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燃烧与灭火(一)教学设计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学科,生活中的化学物质既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又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基础知识,它贯彻于整个化学教学的始终。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帮助学生了解这些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人类生活质量提高所作出的作用。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不仅为学生学习新概念、形成新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也为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丰富提供素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动的、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设计有趣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正确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既是重要的课程内容,又是最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更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提出问题——实验事实——结论——应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探索得出燃烧的条件和条件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让学生联系生活及实验得出防火、灭火的一些有效措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关心社会,树立安全意识。在教学设计中,我关心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书本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有效的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学目标1.知道燃烧的概念。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2.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实验讨论,学会对实验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3.通过对燃烧条件的讨论,理解燃烧和灭火的辨证关系;4.通过防火与自救体验生命价值、增强社会责任与环保安全意识。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研究教学流程:学板书一、燃烧二、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三、灭火的条件四、小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题引入 【创设情景】生活中的燃烧现象【过渡】燃烧也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通过燃料的燃烧获取生活、生产所需要的能源。【提出问题】什么是燃烧?【板书】一、燃烧 创设学习环境 生命教育了解本节课学习目的。课题深化 【提出问题】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板书】二、燃烧的条件1、燃烧条件(略)【讲解】可燃物持续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提出问题】常见的燃烧一般都有氧气参加,但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物质只能在氧气中燃烧吗?【视频实验】铜在氯气中燃烧【教师实验】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提出问题】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否必须同时满足呢?【讨论】红磷和白磷燃烧的比较1、比较相同情况下的红磷和白磷会有什么不同的变化?为什么?2、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为什么有不同的变化情况呢?3、用什么方法使得热水中的白磷在水中燃烧?【教师实验】红磷和白磷燃烧的比较 【学生实验】用火柴、酒精灯分别点燃小木块。引导学生发现可燃物燃烧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学生猜测】还需要氧气;还需要温度猜测反应的生成物。点燃Cu2a+Cl22NaClCCC+Cl2 → CuCl2点燃2Mg+CO2 → 2MgO+C引导学生得到物质燃烧必需同时具备燃烧的三个条件。 物质燃烧的内因:物质具有可燃性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可燃物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但必须与可燃物发生剧烈的发光发热氧化反应的物质接触。虽然是特殊情况,但必须了解,因为会影响到如何灭火的问题能体验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课题转化 【提出问题】燃烧给我们带来了文明和繁荣,但失去控制的燃烧会引发火灾。能否从燃烧的条件来推断灭火的方法?你推断的依据是什么?【板书】三、灭火的方法1、移走可燃物2、使可燃物与氧气(空气)隔离3、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讨论】防火与自救 注意:电器着火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开关 引导学生根据燃烧的条件推断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讨论灭火事例和方法。 提高表达能力和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体验生命价值,提高环保安全意识。小结反馈 【师生整理】燃烧的定义。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燃烧条件与灭火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事物具有两面性(利与弊),事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布置作业】 归纳得出结论,灵活运用知识,学会在具体情况下解决问题,增强分析能力。理解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辩证关系。反思一.将本节课的核心概念细化为基本理解从本节课中提炼出来的化学核心概念是本节课的灵魂,它们是上位的、概括的,希望通过化学教育,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从化学角度看待物质世界,自然地将其纳入到自己的认知框架中,让学生知道化学能为科技的进步、环境的改善、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所以我把它细化为基本理解,并梳理出支撑这些理解的事实性知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观念为本的教学设计。整理如下:核心概念 基本理解 事实性知识燃烧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木条等物质在空气中的燃烧特殊情况下,物质与助燃物发生的发光发热剧烈的化学反应。 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燃烧的条件 有可燃物 白磷和红磷在控制条件下的比较实验有助燃物温度到达着火点灭火的方法 移走可燃物 煤气失火的处理隔绝助燃物 熄灭酒精灯等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用水作为灭火剂二、把基本理解以“基本问题”的形式表达,以问题驱动教学和学习,促进学生的基本理解;基本理解是对事物静态的结论性的认识,而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则是动态的,生成性的,个性化的,所以为了促进学生达成上述基本理解,有必要设计一些关键性问题来驱动教与学的过程。在这节课中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你能否说出燃烧现象的共同特点呢?2、物质燃烧需要怎样的条件?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1)通常的燃烧一般都有氧气参加,但是否所有的燃烧都必须有氧气参加?(2)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否必须同时满足?3、能否从燃烧的条件来推断灭火的方法?你推断的依据是什么?4、上述结论给你什么启示?现在你如何理解燃烧原理和灭火方法之间的关系?其中第1个问题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是对“燃烧”这一化学核心概念的巩固与应用,第2个问题则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第3个问题引导学生对原来建立的化学核心概念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初步建立起“燃烧条件与灭火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物质具有两面性(利与弊),物质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化学核心概念。从这节课的教学反馈来看,达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还是非常好的。课题引入:什么是燃烧课题深入: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实验一:用火柴、酒精灯分别点燃小木块视频实验二: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实验三:白磷、红磷的实验比较课题转化:灭火的方法使可燃物与氧气(助燃物)隔离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移走可燃物课堂总结作业布置升华 内化木炭、活性炭吸附作用的原因及应用录像无定形碳的种类和用途阅读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现象概念的外延课题小结:燃烧条件与灭火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PAGE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