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题型】34 关于平衡常数的计算- 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热点题型速练 通用版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热点题型】34 关于平衡常数的计算- 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热点题型速练 通用版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热点题型】34 关于平衡常数的计算
“三段式”突破平衡常数(K)、转化率的相关计算
(1)一个模式——“三段式”。
如反应mA(g)+nB(g)pC(g)+qD(g),令A、B起始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amol·L-1、bmol·L-1,达到平衡后消耗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xmol·L-1。
      mA(g)+nB(g)pC(g)+qD(g)
起始/(mol·L-1) a    b    0   0
变化/(mol·L-1) mx   nx   px  qx
平衡/(mol·L-1) a-mx b-nx   px  qx
K=。
(2)明确三个量的关系。
①三个量:即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
②关系。
a.对于同一反应物,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
b.对于同一生成物,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
c.各反应物转化量之比等于各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3)掌握四个公式。
①反应物的转化率=×100%=×100%。
②生成物的产率:实际产量(指生成物)占理论产量的百分数。一般来讲,转化率越大,原料利用率越高,产率越大。
产率=×100%。
③平衡时混合物中某一组分的质量分数=×100%。
④某组分的体积分数=×100%。
【专题训练】
1.在密闭容器中,给一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气体混合物加热,在催化剂存在下发生反应:CO(g)+(g)(g)+(g)。在500℃时,平衡常数K=9,若反应开始时,一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浓度都是0.02mol/L,则在此条件下CO的转化率为
A.25% B.50% C.75% D.80%
2.一定量的CO2与足量的碳在恒压(起始压强为P)密闭容器中反应:C(s)+CO2(g)2CO(g)。平衡时,体系中气体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已知:气体分压(P分)=气体总压(P总)×体积分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后,充入一定量CO2 ,达到新平衡后,二氧化碳所占体积分数将变大
B.该反应△H<0
C.T℃时,若充入等体积的CO2和CO,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650℃时,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表示的化学平衡常数KP=
3.温度°C,反应中所有物质均为气态。在起始温度、体积相同(°C、2L密闭容器)时,发生反应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反应条件 反应时间
反应Ⅰ:恒温恒容 0 2 6 0 0
10 4.5
20 1
30 1
反应Ⅱ:绝热恒容 0 0 0 2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反应I,前10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B.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30时只向容器中再充入1和1,则平衡正向移动
C.对于反应I,进行30时,所占的体积分数为30%
D.达到平衡时,反应I、II对比:平衡常数
4.一定条件下,在容积为2 L的刚性容器中充入1 mol(g) 和2 mol H2,发生反应 (g)+2H2(g) (g) △H<0,反应过程中测得容器内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可增大反应速率,提高环戊二烯的平衡转化率
B.0~20 min内,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 mol/(L·min)
C.达到平衡时,环戊烷和环戊二烯的体积分数相同
D.该温度下平衡常数Kp=4.0 MPa-2
5.800℃时,可逆反应CO(g)+H2O(g) CO2(g)+H2(g)的平衡常数K=1。800℃时,测得某一时刻密闭容器中各组分的浓度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CO H2O CO2 H2
浓度(mol/L) 0.002 0.003 0.0025 0.0025
A.此时, (正) > (逆)
B.一段时间后,气体压强降低
C.一段时间后,H2O的体积分数增加
D.一段时间后,正反应速率减小
6.MTP是一类重要的药物中间体,可以由TOME经环化后合成。其反应式为:
+CH3OH
为了提高TOME的转化率,反应进行时需及时从溶液体系中移出部分甲醇。TOME的转化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设TOME的初始浓度为a,反应过程中液体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Y两点温度不同,MTP的物质的量浓度不相等
B.X、Z两点的瞬时速率大小为
C.若Z点处于化学平衡,则210时反应的平衡常数
