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学业水平期末检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学业水平期末检测试卷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学业水平期末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多选均不给分。)
据图1-2,回答问题。
1.图1的宗教建筑在某地随处可见。据此推断,当地人们主要信仰(  )
A.佛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其他宗教
2.图2中的民居被称为“高脚楼”,其悬离地面建设主要是因为当地(  )
A.地势平坦,起伏较小 B.高温多雨,气候潮湿
C.夏热冬暖,雨热同期 D.土壤肥沃,地广人稀
【答案】1.C
2.B
【知识点】乡村聚落;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主要宗教及分布
【解析】【点评】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差异明显,在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民居特点。比如在牧区生活的牧民,为了适应游牧生活,形成便于安装拆卸的蒙古包。在我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地区,因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利用当地黄土特性,就地取材,修建窑洞。在我国南方地区,因降水较多,气候湿热,搭建高架竹屋。不同的民居结构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1.图1的宗教建筑是教堂,是基督教徒做礼拜的地方。据此推断,当地人们主要信仰基督教。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图2中的民居被称为“高脚楼”,其悬离地面建设主要是因为当地高温多雨,气候潮湿。 高脚屋的特点是不怕水,且通风防潮,不仅可使人免受潮气侵袭,有利于健康,而且能避免蛇、蚂蟥甚至野兽的危害。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3.史实即历史事实,在史前时期主要是指被考古资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史。下列属于史实的是(  )
A.北京人用火 B.仓颉造字 C.神农尝草 D.大禹治水
【答案】A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灰烬,说明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北京人用火是被考古资料证实的历史史实。
A项北京人用火属于史实,符合题意;
BCD三项仓颉造字、神农尝草、大禹治水都属于远古的传说,还没有被考古资料证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
4.文明通常有两套标准:一套是技术发明的标准,如金属、城市、文字等;另一套是社会组织的标准,如私有制、社会分层、贫富分化等。以下考古发现能证明中华早期文明出现的有(  )
①北京人遗址的兽骨 ②半坡遗址的彩陶
③二里头遗址的铜鼎 ④良渚遗址的王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文明有两套标准,半坡遗址的彩陶、二里头遗址的铜鼎以及良渚遗址的王城都属于技术发明的标准,②③④能证明中华早期文明的出现﹔北京人遗址的兽骨不属于材料中任何一种文明的标准,①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②③④能证明中华早期文明的出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早期文明的出现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基础知识。
5.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
A.公元前7世纪前期 B.公元前7世纪后期
C.公元前8世纪前期 D.公元前8世纪后期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的数字越大,离现在越远,公元后的数字越大,离现在越近。公元前771年属于公元前8世纪前期。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公元前8世纪前期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周建立的有关史实以及公元纪年法的掌握。解题关键是掌握公元纪年法,要注意掌握公元前与公元后计年方法的不同。
6.钱穆评价商鞅变法使秦国“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秦国实行(  )
A.奖励军功 B.鼓励耕织 C.废井田制 D.改革户籍
【答案】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反映了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引起的变化。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A项奖励军功是出现题干变化的原因,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不是出现题干变化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及学生的理解能力。需要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7.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开创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材料显示秦始皇采取的举措是(  )
A.修筑驰道,贯通全国交通 B.称皇帝,统揽军政大权
C.统一文字,便利文化交流 D.设郡县,中央直接管辖
【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为了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其中包括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设郡县,中央直接管辖是材料显示秦始皇采取的举措,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 1987年,河南洛阳一座汉墓出土了一件古罗马时期的玻璃瓶。这一考古发现可以证明(  )
A.张骞出使西域 B.匈奴败于西汉开始西迁
C.佛教传入中国 D.“丝绸之路”沟通中外文明
【答案】D
【知识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路线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的大秦。大秦就是古代的罗马。材料中“汉墓出土了一件古罗马时期的玻璃瓶”验证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明的史实。
A项张骞出使西域没有到达罗马,不符合题意;
B项匈奴败于西汉开始西迁与古代罗马没有直接关系,不符合题意;
C项佛教传入中国与材料中罗马没有直接关系,佛教是古代印度的文化,不符合题意;
D项“丝绸之路”沟通中外文明理解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及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说明汉朝(  )
A.实行冶铁官营专卖 B.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C.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答案】A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据题干“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这反映了汉朝实行冶铁官营(经济上的大一统,限制民间私人资本,削弱地方的经济实力)。
A项实行冶铁官营专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铁官代行地方政务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是在汉初,不是汉武帝时期,不符合题意;
D项铁器成为官方专用不符合史实和题干主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
10.小明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右表中的论文。(  )
作者 论文标题
柳君君 东晋时期北民南移与江南民族关系
陈天成 气候变化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
葛剑雄 历史地理学格局中的江南文化
...... ......
