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本节乃至本章设计了不少学生实验和课堂实验,以提高通过实践、实验进行学习的能力。2、学情分析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知道灭火和逃生的简单知识,对燃烧和灭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没有提升到化学的角度来系统分析。学生对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知道着火点、自燃、燃烧和缓慢氧化。(3)了解火灾逃生措施,增强安全意识。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的活动探究,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兴趣。(2)通过对实验装置优化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对科学的求知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珍视生命的重要性,形成消防安全意识。(2)通过分析燃烧与灭火的条件,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消防安全知识。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五、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比较归纳法、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引入 通过讲解历史学科中火的发展及意义。 呼应章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燃烧的条件 教师提出问题燃烧的条件有哪些;学生做出猜想并通过设计实验探究。活动与探究一:学生根据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并改进实验来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感性认识,推理燃烧的三个条件。通过设计实验及实验方案改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改进有污染实验唤起学生环保意识。燃烧、缓慢氧化与自燃的概念 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总结燃烧的定义。学生回顾白磷自燃实验,学生分析讨论缓慢氧化和自燃的概念。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学会运用归纳的学习方法。灭火的原理 通过燃烧的条件推理灭火原理。活动与探究二:熄灭蜡烛通过用不同方法熄灭蜡烛的活动,思考蜡烛熄灭的原因,对蜡烛熄灭原因的归类推出灭火的原理。 根据中学生的特点用比赛活动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灭火与逃生 通过展示一系列常见的着火及火险情景,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基本的灭火与逃生的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与总结 学生思考回答练习。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本节课的总结。 及时巩固,强化学习效果。课外实践 调查我们学校和家庭存在哪些火灾隐患,并探讨排除隐患的措施。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实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化学的兴趣。七、板书设计燃烧和灭火一、燃烧的条件(三缺一不可) 二、灭火的方法:(三选一即可)1、要有可燃物; 1、隔离可燃物;2、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 2、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