D.190时,0~150min之间的MTP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7.反应Fe3+ +SCN Fe(SCN)2+(血红色),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c(Fe3+)=0.04 mol·L 1,c(SCN ) = 0.1 mol·L 1,c[Fe(SCN)2+] = 0.68 mol·L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加入固体KSCN后,平衡正向移动
B.加水稀释,溶液颜色变浅,据此判断平衡逆向移动
C.该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170
D.加入铁粉,平衡逆向移动
8.某温度下,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和2molH2,加合适的催化剂(体积可以忽略不计)后发生反应CO(g)+2H2(g)CH3OH(g) H<0,反应过程中用压力计测得容器内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既能增大该反应的速率又能提高产率
B.往体系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CO的转化率增大
C.0~20min,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125mol.L-1.min-1
D.该温度下平衡常数Kp=5.7×10-2MPa-2
9.在三个容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发生反应 ,相关数据如表:
容器1 容器2 容器3
反应温度() 450 450 600
起始量 、 、
平衡浓度 c1 c2 c3
容器内总压强p p1 p2 p3
平衡转化率
平衡时的百分含量
平衡常数 K1 K2 K3
下列各项关系中全部正确的
A.c3C.、 D.、
10.合成氨技术的创立开辟了人工固氮的重要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1)德国化学家 F。 Haber从1902年开始研究N2和H2直接合成NH3.在1.01×105 Pa、250℃时,将1 mol N2和1 mol H2加入a L刚性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NH3体积分数为4%,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至450℃,测得NH3体积分数为2.5%,则可判断合成氨反应△H___________0(填“>”或“<”)。
(2)在2 L密闭绝热容器中,投入4 mol N2和6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生成NH3,测得不同温度下,平衡时NH3的物质的量数据如下表:
温度/K T1 T2 T3 T4
n(NH3)/mol 3.6 3.2 2.8 2.0
①下列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
A.3v正(H2)=2v逆(NH3) B.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混合气的温度保持不变
②温度T1___________(填“>”“<”或“=”)T3。
③在T3温度下,达到平衡时N2的体积分数___________。
(3)N2O4为重要的火箭推进剂之一、N2O4与NO2转换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O4(g) 2NO2(g) △H。上述反应中,正反应速率v正=k正·p(N2O4),逆反应速率v逆=k逆·p2(NO2),其中k正、k逆为速率常数,则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p为___________(以k正、k逆表示)。若将定量N2O4投入真空容器中恒温恒压分解(温度298K、压强110 kPa),已知该条件下k逆=5×102 kPa-1·s-1,当N2O4分解10%时,v逆=___________kPa·s-1。
(4)T℃时,在恒温恒容的密闭条件下发生反应:N2(g)+3H2(g) 2NH3(g),反应过程中各物质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①表示H2浓度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填“A”、“B”或“C”。与(1)中的实验条件(1.01×105 Pa、450℃)相比,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
②在0~25 min内N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在该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mol-2·L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1.碘及其化合物在合成杀菌剂、药物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回答下列问题:
(1)向碘水中加入四氯化碳后充分振荡,静置后的现象是__。
(2)①已知反应H2(g)+I2(g)=2HI(g),该反应中相关化学键的键能数据如表所示:
共价键 H-H I-I H-I
键能/kJ·mol 1 436 151 299
则该反应的ΔH=___kJ·mol 1。
②下列叙述能说明上述反应已达到平衡的是___。
a.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H2,同时生成nmolHI
b.温度和体积一定时,HI浓度不再变化
c.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变化
d.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3)NaHSO3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均可被过量KIO3(IO被还原成I-)氧化,当NaHSO3完全消耗即有I2析出,写出I2析出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依据I2析出所需时间可以求得NaHSO3的反应速率,将浓度均为0.020mol·L-1NaHSO3溶液(含少量淀粉)10.0mL、KIO3(过量)酸性溶液40.0mL混合,记录10~55℃间溶液变蓝时间,55℃时未观察到溶液变蓝,实验结果如图。
