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2012)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科粤版(2012)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案

资源简介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案
教学理念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也是一节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极好契机。引入燃烧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以启发、诱导、探究、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验来探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让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氧气的性质的认识,也是对生活中常见的燃烧与灭火的现象有进一步认识,并从本质上分析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质的燃烧有了一定认识,对探究学习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有一定帮助。但是农村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基础差,给实验探究活动组织、教学造成困难,同时农村学生差生多,学习积极性不高,应采用有趣、有效、有用的教学方法,实现最优化教学。利用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归纳燃烧发生的一般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品:火柴、蜡烛、小石块、烧杯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老师表演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提出问题: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燃烧需要的条件。
二、新授
讨论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发热、氧化反应。
引出燃烧的定义: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观察小纸条和小石块,哪个能燃烧? 交流讨论:以上观察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 结论:燃烧条件之一——可燃物
实验2: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
交流讨论:以上实验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 结论:燃烧条件之二——氧气(或空气)
实验3:一根小木条和小纸条,分别放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谁先被点燃?
交流讨论:以上实验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 引出着火点的概念:着火点是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通过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列表,知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
结论:燃烧条件之三——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归纳小结: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
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板书火三角,加讨论:燃烧的发生,是否必须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呢?
结论:在通常情况下,物质的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讨论与交流:根据燃烧条件,同学们探讨熄灭蜡烛灭都有哪些方法?
归纳总结:灭火原理
1、燃烧物与其他可燃物隔离或清除掉可燃物。
2、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 。
3、使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
思考: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那么灭火也是一样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吗?
结论:具备一项即可灭火。
课堂小结: 本节课总结了燃烧的定义,探究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分别说出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三、巩固练习
PPT上几道典型例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总结了燃烧的定义,探究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分别说出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五、布置作业 :
1、如果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怎么灭火?
2、如果酒精灯不慎撞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你知道原因吗?
板书设计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一、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1、燃烧:发光、发热、氧化反应
2、物质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有机整合,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完成了情感目标的教学,改变了原有的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完成了知识目标的教学,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生活常识,掌握了自救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