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集云实验学校等五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12月月考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邹容《革命军》中的“革命”对象主要指( )A.腐朽的清政府 B.独裁的国民党C.贪婪的外国列强 D.愚昧的封建文人【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邹容在《革命军》钟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故正确答案为A项。综上,BCD项错误,正确答案为A项。【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重要人物及其著作的认识,需要学生仔细作答。溥仪在《我的前半身》中曾记载,“……这时前门外有些铺子也大为兴隆。成衣铺赶制龙旗发卖,清朝袍褂成了刚封了官的遗老们争购的畅销货。纷纷有人去央求用马尾给做假发辫”。据此,回答问题。2.《我的前半身》这段文字描绘的历史时期是( )A.清朝政府统治末期 B.辛亥革命时期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国共两党对峙期间3.从这段文字描绘中可以推导出的历史认识有( )①封建旧文化的毒害根深蒂固②外国列强与封建势力相互勾结③君主制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求④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挽救中国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2.C3.B【知识点】新文化运动;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根据题意可知,本体抓住关键词破解。A.清政府统治末期并没有剪发辫,所以也不需要做“假发辫”。故A项错误;B.辛亥革命时期提倡“剪辫易服”,不会有大规模做假发辫的现象出现。故B项错误;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多次出现过复辟帝制的逆流,此时一些清朝遗老才会被重新封官,做假发辫。D.国共两党对峙时期,国民政府已经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不会提倡清朝旧俗。故D项错误。3.本题考查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的相关知识。根据关键词可知,文字中所涉及的事件应为1917年张勋复辟帝制。故①④正确,答案为B项。4.下侧油画记录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一历史事件是( )A.井冈山会师 B.发起南昌起义C.胜利完成长征 D.第一次国共合作【答案】A【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可知,该油画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井冈山会师。综上,BCD项错误,正确答案为A项。【点评】本题需要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识记,把握图片和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关系。5.“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一论断精准无误地诠释了中国革命历程中的挫折与成功,符合该论断的史实是( )①“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②南京国民政府屠杀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③创建根据地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④张学良和杨虎城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知识点】西安事变;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知道符合题干论断的史实是“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创建根据地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故③④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A项。【点评】本题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6.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大搞所谓铁壁合围、反复扫荡,制造一个个“无人区”。这些“无人区”主要位于( )A.东北地区 B.占领区的抗日根据地C.上海、南京 D.国民党的后方城市【答案】B【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抗日战争。A.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反复扫荡,制造了一个个“无人区”,而这时候日本早已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一个伪满洲国的殖民统治,故A项错误;B.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反复扫荡,制造了一个个“无人区”,而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日本改变了侵华政策,对国民党主要实施政治诱降为主,主要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故B项正确;C.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反复扫荡,制造了一个个“无人区”,而这时候上海、南京早已被日本占领,但是所谓的扫荡不是在上海和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进行,故C项错误;D.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反复扫荡,制造了一个个“无人区”,而这时候国民党的后方城市在国民党的统治之下,日本不可能实行扫荡,故D项错误。综上,ACD项错误,正确答案为B项。【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抗日战争,学生需要理解其相关内容进行解答。读“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年代尺。据此,回问题。7.对照年代尺,“A事件”应是( )A.诺曼底登陆 B.开罗会议C.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D.珍珠港事件8.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基本要求,以下史实与论点对应正确的是( )A.不列颠之战——联军掌握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B.莫斯科保卫战——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达到顶峰C.斯大林格勒战役——这是苏德战争的根本转折点D.柏林战役——战役促使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答案】7.A8.C【知识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突袭波兰);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战的转折【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根据所学可知,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得德国法西斯陷于东西两线作战的局面,加速了德国的战败。综上,BCD项错误,正确答案为A项。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极大地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综上,正确答案为C项。9.某校九年级学生在学习“两种命运的决战”一课后,开展以“人心向背的较量”为主题的小论文撰写活动,其中不适合引用的材料是( )A.亲赴重庆谈判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C.千里跃进大别山 D.群众支援淮海战役【答案】C【知识点】内战的爆发;土地改革;三大战役【解析】【分析】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解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千里跃进大别山不适合“人心向背的较量”的主题。选项ABD符合“人心向背的较量”为主题,故C符合题意。【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知识。10.