的液体;(4)CO2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收集CO2,气体应从左侧导管通入;(5)要验证实验室的KNO3样品混有KCl时,主要验证其中的氯离子,所以加入的药品为AgNO3溶液(或“HNO3溶液和AgNO3溶液”)。3.实验室可用如图装置制备无水FeCl3。已知FeCl3易升华,易吸收水分而潮解。请回答下列问题:(1)连接好仪器后首先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2)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当加入一定量的浓盐酸与足量MnO2反应,实际生成的Cl2体积小于理论值的原因是___________。(3)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 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4)D中盛放铁粉的硬质玻璃管与E中收集器之间选用较粗导管的原因是___________。(5)F中所装试剂为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答案】(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 MnO2+4H++2Cl- Mn2++Cl2↑+2H2O 盐酸浓度降低到一定值后反应即停止(3) 检验后续装置是否堵塞(平衡气压)并除掉Cl2中的HCl气体 2Fe +3Cl22FeCl3(4)防止堵塞(5) 浓硫酸 防止G中的水蒸气进入E导致FeCl3吸水潮解【分析】A装置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取氯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故在反应前需除去,则B中为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C中浓硫酸除去水蒸气,D中干燥的氯气与铁粉反应,E中收集氯化铁,G用氢氧化钠吸收未反应完的氯气,因为无水FeCl3在空气中易潮解,遇水水解,故F中为浓硫酸防止G中的水蒸气进入E装置,以此来解析;(1)由于有气体参加反应,则连接好仪器后首先应进行的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A装置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取氯气,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Cl2↑+2H2O,由于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浓度降低到一定值后反应即停止,因此当加入一定量的浓盐酸与足量MnO2反应,实际生成的Cl2体积小于理论值;(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装置B的作用是检验后续装置是否堵塞(平衡气压)并除掉Cl2中的HCl气体,D中干燥的氯气与铁粉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2Fe +3Cl22FeCl3;(4)已知FeCl3易升华,遇冷也易凝固,用粗硬质玻璃管直接连接装置D和E,防止氯化铁凝结为固体后堵塞导气管;(5)根据以上分析可知F中所装试剂为浓硫酸,目的是防止G中的水蒸气进入E导致FeCl3吸水潮解;一、实验安全1.下列图示的实验或操作正确的是A B C D稀释浓硫酸 灼烧海带 萃取振荡时放气 制取少量A.A B.B C.C D.D【答案】D【解析】A.不能用容量瓶稀释溶液,A错误;B.灼烧海带要用坩埚,不能用烧杯,B错误;C.萃取振荡时将分液漏斗横放,下端口略朝上,放气时打开下口旋塞,C错误;D.圆底烧瓶内产生氢气和硫酸亚铁溶液,打开K2氢气可排出装置内的空气,关闭K2一段时间,产生的氢气气压逐渐增大,将硫酸亚铁溶液压入三颈烧瓶,与NaOH溶液反应,制取少量Fe(OH)2,D正确;故选D。2.下列事故处理或实验操作中,做法正确的是A.装有过氧化钠的包装箱着火时,立即用水灭火B.氯气泄漏后,人应往低处撤离避免吸入过多的氯气而中毒C.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引流用的玻璃棒可以接触容量瓶的内壁D.进行分液操作时,应先倒出上层液体,再放出下层液体【答案】C【解析】A.过氧化钠能够与水反应产生氧气,导致火势加剧,应该用干沙或土灭火,A错误;B.由于Cl2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氯气泄漏后,人应往高处撤离,以避免吸入过多的氯气而中毒,B错误;C.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为防止液体流在容量瓶外面,引流用的玻璃棒可以接触容量瓶的内壁刻度线以下的位置,C正确;D.进行分液操作时,应先从下口放出下层液体,待到两层液体分界面时,关闭活塞,再从上口倒出上层液体,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C。3.以下关于化学实验中“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②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后,先移出导气管后撤出酒精灯③制取气体时,先检验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④还原实验时,先通后加热,反应完半后,先熄灭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停止通⑤碱液流到来子上,先加硼酸溶液中和,后用水清洗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全部【答案】D【解析】①试管加热时为防止局部骤热发生爆炸,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即预热,故①正确;②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后,为防止液体倒吸炸裂试管,应该先移出导管后撤酒精灯,故②正确;③制取气体时,一定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以防漏气导致实验失败,故③正确;④做H2还原CuO实验开始时要排除空气,先通入氢气一段时间,结束时要防止金属铜被氧气氧化,先撒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停止通H2,故④正确;⑤碱液流到来子上,先加酸性较弱的硼酸溶液进行中和,然后用大量清水清洗,故⑤正确;综上所述,全部正确;故选D。