图中a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为__mol·L-1·s-1。b、c两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v(b)__v(c)(填“>”、“=”、“<”)。
(4)在1L真空密闭容器中加入amolNH4I固体,t℃时发生如下反应:
NH4I(s)=NH3(g)+HI(g)①
2NH3(g)=N2(g)+3H2(g)②
2HI(g)=I2(g)+H2(g)③
达平衡时,体系中n(HI)=bmol,n(I2)=cmol,n(H2)=dmol,则n(N2)=__mol,t℃时反应①的平衡常数K值为__(用字母表示)。
12.催化氧化二氧化硫是 工业制硫酸的主要反应。
Ⅰ: K1(浓度平衡常数)
为研究该反应,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已装固体催化剂的密闭容器装置。
(1)在初始体积与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甲、乙、丙中均按2 molSO2、1 molO2投料,达平衡时,三个容器中的转化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用“甲、乙、丙”表示)。
(2)在容器丙中,0.1 MPa下,在不同温度或不同投料方式下研究上述反应得到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A组 B组 C组
反应温度
反应物投入量 、 、
含硫化合物的转化率 b c
反应的能量变化 放出a kJ 吸收79.08 kJ 放出d kJ
压强平衡常数()
①表中: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②已知用平衡分压(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得到的平衡常数即为压强平衡常数,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或“”)。
③451℃下,若按、、进行投料,则反应开始时____________(填“”、“”或“”)。
(3)将上述固体催化剂换成气体,同样可以起到催化作用,此催化过程如下:
Ⅱ: (浓度平衡常数)
Ⅲ: (浓度平衡常数)
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含有、的表达式表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热点题型】34 关于平衡常数的计算
“三段式”突破平衡常数(K)、转化率的相关计算
(1)一个模式——“三段式”。
如反应mA(g)+nB(g)pC(g)+qD(g),令A、B起始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amol·L-1、bmol·L-1,达到平衡后消耗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xmol·L-1。
      mA(g)+nB(g)pC(g)+qD(g)
起始/(mol·L-1) a    b    0   0
变化/(mol·L-1) mx   nx   px  qx
平衡/(mol·L-1) a-mx b-nx   px  qx
K=。
(2)明确三个量的关系。
①三个量:即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
②关系。
a.对于同一反应物,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
b.对于同一生成物,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
c.各反应物转化量之比等于各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3)掌握四个公式。
①反应物的转化率=×100%=×100%。
②生成物的产率:实际产量(指生成物)占理论产量的百分数。一般来讲,转化率越大,原料利用率越高,产率越大。
产率=×100%。
③平衡时混合物中某一组分的质量分数=×100%。
④某组分的体积分数=×100%。
【专题训练】
1.在密闭容器中,给一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气体混合物加热,在催化剂存在下发生反应:CO(g)+(g)(g)+(g)。在500℃时,平衡常数K=9,若反应开始时,一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浓度都是0.02mol/L,则在此条件下CO的转化率为
A.25% B.50% C.75% D.80%
【答案】C
【解析】
由题意可以得到三段式:
已知,则x=0.015mol/L,CO的转化率,故答案为:C。
2.一定量的CO2与足量的碳在恒压(起始压强为P)密闭容器中反应:C(s)+CO2(g)2CO(g)。平衡时,体系中气体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已知:气体分压(P分)=气体总压(P总)×体积分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后,充入一定量CO2 ,达到新平衡后,二氧化碳所占体积分数将变大
B.该反应△H<0
C.T℃时,若充入等体积的CO2和CO,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650℃时,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表示的化学平衡常数KP=
【答案】D
【解析】
A.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后,由于是恒压容器,充入一定量CO2,利用建模思想思维得到容器体积变大,达到新平衡后,二氧化碳所占体积分数不变,故A错误;
B.升高温度,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减小,说明平衡正向移动,即正向为吸热反应,故B错误;
C.T℃时,CO2和CO体积分数相等,若充入等体积的CO2和CO,利用建模思想得到容器体积变大,平衡向不移动,故C错误;