“蒋介石曾自命为孙中山事业的继承人,然而真正继承并完成了孙中山事业的恰恰是中国共产党人”。史学家陈旭麓这句话中的“完成”是指( )A.抗日战争胜利 B.第一次国共合作C.北伐胜利进军 D.新中国成立【答案】D【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于1949年建立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最终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综上,正确答案为D项。【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孙中山主要事迹知识的掌握,以及中国共产党于孙中山革命事业之间的关系。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昨日的呐喊】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摘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918年1月15日)【今日的号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7年,十九大报告)习近平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2019年)(1)依据材料,指出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说明该事件开始的标志。(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该历史事件体现出的民族精神内涵。(3)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谈谈你对“今日的号召”的理解。(4)【明日的目标】2019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又一年,即将迎来 ▲ 的奋斗目标【答案】(1)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2)“反对旧礼教”“救治中国”等彰显了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内涵;“断头流血,不推辞”等彰显了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的内涵。(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知识点】新文化运动;就业和社会保障【解析】【分析】(1)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创办《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2)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体现 “反对旧礼教”“救治中国”等彰显了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内涵;“断头流血,不推辞”等彰显了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的内涵。(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4) 2019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又一年,即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伟大历史人物在历史前进的道路上熠熠生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孙中山主要得到了来自海外的中国商人的支持,在夏威夷创办小团体。在国内,只有少数学生和商人都到他的思想的影响,而广大民众仍无知、冷漠。在广东,小规模的革命党人起义虽遭镇压,但在1911年10月10日,汉口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尽管缺乏配合,革命运动仍迅速席卷全国。……身在美国的孙中山立刻回国,建立了新的政权组织并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19年2月,李大钊在写了《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后,曾大声呼吁青年到农村去,改造农村。……“五四”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虽曾一度汇成涌流之潮,极其明显地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就波平浪静,了无痕迹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于中国社会,掀开了新陈代谢的另一页。——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如果战争爆发,我们绝不可能按兵不动。我们将不得不参战,但我们必须是最后一个参战。我们参战的目的是为了在天平上放上一个决定性的砝码,这个砝码将使天平倾斜。”——斯大林于1939年的讲话(1)阅读材料,指出孙中山参与的两件重要历史事件。(2)结合具体历史背景,谈谈你对“新陈代谢的另一页”的理解。(3)你是否认同斯大林当时的讲话?请做出判断并阐释理由。【答案】(1)创办革命团体兴中会;领导辛亥革命;创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被选为临时大总统。(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开始用心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此说掀开了“新陈代谢的另一页”。(3)①认同。斯大林认同苏联在战争爆发后将卷入其中,但为了避免德国率先进攻,保存自身实力,期望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两败俱伤,最终自身得利,因此同意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是战略上的选择。②不认同。在德国人完成对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进攻后,集中优势兵力进攻苏联,斯大林的做法使苏联坐以待毙,在苏德战争前期损失惨重,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③部分认同。①②中提法相结合。【知识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五族共和”【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 孙中山主要得到了来自海外的中国商人的支持,在夏威夷创办小团体。 ”以及“ 但在1911年10月10日,汉口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尽管缺乏配合,革命运动仍迅速席卷全国。……身在美国的孙中山立刻回国,建立了新的政权组织并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可知孙中山创办革命团体兴中会;领导辛亥革命;创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被选为临时大总统。(2)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开始用心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此说掀开了“新陈代谢的另一页”。(3)本题自圆其说即可。示例: 认同。斯大林认同苏联在战争爆发后将卷入其中,但为了避免德国率先进攻,保存自身实力,期望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两败俱伤,最终自身得利,因此同意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是战略上的选择。【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3.九年级某小组同学为撰写历史与社会小论文,编制提纲、搜集资料并开展探究活动。【提纲】研究方式:查阅文献、小组研讨、文本撰写等主题: ▲范围:20世纪第二个十年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关键事件:中共一大召开、遵义会议、七届二中全会……【资料】同学们通过知识小卡片的方式整理撰写素材【探究】尽管局势发展中还有跌宕起伏,但国内政治问题的中心一环——停止内战——已经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历史的潮流已不可逆转地向着实行团结抗日的阶段过渡了。——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提炼】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经了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样两个阶段。近代中国的历史经验表明,没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图8 “五四运动”画作(1)根据上述提纲,为该同学准备撰写的小论文拟一个主题。