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教案》第二节 气候第1课时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知识与能力:学会分析说明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知道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了解我国五个温度带的分布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学会分析说明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教学重点: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教学难点: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一、导入新课出示哈尔滨的冰雕展和广州的花卉展图片。请学生观察这一组图片。教师提问:它们分别在哪里举行?什么时间举行?(学生回答)相同的时间,广州和哈尔滨却举办了两种不同的展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两地的气候差异很大)二、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1图2.13“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运用所学等温线的有关知识,独立依次完成以下任务:(1)依次观察并读出图中城市1月平均气温值的范围。(2)估算1月海口平均气温与漠河平均气温的差值。(3)找到0 ℃等温线,对照地形图,说出它经过的地方。(4)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提示:(1)海口:16 ℃以上、广州:8~16 ℃、武汉:0~8 ℃、北京:-8~0 ℃、哈尔滨:-24~-16 ℃、乌鲁木齐:-16~-8 ℃、漠河:-28 ℃以下。(2)约50 ℃。(3)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4)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1月0 ℃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2.教师提问:为什么冬季南方气温高,北方气温低呢?提示: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南方纬度低,北方纬度高。教师过渡:通过读图分析,我们知道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提问(可要求学生依据读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1)依次读出海口、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漠河的7月平均气温值范围。(2)读出7月份漠河平均气温与海口平均气温差值。(3)读出拉萨7月平均气温值,描出8 ℃等温线、16 ℃等温线。(16 ℃等温线经过青藏高原边缘)(4)比较1月等温线图与7月等温线图,哪幅等温线图的等温线稀疏?(7月份等温线图)(5)总结出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只有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气温相对较低。3.教师提问:为什么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提示: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4.教师提问:阅读教材P32“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各在哪里?学生阅读后回答:冬季最冷的地方在黑龙江漠河的北极村,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5.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我国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阅读教材P32图2.17“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同桌之间交流讨论:(1)我国共划分为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结合前面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他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把讨论的结论填入表格中相应的位置。温度带 分布寒温带 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中温带 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绝大部分、青藏高原以东热带 云南、广东、台湾的南部及海南青藏高原区 青藏高原 6.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教材P33“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例子,联系生活实际,补充一些资料,说明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学生1:不同的温度带,植被不同。如暖温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学生2:不同的温度带内,人们的服饰也有差异。如北方服装多厚重,保暖性强。我国东北人大多穿厚厚的棉衣、棉帽,商店、公交车都开放暖气。而生活在南方热带地区的人们则大多穿短衣、短裤、凉鞋,有利于身体透气散热。教师补充:不同的温度带内,人们的交通工具也有区别。同是较湿润地区,北方因为气温低,冬季降水多以降雪为主,河流封冻,人们出行大多以雪橇为主,溜冰活动也十分火热。南方气温较高,河网密布,交通多以船为主,人们大多喜欢游泳。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农作物。如甜菜喜温凉,主要分布在北方中温带;甘蔗喜高温,分布在南方热带及亚热带内等。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的地势影响有关,不同的温度带有不同的地面植被,有不同的作物熟制和农作物,民居的建筑特色也不同,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见课件本课的成功之处是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学生分组活动,对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初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但是在活动的组织上还要进一步下功夫,要及时进行引导,使活动达到应有的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