D.650℃时,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表示的化学平衡常数KP=,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3.温度°C,反应中所有物质均为气态。在起始温度、体积相同(°C、2L密闭容器)时,发生反应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反应条件 反应时间
反应Ⅰ:恒温恒容 0 2 6 0 0
10 4.5
20 1
30 1
反应Ⅱ:绝热恒容 0 0 0 2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反应I,前10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B.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30时只向容器中再充入1和1,则平衡正向移动
C.对于反应I,进行30时,所占的体积分数为30%
D.达到平衡时,反应I、II对比:平衡常数
【答案】D
【分析】
CO2(g)+3H2(g)CH3OH(g)+H2O(g)△H<0,反应Ⅰ是恒温恒容容器,反应是放热反应,Ⅱ为逆向恒容绝热,温度降低,平衡正向进行。列出反应的三段式进行计算。
【解析】
A. 对反应I,前10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CH3OH)=v(H2)=× =0.025mol L-1 min-1,故A错误;
B.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30时只向容器中再充入1和1,Qc= ,则平衡不移动,故B错误;
C. 对于反应I,进行30时,所占的体积分数为= =50%,故C错误;
D. 达到平衡时,反应I、II对比:Ⅱ为逆向恒容绝热,温度降低,平衡正向进行,平衡常数,故D正确;
故选D。
4.一定条件下,在容积为2 L的刚性容器中充入1 mol(g) 和2 mol H2,发生反应 (g)+2H2(g) (g) △H<0,反应过程中测得容器内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可增大反应速率,提高环戊二烯的平衡转化率
B.0~20 min内,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 mol/(L·min)
C.达到平衡时,环戊烷和环戊二烯的体积分数相同
D.该温度下平衡常数Kp=4.0 MPa-2
【答案】C
【分析】
同温、同体积,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比, ,x=0.5mol;
【解析】
A. (g)+2H2(g) (g) ,正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环戊二烯的平衡转化率降低,故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0~20 min内,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25 mol/(L·min),故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达到平衡时,环戊烷和环戊二烯的物质的量都是0.5mol,环戊烷和环戊二烯的体积分数相同,故C正确;
D.该温度下平衡常数MPa-2,故D错误;
选C。
5.800℃时,可逆反应CO(g)+H2O(g) CO2(g)+H2(g)的平衡常数K=1。800℃时,测得某一时刻密闭容器中各组分的浓度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CO H2O CO2 H2
浓度(mol/L) 0.002 0.003 0.0025 0.0025
A.此时, (正) > (逆)
B.一段时间后,气体压强降低
C.一段时间后,H2O的体积分数增加
D.一段时间后,正反应速率减小
【答案】C
【解析】
A.Qc==1.04>K,所以平衡逆向移动,此时, (正)< (逆),故A错误;
B.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体系压强不变,所以达到平衡后,气体压强不变,故B错误;
C.Qc==1.04>K,所以平衡逆向移动,一段时间后,H2O的体积分数增加,故C正确;
D. 反应逆向进行,说明 (正)< (逆),随着反应进行,CO和H2O的浓度增大,正反应速率增大,故D错误;
故选:C。
6.MTP是一类重要的药物中间体,可以由TOME经环化后合成。其反应式为:
+CH3OH
为了提高TOME的转化率,反应进行时需及时从溶液体系中移出部分甲醇。TOME的转化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设TOME的初始浓度为a,反应过程中液体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Y两点温度不同,MTP的物质的量浓度不相等
B.X、Z两点的瞬时速率大小为
C.若Z点处于化学平衡,则210时反应的平衡常数
D.190时,0~150min之间的MTP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答案】D
【解析】
A.X、Y两点TOME的转化率相同,TOME的初始浓度也相同,所以MTP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A不正确;
B.X点时反应还在进行当中,Z点时反应已衡状态,所以两点的瞬时速率大小为,B不正确;
C.由于不断从反应体系中移出CH3OH,混合气中的CH3OH浓度无法确定,所以210时反应的平衡常数无法计算,C不正确;
D.190时,0~150min之间TOME的转化率为67%,则150min时产物MTP的浓度为0.67amol/L,所以MTP的平均反应速率为,D正确;
故选D。
7.反应Fe3+ +SCN Fe(SCN)2+(血红色),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c(Fe3+)=0.04 mol·L 1,c(SCN ) = 0.1 mol·L 1,c[Fe(SCN)2+] = 0.68 mol·L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加入固体KSCN后,平衡正向移动
B.加水稀释,溶液颜色变浅,据此判断平衡逆向移动
C.该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170
D.加入铁粉,平衡逆向移动
【答案】B
【解析】