(2)除给定史料外,仿造卡片再提供一则符合撰写要求的史料并陈述理由。(3)上述评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晰,史论结合,论证严密)【答案】(1)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中共或中国共产党的成长。(2)史实: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理由:中国共产党带来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亦可,但必须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史有直接关联)(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4)提出观点: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便确立了党纲及奋斗目标,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为革命指明方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长征途中,认清国情,纠正错误,挽救了红军与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在解放战争时期,明确了党的工作重心,为取得全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做好准备;新中国成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综上所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屹立前头,成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西安事变;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新中国的诞生【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1)通过材料上的时间“20世纪第二个十年至1949年”及关键事件可知主要涉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可以得出其主题应该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的成长。(2)根据材料和主题,所选择的史实与理由必须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由直接关联。史实阐述要具有基本要件:关键事件的描述词语及其主要内容。可填: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理由:中国共产党带来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3)根据材料可知,“ 尽管局势发展中还有跌宕起伏,但国内政治问题的中心一环——停止内战——已经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历史的潮流已不可逆转地向着实行团结抗日的阶段过渡了。 ”是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背景下提出的。(4)要求观点明晰,史论结合,论证严密。提出观点: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便确立了党纲及奋斗目标,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为革命指明方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长征途中,认清国情,纠正错误,挽救了红军与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在解放战争时期,明确了党的工作重心,为取得全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做好准备;新中国成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综上所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屹立前头,成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集云实验学校等五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12月月考试卷(历社部分)一、选择题1.“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邹容《革命军》中的“革命”对象主要指( )A.腐朽的清政府 B.独裁的国民党C.贪婪的外国列强 D.愚昧的封建文人溥仪在《我的前半身》中曾记载,“……这时前门外有些铺子也大为兴隆。成衣铺赶制龙旗发卖,清朝袍褂成了刚封了官的遗老们争购的畅销货。纷纷有人去央求用马尾给做假发辫”。据此,回答问题。2.《我的前半身》这段文字描绘的历史时期是( )A.清朝政府统治末期 B.辛亥革命时期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国共两党对峙期间3.从这段文字描绘中可以推导出的历史认识有( )①封建旧文化的毒害根深蒂固②外国列强与封建势力相互勾结③君主制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求④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挽救中国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下侧油画记录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一历史事件是( )A.井冈山会师 B.发起南昌起义C.胜利完成长征 D.第一次国共合作5.“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一论断精准无误地诠释了中国革命历程中的挫折与成功,符合该论断的史实是( )①“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②南京国民政府屠杀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③创建根据地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④张学良和杨虎城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大搞所谓铁壁合围、反复扫荡,制造一个个“无人区”。这些“无人区”主要位于( )A.东北地区 B.占领区的抗日根据地C.上海、南京 D.国民党的后方城市读“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年代尺。据此,回问题。7.对照年代尺,“A事件”应是( )A.诺曼底登陆 B.开罗会议C.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D.珍珠港事件8.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基本要求,以下史实与论点对应正确的是( )A.不列颠之战——联军掌握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B.莫斯科保卫战——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达到顶峰C.斯大林格勒战役——这是苏德战争的根本转折点D.柏林战役——战役促使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9.某校九年级学生在学习“两种命运的决战”一课后,开展以“人心向背的较量”为主题的小论文撰写活动,其中不适合引用的材料是( )A.亲赴重庆谈判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C.千里跃进大别山 D.群众支援淮海战役10.“蒋介石曾自命为孙中山事业的继承人,然而真正继承并完成了孙中山事业的恰恰是中国共产党人”。史学家陈旭麓这句话中的“完成”是指( )A.抗日战争胜利 B.第一次国共合作C.北伐胜利进军 D.新中国成立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昨日的呐喊】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摘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918年1月15日)【今日的号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7年,十九大报告)习近平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2019年)(1)依据材料,指出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说明该事件开始的标志。(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该历史事件体现出的民族精神内涵。(3)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谈谈你对“今日的号召”的理解。