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酸和碱的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包括酸碱指示剂,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酸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它既是对前几个单元内容的总结与提升,又为学生学习盐类物质及复分解反应奠定知识基础和学法帮助,在完善整个教材的常见物质的知识网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无机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也是中考基础题常涉及的知识区域。2、 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通过复习,掌握常见酸、碱物质的性质。⑵巩固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⑶运用酸碱的性质及反应规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情感与态度:通过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与性质等。(2) 教学重难点知识点 概念 酸的物理性质 碱的物理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 碱的化学性质 中和反应与指示剂 与活泼金属 与金属氧化物 与碱反应 与盐反应 与指示剂 与非金属氧化物 与酸反应 与盐反应7 21 23 4 22 24 23 47 3 33 33 46 8本次问卷为50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数据上可以看出,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学生们掌握的并不理想,那这也成为复习本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酸与碱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对酸碱知识的归纳、拓展及应用能力。(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在化学实验室里药品的标签有被腐蚀的情况,现有两瓶标签模糊的溶液(已知溶液是稀盐酸和水)问题一:你能用最简单的方法把它们区分开吗?你所用的方法是运用它们的哪一条性质?大家讨论一下,找代表发言,各组根据方案进行实验方案设计表方案设计 现象 结论 用到的化学方程式 总结性质预设学生设计的方案(1)紫色石蕊(2)无色酚酞(3) PH试纸(4)锌粒(5)带锈铁钉(6)打磨光滑的铁钉(7)氢氧化钠(8)大理石(设计意图:设计“引导型”问题,理清知识脉络。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进行酸的化学性质归纳与综合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完成知识的整合过程。)环节二:共同研究,勇闯九宫格闯关者姓名:氧氧化钠游戏规则:要求纵向、横向、斜向上的关主与闯关者不反应,找到一条通路,即闯关成功闯关者:NaOH(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创设“开放型”问题,拓展学生的知识的深广度,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闯关过程中复习碱的化学性质,以及常见的三种干燥剂,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环节三:共同学习,构建思维导图给出我们研究物质的认识过程:性质——用途,引导学生创建思维导图,进行展示(设计意图: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使得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和提升,通过展示,培养学生资源共享的品质);环节三:学以致用,知识得以提升问题一:同学们在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因受到了污染,产生了一些废氢氧化钠溶液(污染物不与初中常见物质反应),能直接倒掉吗?应该怎样处理呢?请大家帮我一起完成处理过程。问题二:在实验时,同学们忘记了向废液中滴加酚酞试液,而先滴入了稀盐酸,反应后再向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能否说明废液中的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如果不能,请你猜想一下,可能有几种情况呢?(设计意图:设计适度的“挑战型”问题,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处理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应从哪几步入手,每一步需要注意什么。从而培养学生运用中和反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突破难点,温故知新。)3、 教学设计思路本单元复习,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训练。本节课抓住本单元的知识点,同时突出知识与问题的整合,即“以知识引问题、以问题带知识”,把“问题意识”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逐章梳理的复习始终。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1)设计“引导型”问题,理清学生知识脉络。(2)利用“开放型”问题,拓展学生的知识的深广度。(3)设计适度的“挑战型”问题,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进行知识的整合综合运用。HClCOCuCO3BaCl2CO2NaClCuCuCl2C物理性质碱酸化学性质C化学性质用途C用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