A. 加入固体KSCN后,c(SCN )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故A正确;
B. 加水稀释,溶液颜色变浅,也可能是由于c[Fe(SCN)2+]浓度降低,引起溶液颜色变浅,不能据此判断平衡逆向移动,故B错误;
C. 该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170,故C正确;
D. 加入铁粉,与铁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铁离子浓度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故D正确;
故选B。
8.某温度下,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和2molH2,加合适的催化剂(体积可以忽略不计)后发生反应CO(g)+2H2(g)CH3OH(g) H<0,反应过程中用压力计测得容器内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既能增大该反应的速率又能提高产率
B.往体系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CO的转化率增大
C.0~20min,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125mol.L-1.min-1
D.该温度下平衡常数Kp=5.7×10-2MPa-2
【答案】D
【解析】
A.根据CO(g)+2H2(g) CH3OH(g) H<0可知,正反应放热,升温平衡逆向移动,故升温不能提高转化率,A错误;
B.2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N2,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均不发生变化,平衡不移动,故CO的转化率不变,B错误;
C.根据pV=nRT,同温同体积下,n与p成正比,设平衡时的总物质的量为x,,解得x=2mol,设反应的CO的物质的量为y,由三段式可得:
,1-y+2-2y+y=2mol,解得y=0.5mol,0~20min,H2的平均反应速率v=,C错误;
D.根据C选项的三段式可知,平衡后CO的分压为×8.4MPa=2.1 MPa,H2的分压为×8.4MPa=4.2MPa,CH3OH的分压为×8.4MPa=2.1 MPa,Kp===5.7×10-2MPa-2,D正确;
故选D。
9.在三个容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发生反应 ,相关数据如表:
容器1 容器2 容器3
反应温度() 450 450 600
起始量 、 、
平衡浓度 c1 c2 c3
容器内总压强p p1 p2 p3
平衡转化率
平衡时的百分含量
平衡常数 K1 K2 K3
下列各项关系中全部正确的
A.c3C.、 D.、
【答案】D
【解析】
A.容器1与容器3起始投入量相同,容器3得温度更高,温度升高,由于是放热反应,平衡逆向移动,所以c3<c1,总物质的量增加,p3>p1,故A错误;
B.对比容器的特点,将容器1和容器2对比容器2中加入4molSO3等效于在相同条件下反应物投入量为4molSO2、2molO2,容器2中起始反应物物质的量为容器1的2倍,容器2相当于在容器1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时,根据A选项分析可知,故B错误;
C.容器1与容器2温度相同,故,根据B选项分析可知,故C错误;
D.容器3温度高于容器2,由于反应放热,所以,若容器2是容器1容积的2倍,两者建立的平衡完全相同,此时应存在,由于容器2的平衡相当于容器1的平衡加压,将减小,则,故D正确;
故选D。
10.合成氨技术的创立开辟了人工固氮的重要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1)德国化学家 F。 Haber从1902年开始研究N2和H2直接合成NH3.在1.01×105 Pa、250℃时,将1 mol N2和1 mol H2加入a L刚性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NH3体积分数为4%,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至450℃,测得NH3体积分数为2.5%,则可判断合成氨反应△H___________0(填“>”或“<”)。
(2)在2 L密闭绝热容器中,投入4 mol N2和6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生成NH3,测得不同温度下,平衡时NH3的物质的量数据如下表:
温度/K T1 T2 T3 T4
n(NH3)/mol 3.6 3.2 2.8 2.0
①下列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
A.3v正(H2)=2v逆(NH3) B.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混合气的温度保持不变
②温度T1___________(填“>”“<”或“=”)T3。
③在T3温度下,达到平衡时N2的体积分数___________。
(3)N2O4为重要的火箭推进剂之一、N2O4与NO2转换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O4(g) 2NO2(g) △H。上述反应中,正反应速率v正=k正·p(N2O4),逆反应速率v逆=k逆·p2(NO2),其中k正、k逆为速率常数,则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p为___________(以k正、k逆表示)。若将定量N2O4投入真空容器中恒温恒压分解(温度298K、压强110 kPa),已知该条件下k逆=5×102 kPa-1·s-1,当N2O4分解10%时,v逆=___________kPa·s-1。
(4)T℃时,在恒温恒容的密闭条件下发生反应:N2(g)+3H2(g) 2NH3(g),反应过程中各物质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①表示H2浓度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填“A”、“B”或“C”。与(1)中的实验条件(1.01×105 Pa、450℃)相比,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