(4)【明日的目标】2019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又一年,即将迎来 ▲ 的奋斗目标12.伟大历史人物在历史前进的道路上熠熠生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孙中山主要得到了来自海外的中国商人的支持,在夏威夷创办小团体。在国内,只有少数学生和商人都到他的思想的影响,而广大民众仍无知、冷漠。在广东,小规模的革命党人起义虽遭镇压,但在1911年10月10日,汉口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尽管缺乏配合,革命运动仍迅速席卷全国。……身在美国的孙中山立刻回国,建立了新的政权组织并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19年2月,李大钊在写了《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后,曾大声呼吁青年到农村去,改造农村。……“五四”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虽曾一度汇成涌流之潮,极其明显地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就波平浪静,了无痕迹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于中国社会,掀开了新陈代谢的另一页。——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如果战争爆发,我们绝不可能按兵不动。我们将不得不参战,但我们必须是最后一个参战。我们参战的目的是为了在天平上放上一个决定性的砝码,这个砝码将使天平倾斜。”——斯大林于1939年的讲话(1)阅读材料,指出孙中山参与的两件重要历史事件。(2)结合具体历史背景,谈谈你对“新陈代谢的另一页”的理解。(3)你是否认同斯大林当时的讲话?请做出判断并阐释理由。13.九年级某小组同学为撰写历史与社会小论文,编制提纲、搜集资料并开展探究活动。【提纲】研究方式:查阅文献、小组研讨、文本撰写等主题: ▲范围:20世纪第二个十年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关键事件:中共一大召开、遵义会议、七届二中全会……【资料】同学们通过知识小卡片的方式整理撰写素材【探究】尽管局势发展中还有跌宕起伏,但国内政治问题的中心一环——停止内战——已经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历史的潮流已不可逆转地向着实行团结抗日的阶段过渡了。——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提炼】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经了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样两个阶段。近代中国的历史经验表明,没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图8 “五四运动”画作(1)根据上述提纲,为该同学准备撰写的小论文拟一个主题。(2)除给定史料外,仿造卡片再提供一则符合撰写要求的史料并陈述理由。(3)上述评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晰,史论结合,论证严密)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邹容在《革命军》钟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故正确答案为A项。综上,BCD项错误,正确答案为A项。【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重要人物及其著作的认识,需要学生仔细作答。【答案】2.C3.B【知识点】新文化运动;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根据题意可知,本体抓住关键词破解。A.清政府统治末期并没有剪发辫,所以也不需要做“假发辫”。故A项错误;B.辛亥革命时期提倡“剪辫易服”,不会有大规模做假发辫的现象出现。故B项错误;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多次出现过复辟帝制的逆流,此时一些清朝遗老才会被重新封官,做假发辫。D.国共两党对峙时期,国民政府已经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不会提倡清朝旧俗。故D项错误。3.本题考查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的相关知识。根据关键词可知,文字中所涉及的事件应为1917年张勋复辟帝制。故①④正确,答案为B项。4.【答案】A【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可知,该油画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井冈山会师。综上,BCD项错误,正确答案为A项。【点评】本题需要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识记,把握图片和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关系。5.【答案】A【知识点】西安事变;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知道符合题干论断的史实是“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创建根据地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故③④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A项。【点评】本题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6.【答案】B【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抗日战争。A.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反复扫荡,制造了一个个“无人区”,而这时候日本早已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一个伪满洲国的殖民统治,故A项错误;B.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反复扫荡,制造了一个个“无人区”,而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日本改变了侵华政策,对国民党主要实施政治诱降为主,主要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故B项正确;C.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反复扫荡,制造了一个个“无人区”,而这时候上海、南京早已被日本占领,但是所谓的扫荡不是在上海和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进行,故C项错误;D.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反复扫荡,制造了一个个“无人区”,而这时候国民党的后方城市在国民党的统治之下,日本不可能实行扫荡,故D项错误。综上,ACD项错误,正确答案为B项。【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抗日战争,学生需要理解其相关内容进行解答。【答案】7.A8.C【知识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突袭波兰);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战的转折【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根据所学可知,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得德国法西斯陷于东西两线作战的局面,加速了德国的战败。综上,BCD项错误,正确答案为A项。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极大地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综上,正确答案为C项。9.【答案】C【知识点】内战的爆发;土地改革;三大战役【解析】【分析】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解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千里跃进大别山不适合“人心向背的较量”的主题。选项ABD符合“人心向背的较量”为主题,故C符合题意。【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知识。10.【答案】D【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于1949年建立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最终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综上,正确答案为D项。