4.下列安全标识适合张贴在加油站的是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电离辐射是指携带足以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成为自由态,从而使这些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现象的能量的辐射,波长小于100nm ,包括宇宙射线、X射线和来自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医院中的医学及影像设备会产生电离辐射,而加油站不会,③不适合张贴在加油站,而①②④均为加油站的必须防护措施。C项符合题意。5.实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金属钠着火时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B.用试管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时使试管口竖直向上C.浓硫酸溅到皮肤上时立即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冲洗D.在气体发生装置上直接点燃甲烷气体时,必须先检验甲烷的纯度【答案】D【解析】A.金属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金属钠着火时不能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故选项说法错误。B.用试管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时,为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故选项说法错误。C.浓硫酸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故选项说法错误。D.点燃甲烷气体时,为防止气体不纯而爆炸,必须先检验甲烷气体的纯度,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6.化学实验,安全第一。下列做法有符合实验室安全规范的是A.将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B.不慎打翻燃着的酒精灯,立即用水扑灭C.小心清扫散落在桌面的KMnO4固体粉末,倒入废纸篓D.不慎将浓碱散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1%硼酸溶液【答案】D【解析】A.重金属离子有毒,直接倒入下水道会引起水体污染,故A错误;B.打翻燃着的酒精灯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不能用水扑灭,故B错误;C.KMnO4性质较活泼,直接将KMnO4固体粉末倒入废纸篓有安全隐患,故C错误;D.浓碱具有强腐蚀性,不小心洒在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故D正确;故选:D。二、常见实验基本操作1.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装置甲稀释浓硫酸 B.装置乙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装置丙量取液体 D.装置丁蒸发食盐水【答案】C【解析】A.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热,由于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大,为防止混合时酸滴飞溅,应该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加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A正确;B.在检查装置气密性时,根据气体物质体积热胀冷缩的方法,用手紧握试管,试管内的气体受热体积膨胀,在导管口产生气泡,松开手后,在导气管末端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故可以采用图示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正确;C.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切,C错误;D.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因此分离出食盐水中的溶质NaCl时,要用蒸发皿通过加热蒸发水分方法获得,为防止液体物质受热不均匀,蒸发水时要使用玻璃棒不断搅拌,D正确;故合理选项是C。2.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夹持装置未画出)A.用装置甲检验溶液中是否有B.用装置乙制取并收集少量C.用装置丙进行喷泉实验D.用装置丁验证非金属性:【答案】B【解析】A.检验K+,需要通过蓝色钴玻璃观察,防止黄光的干扰,A错误;B.利用生石灰遇水放出大量的热,以及NH3·H2O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的性质来制取氨气,由于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所以收集氨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B正确;C.喷泉实验:烧瓶内外产生压强差,而氯气不溶于饱和食盐水,不能形成喷泉,C错误;D.硝酸易挥发,制备的二氧化碳中混有硝酸,不能证明碳酸酸性比硅酸的强,不能证明非金属性强弱关系,D错误;故选B。