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通过探究实验初步掌握金属的共同化学性质;2)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常见金属的活泼性顺序(初步),并且初步学会使用常见金属活泼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1)课堂中,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点拔,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和讨论交流,初步认识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2)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试管、镊子、酒精灯、坩埚钳、镁条、铝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教学过程:流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问题情景导入 展示图片:镁条在空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提问】图片中的实验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现象是什么? 生1:完成化学方程式生2: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问题导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化学性质一: 金属与氧气反应 【过渡】镁条和铁丝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那么生活中另一种常见金属铜与氧气能发生反应吗?【演示】灼烧铜丝引导学生表达实验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活动】1.用砂纸打磨铝条表面,观察表面变化2.然后将铝条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再观察表面颜色变化。 3.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讲解】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真金不怕火炼”,这句话包含的化学原理是什么?请大家阅读课本。【总结】综上所述: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依据之一:越容易与氧气反应的金属活动性越强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2、学生完成化学方程式2Cu+O22CuO【学生讨论并回答】【小结】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的原因 4Al+3O2 =2Al2O3学生回答:金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学生总结:金属活动性:Mg>Al>Fe,Cu>Au 通过反应现象判断产物并能书写化学方程式。 问题导思,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规范表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通过对比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并为金属活动性顺序做铺垫。实际应用 1.为什么出土文物中铜器比铁器多呢?2.⑴为什么铁器易生锈,而铝制品不易锈蚀呢?⑵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呢? 学生结合他学知识进行回答。 通过练习联系生活,使学生学以致用,解释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知识,还体现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过渡 【设问】金属与酸反应现象是否也像金属与氧气反应一样存在差别呢?同学们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推理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化学性质二: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四人一组,分别做金属与稀盐酸或金属与稀硫酸反应【提示】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认真观察现象。【巡视、指导实验】讨论:1.如何控制实验条件 2.如何应用比较方法 3.收集并记录实验信息 A组:金属与稀盐酸的反应B组:金属与稀硫酸的反应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和同学间的合作使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既有所获,又体验了成功的快感。获得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法讨论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展示结果: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Mg>Zn>Fe>Cu 在讨论、交流中,吸取别人有益的意见,让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设问 在镁、锌、铁、铜几种金属中,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由此你能把金属分为哪两类?哪类金属活泼 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 结论:可分为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和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这两类。 为后面学习金属活动顺序时,为什么会出现氢元素打下基础。指导阅读 欣赏课本图8-13 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观看动画,对照自己的探究反思:(惊呀,笑): 创设轻松和谐的探究氛围,发展学生想象力,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归纳总结 【总结】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依据之二: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金属活动性越强。 学生思考,记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投影 【设问】观察一组化学方程式,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置换反应:A+BC→AC+B 思考,回答:置换反应的特点是: 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激励,发展和完善自我化学性质三:金属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过渡】金属除了能与某些酸溶液反应,还能与哪些溶液反应呢?【学生分组实验】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讲解】经过大量实验验证,我们得出了一些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见课本):【总结】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依据之三:金属性强的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置换出金属性弱的金属。【强调】1、K、Ca、Na除外2、与盐溶液反应。 学生完成分组实验,记录现象,尝试书写化学方程式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Al>Cu>Ag学生思考并记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学生思考理解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元素)。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推测生成物。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结论得出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规律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理解规律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利用规律灵活解决问题。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若能,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银与稀盐酸 锌与硫酸铜溶液铜与硫酸锌溶液 铝与硝酸银溶液银与氯化铜溶液 镁与硫酸亚铁溶液 练习、巩固。 能运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小结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②你还有哪些收获或疑惑不解的地方?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启示和收获。 为下节课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搭建台阶。 板书设计: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的化学性质1、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2、大多数金属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3、大多数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2、判断常见金属活动性强弱的依据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3、金属能否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作业布置:课时2教学后记:本节课的重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来完成知识的建构。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已经完成了九年级化学上册的学习,因此对于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都已经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化学学习的习惯,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因此,本节课以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为线索,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实验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信息加工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是: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综合运用,以及通过比较归纳获取知识。实验探究在本节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广泛参与并积极探求中一步步揭开金属有关性质的面纱。不仅使重点变为学生主动探求的知识得以落实,并把难点通过实验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做到了深入浅出。同时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让学生边学边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