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与山为邻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与山为邻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课 与山为邻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
1.安第斯山脉是南美洲开发最早的地区,独特的山区环境造就了印第安人超凡的农业智慧。下列生产活动能体现其智慧的有( )
①在海拔较低的山坡,开辟梯田种植玉米等
②随着干湿季节变化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③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放牧驯养羊驼和骆马
④采用现代的农业机械,重视畜牧业的科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下列关于安第斯山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印第安人的主要粮食 
②安第斯山区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 
③安第斯山的高海拔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 
④印第安人创造了古老灿烂的印加文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安第斯山区和阿尔卑斯山区的人们与山为邻,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生活。据此回答下面问题。
3.安第斯山区与阿尔卑斯山区都是山区,但发展的支柱产业却不同,这体现了( )
A.人定胜天的观念 B.优势互补的原则
C.因地制宜的原则 D.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阿尔卑斯山区成为风景名胜的自然原因有( )
①政府的支持②夏季景色优美,气候凉爽
③冬季日光充足,滑雪条件好④良好的设施和交通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阿尔卑斯山区的人们发展旅游业,带来的影响是( )
①能在家乡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避免外出打工的辛劳 
②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③带动当地的相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④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山区的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6.针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条件,印第安人运用勤劳和智慧,营造出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生活图景。下列做法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是( )
A.安第斯山区主要的国家有秘鲁、智利等
B.从山麓到山顶气温降水随海拔的增高而递减
C.在海拔较低的山坡种植甘蔗和水稻为主
D.高海拔地区主要以放牧驯养羊驼和骆马为生
7.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在低海拔的地方开辟梯田,种植作物;在高海拔地区放牧羊驼和骆马。这主要是利用安第斯山区的( )
A.地形复杂多样
B.海拔较低,气候温暖
C.优越的地理位置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8.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生产和生活特色正确的是( )
①山谷平地处种植玉米、马铃薯和小麦等②骆马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③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④高海拔处放牧驯养羊和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读图,安第斯山脉南段图及A、B两地的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问题。
9.图中A地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10.造成A、B两地降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因素 B.地形因素 C.海陆分布 D.太阳辐射
11.瑞士之所以选择发展旅游业、金融业,其自然因素有( )
①山区面积广大,耕地面积少 
②瑞士人吃苦耐劳、工作勤奋 
③拥有古老的城镇和纯朴的乡村生活 
④矿产资源奇缺,自然景观秀丽
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成就瑞士丰厚的旅游资源的原因有( )
①多样的地形 ②奇特的景观 ③古老的城镇④古朴的乡村生活⑤丰富的矿产资源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3.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生态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少动物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相继灭绝。为此,瑞士人( )
A.严格立法保护环境 B.禁止开发资源
C.修建自然保护区 D.控制人口数量
14.寒假里,七年级的张桐同学跟随父母去瑞士旅游,你认为张桐同学在瑞士不可能见到的景象是( )
A.所到之处皆是大片稻田,一望无际
B.高山峡谷、险峰深涧,奇绝瑰丽
C.滑雪场上人如潮涌,蔚为壮观
D.乡村生活纯朴、美好,令人流连忘返
15.下列各地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组合正确的是( )
A.安第斯山区——草场资源丰富,可四季放牧
B.美国大平原——土壤肥沃,人们开辟梯田,种植小麦
C.阿尔卑斯山区——风景优美,可发展旅游业
D.湄公河平原——雨热同期,人们种植水稻,机械化水平高
16.乙地多山区地形,该地高海拔处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风光旖旎,滑雪胜地 B.开辟梯田,种植水稻
C.草原广阔,放牧羊驼 D.环境优美,发展科技
17.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其他地形镶嵌在山脉构成的网格中。图中地形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柴达木盆地,位于第三级阶梯
B.②是长江中下游平原,被称为“鱼米之乡”
C.③是黄土高原,地表特征是千沟万壑
D.④是云贵盆地,分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图中地理事物的对应位置不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9.关于图示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准噶尔盆地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上 B.太行山以东为华北平原
C.图③所示黄河河段位于下游 D.祁连山以南是四川盆地
20.“一山分南北”中的“山”指的是秦岭,它不仅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也是( )
①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 ②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分界线③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1.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源贫乏 B.交通不便 C.人口稀少 D.气候恶劣
图2示意世界某区域。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22.图中甲国位于( )
A.北美洲东南部
B.亚洲东南部
C.南临阿拉伯海
D.西部与秘鲁相临
23.图中甲、乙两国之间的国界线主要以( )
A.山脉为界 B.经线为界 C.河流为界 D.纬线为界
二、非选择题
24.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1秘鲁国徽左上角动物的图案,说明了_____在该国具有重要地位,该国的大部分国土位于_____ 洲的_____山区。
(2)世世代代生活在秘鲁山区的印第安人曾创造了灿烂的印加文化,如今,印第安人又是如何利用山区独特的环境特点来发展生产的?
(3)图2反映了瑞士哪一产业发达?请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瑞士该产业发达的原因。
(4)秘鲁和瑞士同为山区,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这对我们发展本地区的经济有何启示?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般而言,地势越高,气温就越低、,即使在赤道地区,高山的山顶也会终年积雪。地势和地形的变化都会影响山地的气候,因而使植被、农作物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材料二:在秘鲁安第斯山区,羊驼和骆马是该地区很特别的牲畜,它们能在海拔3000米~4000米的山区靠粗粮来养活,又能在崎岖的山岭间行走自如,是当地居民主要的运输工具。羊驼和骆马还可为居民提供奶类、肉食和皮革。此外,羊驼出产优质羊驼毛,是世界毛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是秘鲁重要的出口产品。
材料三:高山的自然环境恶劣,高山空气稀薄,山区气温变化剧烈,即使在夏季,夜间也非常寒冷,冬天时更是寒风凛冽,居民需要披上厚重的披肩或斗篷保护身体,戴羊毛面罩保护脸部,在屋内燃烧木材和动物粪便来取暖。
(1)安第斯山区的人们可能会从事哪些生产活动?
(2)羊驼和骆马对安第斯山区的人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3)如果你生活在安第斯山区,为了适应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你需要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
1.B
2.D
3.C
4.C
5.D
6.D
7.D
8.A
9.A
10.B
11.B
12.B
13.C
14.A
15.C
16.C
17.C
18.D
19.B
20.A
21.B
22.B
23.C
24.(1)畜牧 南美洲 安第斯
(2)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下山上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
在低海拔坡地,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旱作作物;
在高海拔坡地,气候极为寒冷,经常霜冻,形成了广阔的干寒草原,居民以放牧驯养羊驼和骆马为生。
(3)旅游业。山地地形,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风景优美;夏天成为观光和避暑的胜地,冬天发展滑雪运动的条件十分理想,温泉资源也很丰富。
(4)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5.(1)在海拔较高处,发展畜牧业,在海拔较低处还可以开辟梯田,发展种植业,毛皮角加工产业或乳产品加工业。
(2)羊驼和骆马对安第斯山区的居民来说是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提供食物(奶类、肉等)和收入(皮革、羊驼毛);骆马还能成为主要的运输工具等。
(3)示例:选择的交涌工具要能适应山区的气候与地形,要有充足的防寒防冻措施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