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知识与能力:知道什么是自然资源,并根据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知道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对比分析了解自然资源的相关知识,能够经过讨论后制定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具体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树立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理念,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资源。教学重点: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知道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认识我国自然资源的国情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如何节约、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树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一、导入新课自然资源与我们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物品与自然资源有关,谁能举出例子?学生讨论、探究并派代表发言。二、探究新知(一)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1.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土地、水、石油、铁等自然资源的图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到很多来自自然界的资源,它们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离开这些资源我们几乎无法生存。下面同学们阅读教材P62图文资料,独立完成下列题目。(1)什么是自然资源?(2)自然资源分为哪两类?如何区分?提示:(1)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必须利用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和能量,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称为自然资源。(2)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定义 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 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资源特点 短时间内可再生或循环使用 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 2.课堂展示:区分下列自然资源中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并说出理由。温泉 树木 草地 潮汐能 藏羚羊风能 海鱼 核能 天然气 花岗岩提示:可再生资源有温泉、树木、草地、潮汐能、藏羚羊、风能、海鱼。理由是这些自然资源有的可以再生,有的可以循环使用。非可再生资源有核能、天然气、花岗岩,理由是这些自然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不能循环使用。3.教师提问:(1)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具有的正确态度是什么?提示:应当珍惜和节约使用。(2)对于可再生资源,是不是就可以不注意保护和培育呢?难道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提示:要合理利用,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4.讨论:结合教材P64图3.3,从更多方面对我国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情况进行介绍。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在班内进行交流。(二)总量丰富,人均不足1.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自然资源总量丰富,种类相当齐全,可谓地大物博。我国现在的人口有14.1亿(不包括港、澳、台),这么多的人,我国真的地大物博吗?请用一些数据来说明你的观点。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64下面一段材料,自主绘制表格,列表对比我国自然资源现状。提示:资源名称 资源总量在 世界的位次 人均占有资源量陆地面积 第3位 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已探明的矿产资源 第3位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耕地面积 第4位 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河流年径流量 第6位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森林面积 第5位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教师讲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不足。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一些数据能让我们对地大物博有个清醒的认识。而且我们对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不善,使资源遭到不应有的破坏,因此资源紧张的问题已不容忽视。2.阅读教材P65图3.4“保障资源供给的讨论”,其中各代表的对话说明了自然资源供给的形式要多样,才能保障资源供给。请同学们说说资源供给的形式有哪些。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做呢?提示:开发新能源;节约资源;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大铁矿石、石油等重要资源的进口渠道等。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当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等。教师总结:对于我国的自然资源,要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既要看到总量丰富的一面,又要看到人均资源不足的一面,从而科学、合理地去利用资源,保护资源,探索新资源,使可再生资源不断再生,非可再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要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3.学生自主完成教材P66“活动”中的问题,了解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方式。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首先要掌握三个基本概念: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其次要知道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总量大、种类全、人均占有量少;最后要求我们每一位同学养成节约资源、爱护资源的习惯。见课件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基于本节内容涉及面广、资料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新颖、多样,给学生以听觉、视觉、感觉等多维度、立体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树立正确的资源观,自觉养成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习惯。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如形象思维能力强,所以,可以准备大量真实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知道应该如何来做,有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