②在0~25 min内N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在该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mol-2·L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1)< (2) ①BD ② < ③ 36.1% (3) 2×105 (4) ① A 加压或降温 ② 0.002 mol L-1 min-1 0.73
【解析】
(1)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由题意可知,温度升高,氨气体积分数减小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合成氨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热△H<0,故答案为:<;
(2) ①A.3v正(H2)=2v逆(NH3)说明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
B.合成氨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不变,在恒容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不能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
D.合成氨反应是放热反应,在密闭绝热容器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混合气的温度升高,则混合气的温度保持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
BD正确,故答案为:BD;
②合成氨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氨气的物质的量减小,由表格数据可知,温度T1时氨气的物质的量大于T3,则温度T1<T3,故答案为:<;
③由表格数据可知,温度T3时氨气的物质的量为2.8mol,由题意可建立如下三段式:
由三段式所得数据可知,达到平衡时氮气的体积分数为×100%=36.1%,故答案为:36.1%;
(3)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则v正=k正·p(N2O4)=v逆=k逆·p2(NO2),==Kp;设四氧化二氮起始物质的量为1mol,当四氧化二氮分解10%时,四氧化二氮的物质的量为(1—1×10%)=0.9mol、二氧化氮的物质的量为1mol×10%×2=0.2mol,则二氧化氮的分压为×110 kPa=20 kPa,v逆=5×102 kPa-1·s-1×(20 kPa)2= 2×105kPa·s-1,故答案为:;2×105;
(4) ①由图可知,A、B的浓度减小,代表反应物,A、B的浓度的变化量之比为(0.6—0.45)mol/L:(0.2—0.15)mol/L=3:1,则曲线A代表氢气浓度的变化;设容器的体积为VL,平衡时氨气的体积分数为×100%=14.3%>4.5%,则与实验条件为1.01×105 Pa、450℃相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改变的条件可能为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故答案为:A;加压或降温;
②由题给数据可知,在0~25 min内氮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02 mol L-1 min-1,平衡时反应的平衡常数为=0.73 mol-2·L2,故答案为:0.002 mol L-1 min-1;0.73。
11.碘及其化合物在合成杀菌剂、药物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回答下列问题:
(1)向碘水中加入四氯化碳后充分振荡,静置后的现象是__。
(2)①已知反应H2(g)+I2(g)=2HI(g),该反应中相关化学键的键能数据如表所示:
共价键 H-H I-I H-I
键能/kJ·mol 1 436 151 299
则该反应的ΔH=___kJ·mol 1。
②下列叙述能说明上述反应已达到平衡的是___。
a.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H2,同时生成nmolHI
b.温度和体积一定时,HI浓度不再变化
c.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变化
d.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3)NaHSO3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均可被过量KIO3(IO被还原成I-)氧化,当NaHSO3完全消耗即有I2析出,写出I2析出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依据I2析出所需时间可以求得NaHSO3的反应速率,将浓度均为0.020mol·L-1NaHSO3溶液(含少量淀粉)10.0mL、KIO3(过量)酸性溶液40.0mL混合,记录10~55℃间溶液变蓝时间,55℃时未观察到溶液变蓝,实验结果如图。
图中a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为__mol·L-1·s-1。b、c两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v(b)__v(c)(填“>”、“=”、“<”)。
(4)在1L真空密闭容器中加入amolNH4I固体,t℃时发生如下反应:
NH4I(s)=NH3(g)+HI(g)①
2NH3(g)=N2(g)+3H2(g)②
2HI(g)=I2(g)+H2(g)③
达平衡时,体系中n(HI)=bmol,n(I2)=cmol,n(H2)=dmol,则n(N2)=__mol,t℃时反应①的平衡常数K值为__(用字母表示)。
【答案】(1)液体分为两层,上层为浅黄色(或无色),下层为紫色 (2) -11 bc (3)IO+5I-+6H+=3I2+3H2O 5×10-5 < (4) b(+b)
【解析】
(1) 四氯化碳与水互不相溶,且I2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所以向碘水中加入四氯化碳后充分振荡,静置后的现象是:液体分为两层,上层为浅黄色(或无色),下层为紫色;
(2)①,所以;
