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沪教版 第九章 第二节《新型材料的研制》复习课一、教学目标1、掌握材料的分类,知道从物质构成成分的角度对常见材料进行归类;2、掌握用燃烧法鉴别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和合成纤维;3、知道材料的应用和开发提高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水平,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感悟材料发展中的每个重大突破都与化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4、了解合成材料的分类、性质和用途,知道“白色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5、了解新时代材料在新领域中的应用。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材料种类的判断;2、合成纤维与天然纤维的鉴别。教学难点:1、材料种类的判断;2、合成材料的分类。三、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 2、讲授法; 3、实验法; 4、练习法。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新型材料的研制》一课,知道材料分为三大类:无机、有机和复合材料,但是对于材料种类的判断经常出现错误。通过常规课的学习,学生并不能充分感受到材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而且学生对于“新型”材料的应用知之不多。五、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材料的发展史,力求让学生感受到材料对社会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材料的应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领会到化学的学习价值。整节课以材料的分类应用为主线,穿插用实验法鉴别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和合成纤维。重点突出塑料的应用和由废弃塑料引发的“白色污染”问题。引导学生从自身、科学家和各大企业文化的角度认识为减少“白色污染”保护绿色地球所采取的措施。六、教学过程环节一:课题引入[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复习了第九章第一节课的内容《能源》,说到能源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南平街头最近出现了许多绿牌汽车,这代表的是什么呢?[生]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师]相比较电动汽车,老师认为另一种新能源汽车更加环保,我们来看一个短片了解一下。播放视频:氢能源汽车[师]氢能源汽车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氢能的应用则需建立在成熟的储氢技术之上,因此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储氢材料的研制。那么,本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回顾材料。环节二:材料的分类[师]说起材料,我们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材料的分类,材料分为三大类:无机、有机和复合材料。无机材料分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有机材料分为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三大合成材料。(复合材料:钢筋混凝土、玻璃钢等) (有机材料) (无机材料)(材料)(合成橡胶) (塑料) (合成材料) (天然橡胶) (天然纤维:羊毛、棉花等) (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金属材料:纯金属和合金) (非金属材料:陶瓷、玻璃、水泥等)(合成纤维)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张思维导图,从物质构成成分的角度对学案中的材料进行分类。请俞晓露同学上台板演。[生]通过讨论、思考完成下题:1.橡胶手套 2.钢化玻璃 3.铁锅 4.玻璃钢餐桌 5.羊毛6.有机玻璃 7.棉花 8.合金钢 9.渔网 10.青花瓷无机非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 合成材料 复合材料2、10 3、8 1、6、9 4[师]分析讲解学生归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着重强调钢化玻璃、有机玻璃和玻璃钢这三种材料的区别及用途。提问:剩下的羊毛和棉花属于什么材料?[生]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环节三:分组实验[师]继续抛出问题:棉花属于植物纤维、羊毛属于动物纤维、渔网属于合成纤维,如何区分这三种纤维呢?[生]通过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有烧纸气味的是棉花,有特殊气味的是渔网。[师]非常好。桌面上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棉花、鸭绒和PP棉(合成纤维),请大家通过实验加以鉴别、区分,将实验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生]动手实验。投影:学生实验报告单烧杯序号 对应物质 实验现象A 鸭绒 有烧焦羽毛的气味B PP棉 有刺激性气味C 棉花 有烧纸气味[师]介绍PP棉的性质及用途。环节四:化学史——材料的发展[师]事实上,材料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课前老师给各小组发布了任务——探究材料的发展史,现在请各小组代表上台汇报研学成果。[生]各小组代表汇报研学成果。依次介绍石器骨器、陶瓷、青铜器、铁器、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产生的时期、性质、用途及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投影:各小组汇报单[师]以上大家提到的材料并不是新旧交替而是长期并存的,新时代它们在新的领域发挥着新的作用。讲解并投影:高压储氢罐——碳纤维复合材料;宇宙天线——形状记忆合金;磁悬浮列车——超导材料;可折叠手机——塑料。环节五:应用与拓展[师]塑料被称为“千用材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由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201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塑战速决”,为了保护美丽地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生]结合生活实际回答。[师]当然,不仅仅是我们,科学家们也在致力于研制可降解塑料,各大企业也纷纷响应该主题。可口可乐公司近些年提出了“天下无废”的全球包装战略,他们将回收的饮料瓶加工成饮料包装膜,甚至制作成T恤,在北京奥运会时送给每一位运动员。现在请同学们完成学案第3题的任务一、二。陈潇涵上台板演。[生]思考、做题。[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穿插一个小游戏,活跃课堂气氛。请男女生队各派一名代表,选出以下材料中的合成材料。师生一同完成学案上的习题4。[生]思考、做题。[师]本节课已经接近尾声,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生]积极发言。[师]同学们总结的相当到位。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塑料制品,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过瓶底所标注的数字?矿泉水瓶、饮料瓶底一般标注“1”;洗浴用品、白色药瓶一般标注“2”;塑料水杯、奶瓶瓶底一般标注“7”,这些数字代表什么?我们可不可以将矿泉水瓶当做水杯使用?想要知道其中的奥秘,就请同学们课后扫描学案上的二维码,进行一场塑料瓶底数字大揭秘!七、教学反思本课以氢能源的应用引入材料的发展,让学生明白材料与能源间的关系;通过对一系列常见材料的分类,让学生知道从物质构成成分的角度对材料进行归类;穿插分组实验,让学生感受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及合成纤维间的区别;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材料的发展史,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后续发展必将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突出化学的学科价值。教学过程中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展台、磁铁以及小游戏让课堂更加生动精彩,希望在传统复习课的基础上有所突破。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