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7.1 燃烧和灭火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7.1 燃烧和灭火 教案

资源简介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㈠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二)、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从化石燃料的元素组成及其变化角度,分析化石燃料燃烧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3、通过对燃料的选用和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学习,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了解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体会化石燃料的宝贵性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树立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重点、难点:
1、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能源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2、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二、教学方法:实验、归纳、练习设计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
[板书]: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一课时
㈠播放视频资料:火灾燃烧现场…. 引入在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
㈡提问:生活中有许多燃烧现象,你能根据这些现象列举一些使物质燃烧的方法吗?
如:纸张燃烧、烧煤取暖、液化石油气做饭,酒精灯的引燃等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用火柴、打火机、烟火、炉火等火源将纸、煤、酒精灯等引燃,用电子打火点燃液化石油气。
㈢教师提问:物质燃烧的有哪些共同特征?其反应实质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后看课件。
(特征——发光、发热 ;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小结:通常的燃烧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㈣ 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来进行一个探究实验。
演示: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烧杯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
现象:观察到过一会儿后铜片上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
㈤ 提问: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燃烧?
课件分析:红磷和白磷都是可燃物,铜片上白磷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燃烧;铜片上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没能达到着火点,所以不燃燃烧;热水中白磷达到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也不燃烧。
(六)、板书: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㈦ 设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若缺少一个就不能燃烧。当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
讲解: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㈧ 板书: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一: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原理二: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原理三:清除(隔离)可燃物。
讨论:下列情况下各自灭火的方法及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㈨ [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室如何熄灭酒精灯、 木头着火时、 吹灭蜡烛、 森林火灾时挖隔离带 、熄灭天然气灶、 泡沫灭火器灭火、 消防车用水灭房屋火灾、 油锅着火。
方法不尽相同,但都达到了灭火的目的。
㈩〔实验〕教师 演示1.“烧不坏的手帕”。
演示: 2 . 火柴燃烧时,火柴头向上火柴梗容易熄灭。
演示: 3. 铜丝圈罩住蜡烛火焰时,火焰熄灭。为什么?
让同学认真观察现象后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回答为什么,
(十一)教师点评。[课件]1.酒精可以燃烧,他蒸发吸收的热量远小于燃烧出的热量,所以手帕的温度还是会达到手帕的着火点而烧起来,而水蒸发带走热量,所以手帕烧不坏。
2. 火柴燃烧时,火柴头向上,火焰温度不易达到火柴梗的着火点,温度在上面,可燃物在下面,所以易熄灭。
3.因为铜的导热性能好,能将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传递出去。使周围环境温度低于蜡烛着火点,所以火焰熄灭。
四、板书设计: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一: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原理二: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原理三:清除(隔离)可燃物。
五、教学反思:通过演示实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完成教学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