3.氮化铝()是一种新型无机材料。某学习小组为测定氮化铝(仅含有杂质)样品中的纯度,设计如图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已知:,易溶于水不溶苯。A.读数时量气装置两侧液面一定要保持相平B.为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装置中的可以是苯溶液C.如果撤去导管,测得样品的纯度偏低D.完全反应后,测得标况下气体的体积为,则氮化铝的纯度为【答案】C【分析】左侧装置中产生氨气,利用排液法可测定产生氨气的量,氨气不能溶于试剂X。【解析】A.为了减小压强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读数时量气装置两侧液面一定要保持相平,A正确;B.氨气极易溶于水,利用排水法测定氨气体积时,不能用氯化铵溶液,可以用苯或四氯化碳,B正确;C.如果撤去导管a,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也会排出一部分气体,测定的氨气体积偏大,从而导致测得样品的纯度偏高,C错误;D.若m g样品完全反应,测得生成气体的体积为V mL(已转换为标准状况),设氮化铝纯度为x,,x==,D正确;故选C。4.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可以制备并收集纯净的 B.从左侧加水的方法检验装置②的气密性 C.简易制取少量碳酸钙 D.随关随停制氨气A.A B.B C.C D.D【答案】C【解析】A.收集氨气用向下排空气法,图中导气管没有接近试管底部,A错误;B.右侧为敞口体系,不能检验装置②的气密性,B错误;C.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氨水中生成碳酸根离子、遇钙离子生成碳酸钙沉淀,C正确;D.碱石灰中氢氧化钠溶于水、氧化钙和水生成粉末状氢氧化钙,隔板不起作用,D错误;故选C。5.下列有关焰色试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先把铂丝灼烧到与原来火焰颜色相同,再蘸被检物质B.每次实验后,要用硫酸把铂丝洗净C.焰色试验是利用物理性质判断试样所含的金属元素D.没有铂丝,也可用光洁无锈的铁丝代替【答案】B【解析】A.使用铂丝做焰色试验前,需去除铂丝表面的杂质,即先把铂丝灼烧到与原来火焰颜色相同,让杂质挥发,再蘸被检物质,A正确;B.硫酸是不挥发性酸,不能用于清洗铂丝,每次实验后,要用盐酸把铂丝洗净,B不正确;C.焰色试验是原子中的电子吸收了能量,从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然后跃迁回能量较低的轨道,将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放出,所以属于利用物理性质判断试样所含的金属元素,C正确;D.铁丝的焰色在不可见光范围内,不会干扰其它金属离子的检验,所以也可用光洁无锈的铁丝代替铂丝,D正确;故选B。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蒸馏实验中,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伸入液面以下B.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放在表面皿上的试纸上测定溶液的C.分液操作中,待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后,再将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D.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应先加热氧化铜后通入氢气【答案】B【解析】A.蒸馏操作时,温度计水银球应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故A错误;B.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蘸在置于洁净表而皿的pH试纸上,半分钟内根据试纸呈现颜色,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数,故B正确;C.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防止污染液体,故C错误;D.氢气是可燃性气体,不纯时加热可能发生爆炸,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应先通一 会儿氢气赶出装置中的空气,再加热氧化铜,故D错误;故选B。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B.实验室可用浓硫酸干燥氨气C.铵盐受热易分解,铵态氮肥要低温保存D.铝是活泼金属,实验室要密封保存铝片【答案】C【解析】A.蒸发操作时,当析出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水分,A错误;B.氨气与硫酸反应,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可以用碱石灰,B错误;C.由于铵盐受热易分解,所以铵态氮肥要低温保存,C正确;D.铝片表面易被氧气氧化为致密的氧化膜,从而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不需要密封保存,D错误;答案选C。课程标准基础知识通关规律与方法经典例题基础通关练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4讲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基本操作(二)- 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基础通关高考帮(原卷版) .doc 第34讲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基本操作(二)- 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基础通关高考帮(解析版)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