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命的秘密》(教案)小学生生命教育主题班会通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走进生命的秘密》(教案)小学生生命教育主题班会通用版

资源简介

《走进生命的秘密》教学设计
一、授课对象
高年级学生
二、课程设计背景
1.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1)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阶段。
(2)兴趣广泛,好奇心强。
(3)自我评价意识开始形成,逐渐能分辨群体中个人能力的高低和态度的好坏。
(4)社会道德情感开始形成,是培养和塑造性格的重要时期。
2.环境因素
日常生活中,学生常常能从周围的环境、书本、影视作品里听到、看到关于性格的一些词汇,例如勇敢、胆小、细心、粗心,以及任性等。但是性格到底是什么?评价自己或他人性格的依据是什么?人的性格是单一的还是多重的?性格能否改变,又如何改变?性格对于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 这些知识还需要向学生普及,引导学生科学认识性格,培养和塑造好的性格。
三、理论依据
1.性格的定义
“态度+习惯化的行为”就构成性格的定义,评价性格的依据主要是根据行为是否在社会道德评价的范畴内。
2.“行为改变性格”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是ABC理论。通过不断实践(A),累积经验,影响态度(认知B),最终改变性格(行为和情绪C)。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晓性格的定义,掌握评价性格的依据;(重点)
(2)知晓性格是多重和可变这两大特点;(重点)
(3)知晓性格对生命的意义
2.技能目标
掌握如何改变性格的方法(难点)
3.情感目标
满足学生对生命知识方面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热爱生命。
四、教学过程
1.歌曲导入
从歌曲《天地之间》里唱到的“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很神奇”,引到万物里就包括生命。生命里面包含了许多的秘密,今天分享的秘密就是性格。
2.介绍性格的定义
(1)通过展示几个展示性格的行为,让学生对性格从具体到抽象有个整体的印象;
(2)借助一组图片,以同类对比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选择,引导学生从人、物、事件、规则、情感、情绪里认识到选择行为的背后就是态度和行为体现。
(3)由上一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性格是由“态度 + 习惯化的行为”构成的,评价的依据是该行为是否在社会道德评价的范畴内。
3.多重性格还是单一性格
通过一个两岁孩子理发上表现的两种相矛盾的行为,引导学生对性格是单一还是多重的思考,并配以张飞粗中有细的性格作为事例论证性格是多重而非单一的观点。
4.从多重性格引入思考:如果不满意其中的性格,是否可以改变它?
(1)从思考性格是变化的还是固定不变,引入影响变化的三因素:身边人的言行、经历特别的事件、文化环境。
(2)改变性格的方法:行为塑造性格。通过实践,累积经验,从而影响态度和行为,最终改变性格。
五、学习思考——性格对生命的意义
我们对他人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的点滴回忆,实际上是对这个人性格的回忆。即便他不在身边了,但是他的性格却被我们保存在记忆里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