【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孙中山主要事迹知识的掌握,以及中国共产党于孙中山革命事业之间的关系。11.【答案】(1)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2)“反对旧礼教”“救治中国”等彰显了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内涵;“断头流血,不推辞”等彰显了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的内涵。(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知识点】新文化运动;就业和社会保障【解析】【分析】(1)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创办《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2)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体现 “反对旧礼教”“救治中国”等彰显了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内涵;“断头流血,不推辞”等彰显了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的内涵。(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4) 2019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又一年,即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答案】(1)创办革命团体兴中会;领导辛亥革命;创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被选为临时大总统。(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开始用心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此说掀开了“新陈代谢的另一页”。(3)①认同。斯大林认同苏联在战争爆发后将卷入其中,但为了避免德国率先进攻,保存自身实力,期望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两败俱伤,最终自身得利,因此同意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是战略上的选择。②不认同。在德国人完成对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进攻后,集中优势兵力进攻苏联,斯大林的做法使苏联坐以待毙,在苏德战争前期损失惨重,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③部分认同。①②中提法相结合。【知识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五族共和”【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 孙中山主要得到了来自海外的中国商人的支持,在夏威夷创办小团体。 ”以及“ 但在1911年10月10日,汉口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尽管缺乏配合,革命运动仍迅速席卷全国。……身在美国的孙中山立刻回国,建立了新的政权组织并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可知孙中山创办革命团体兴中会;领导辛亥革命;创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被选为临时大总统。(2)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开始用心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此说掀开了“新陈代谢的另一页”。(3)本题自圆其说即可。示例: 认同。斯大林认同苏联在战争爆发后将卷入其中,但为了避免德国率先进攻,保存自身实力,期望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两败俱伤,最终自身得利,因此同意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是战略上的选择。【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3.【答案】(1)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中共或中国共产党的成长。(2)史实: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理由:中国共产党带来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亦可,但必须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史有直接关联)(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4)提出观点: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便确立了党纲及奋斗目标,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为革命指明方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长征途中,认清国情,纠正错误,挽救了红军与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在解放战争时期,明确了党的工作重心,为取得全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做好准备;新中国成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综上所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屹立前头,成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西安事变;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新中国的诞生【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1)通过材料上的时间“20世纪第二个十年至1949年”及关键事件可知主要涉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可以得出其主题应该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的成长。(2)根据材料和主题,所选择的史实与理由必须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由直接关联。史实阐述要具有基本要件:关键事件的描述词语及其主要内容。可填: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理由:中国共产党带来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3)根据材料可知,“ 尽管局势发展中还有跌宕起伏,但国内政治问题的中心一环——停止内战——已经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历史的潮流已不可逆转地向着实行团结抗日的阶段过渡了。 ”是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背景下提出的。(4)要求观点明晰,史论结合,论证严密。提出观点: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便确立了党纲及奋斗目标,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为革命指明方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长征途中,认清国情,纠正错误,挽救了红军与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在解放战争时期,明确了党的工作重心,为取得全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做好准备;新中国成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综上所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屹立前头,成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集云实验学校等五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12月月考试卷(历社部分)(学生版).docx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集云实验学校等五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12月月考试卷(历社部分)(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