②a.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H2和HI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H2,同时生成2nmolHI,反应达到平衡,a项错误;
b.当温度体积一定时,HI的浓度不再变化,其物质的量也不变,表明反应达到平衡,b项正确;
c.气态的I2为紫色,氢气和碘化氢气体均为无色。当温度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变化,表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反应达到平衡,c项正确;
d.对于此反应而言,反应物化学计量数之和和生成物化学计量数的比值为1:1,所以反应前后全部物质的物质的量之和不变,根据pv=nRT,当温度、压强和物质的量一定时,体积为定值,不会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质量和体积均不变,密度也不会改变,故密度不再变化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d项错误;
答案选bc。
(3) 当NaHSO3完全消耗会有I2析出,是过量的KIO3与I-反应生成I2,离子方程式为:;由图可知,a点为(10,80),反应在80s时有I2析出,NaHSO3反应速率为;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c点温度高于b点,所以v(b)<v(c);
(4)达平衡时,I2的物质的量为cmol,I2是反应③的产物,根据反应③可知,此反应中生成了cmolH2,平衡时,n(H2)=dmol,所以反应②生成了(d-c)mol H2,反应②中N2和H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3,所以n(N2)mol;反应③中生成cmolI2,代表反应③消耗了2cmolHI,平衡时,HI的物质的量为bmol,表明反应①生成了(b+2c)molHI,根据化学计量数可知,反应①生成了(b+2c)molNH3,在反应②中生成了molN2,表明反应②消耗了molNH3,平衡时,n(NH3)=,反应①的平衡常数,因为体积为1L,所以。
12.催化氧化二氧化硫是 工业制硫酸的主要反应。
Ⅰ: K1(浓度平衡常数)
为研究该反应,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已装固体催化剂的密闭容器装置。
(1)在初始体积与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甲、乙、丙中均按2 molSO2、1 molO2投料,达平衡时,三个容器中的转化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用“甲、乙、丙”表示)。
(2)在容器丙中,0.1 MPa下,在不同温度或不同投料方式下研究上述反应得到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A组 B组 C组
反应温度
反应物投入量 、 、
含硫化合物的转化率 b c
反应的能量变化 放出a kJ 吸收79.08 kJ 放出d kJ
压强平衡常数()
①表中: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②已知用平衡分压(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得到的平衡常数即为压强平衡常数,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或“”)。
③451℃下,若按、、进行投料,则反应开始时____________(填“”、“”或“”)。
(3)将上述固体催化剂换成气体,同样可以起到催化作用,此催化过程如下:
Ⅱ: (浓度平衡常数)
Ⅲ: (浓度平衡常数)
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含有、的表达式表示)。
【答案】(1)丙>甲>乙 (2) ①237.24 40% ② 135 MPa-1 > ③ > (3) -41.8 kJ/mol
【解析】
(1)正向为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会使平衡逆向移动,增大压强将使平衡正向移动,乙装置为绝热恒容装置,反应过程中温度会升高,相较于甲而言,因此平衡时SO2的转化率小于甲,而丙装置为恒温恒压装置,反应过程中气体的物质的量将减小,活塞将左移,相较于甲装置压强将增大,因此平衡时SO2的转化率大于甲,故三个容器中的转化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丙>甲>乙;
(2)①A组达到平衡时含硫化合物的转化率为60%,则反应消耗SO2的物质的量为4mol×60%=2.4mol,由可知,每消耗2mol SO2时放出197.7kJ能量,则A组达到平衡时放出197.7kJ×=237.24kJ能量,故a=237.24;B组达到平衡时吸收79.08kJ能量,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每消耗2mol SO3时,吸收197.7kJ能量,则平衡时含硫化合物的转化率为×100%=40%,故答案为237.24;40%;
②容器丙为恒压装置,A组达到平衡时,n(SO2)=4mol-4mol×60%=1.6mol,n(O2)=2mol-2mol×60%=0.8mol,n(SO3)=2.4mol,则平衡时总压为0.1MPa,各物质分压为p(SO3)=×0.1MPa=0.05MPa,p(SO2)=×0.1MPa=MPa,p(O2)=×0.1MPa=MPa,则KP1===135MPa-1;升高温度,平衡将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将减小,因此KP1>KP1;
③451℃下,若按、、进行投料,气体总物质的量为0.4mol+0.4mol+0.4mol=1.2mol,则p(SO3)=p(SO2)=p(O2)=×0.1MPa=MPa,QP===30MPa-1
(3)将Ⅱ×2+III可得I,根据盖斯定律可知,×2+(-114.1kJ/mol)=-197.7 kJ/mol,则=-41.8 kJ/mol;方程式系数乘以相关数值后,平衡常数相关幂也会乘以相同数值,方程式相减所得新方程的平衡常数为原方程的平衡常数相除而得,方程III=方程I-方程II×2,因此K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