A.贸易的发展 B.政权的更替 C.江南的开发 D.农业的进步
【答案】C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东晋南朝时,北方战乱,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发展,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ABD三项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江南的开发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30分)
11.为顺利开展春游活动,八年级地理社的同学们绘制了景区地形图,设计了三条登山路线并制作了路线介绍卡片。根据图3-4,解决问题。
(1)根据图3的相关信息,将路线A的介绍卡片补充完整。
(2)参照图4,为路线B或路线C制作一张介绍卡片。
【答案】(1)西北;700—800之间均可
(2)路线B——路线特色:涉水溯溪,观赏瀑布;路线简介:起终点分别是甲村与陡崖,主要的活动是登山、溯溪;注意事项:应该注意携带防水用品,以防瀑布地点淋湿
路线C——路线特色:人文景观众多;路线简介:从甲村出发,终点是民俗村,主要体验民俗村与名人故居的人文特色;注意事项:应该事先对名人和村落的历史进行了解,以更深刻感受文化。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 (1)、根据图3的相关信息, 路线名称:路线A路线
特色:登高望远,增强体质路线简介:从甲村出发,沿着步道向西北方向进行登山,最终在海拔约700-800m的山峰俯瞰风景。
注意事项:选择该路线的同学要穿上登山鞋,精简装备,便于攀登。
(2)、参照图4,为路线B或路线C制作一张介绍卡片。故答案为:
路线B——路线特色:涉水溯溪,观赏瀑布;
路线简介:起终点分别是甲村与陡崖,主要的活动是登山、溯溪;
注意事项:应该注意携带防水用品,以防瀑布地点淋湿
路线C——路线特色:人文景观众多;
路线简介:从甲村出发,终点是民俗村,主要体验民俗村与名人故居的人文特色;
注意事项:应该事先对名人和村落的历史进行了解,以更深刻感受文化。
【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12.水利工程,国之命脉。
材料一:目前所知“水利”这一词汇的最早使用,见于秦国吕不韦编纂的《吕氏春秋》一书中。学者总结战国时期水利成就,列举当时“空前宏伟的水利工程”,即有“史起的邺渠、郑国的郑国渠、李冰的都江堰等”。《史记》中《河渠书》特别指出“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摘编自王子今《秦统一原因的技术层面考察》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关中地区农田水利得到了全面发展,泾、渭、洛等水系都得到了开发,相继建成了龙首渠、白渠、成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其中龙首渠动员人力数万人,耗时10余年,方才建成。
——摘编自古喜喜《浅谈汉代关中地区主要水利工程》
(1)根据材料一,说明水利建设对秦国统一大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时期关中地区水利工程的特点。
(3)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关中地区农田水利能得到全面发展 运用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答案】(1)秦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秦国的经济发展,为统一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工程数量多,规模大。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历经文景之治、休养生息,国力强盛;关中地区为汉朝都城之所在,统治者高度重视。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联系所学,秦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秦国的经济发展,为统一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根据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关中地区农田水利得到了全面发展,泾、渭、洛等水系都得到了开发,相继建成了龙首渠、白渠、成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其中龙首渠动员人力数万人,耗时10余年,方才建成”可知,汉武帝时期关中地区工程数量多,规模大。
(3)联系所学,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关中地区为汉朝都城之所在,统治者高度重视。
故答案为:(1)秦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秦国的经济发展,为统一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工程数量多,规模大。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历经文景之治、休养生息,国力强盛;关中地区为汉朝都城之所在,统治者高度重视。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水利工程,国之命脉为切入点,考查水利建设对秦国统一大业的影响,汉武帝时期关中地区水利工程的特点,汉武帝时期关中地区农田水利能得到全面发展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13.农学鸿篇巨制,展现民族交融。
材料一:《齐民要术》所涉及汉民族以外农业生产技术统计略表
资料来源;根据《齐民要术》相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1)上述《齐民要术》内容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运用史实,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1)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原因: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族内迁,促进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和生活习惯方面交流;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行汉化举措,比如孝文帝改革。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多民族的文化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中华文化多元格局。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齐民要术》所涉及汉民族以外农业生产技术统计略表”可知,《齐民要术》内容反映了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这主要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交错杂居,加强了交流,生产生活上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君主制度;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社会习俗上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偏见与民族隔阂逐渐减少;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行汉化举措,如孝文帝改革。
(2)北方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故答案为:(1)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原因: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族内迁,促进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和生活习惯方面交流;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行汉化举措,比如孝文帝改革。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多民族的文化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中华文化多元格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运用所学分析材料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学业水平期末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多选均不给分。)
据图1-2,回答问题。
1.图1的宗教建筑在某地随处可见。据此推断,当地人们主要信仰(  )
A.佛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其他宗教
2.图2中的民居被称为“高脚楼”,其悬离地面建设主要是因为当地(  )
A.地势平坦,起伏较小 B.高温多雨,气候潮湿
C.夏热冬暖,雨热同期 D.土壤肥沃,地广人稀
3.史实即历史事实,在史前时期主要是指被考古资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史。下列属于史实的是(  )
A.北京人用火 B.仓颉造字 C.神农尝草 D.大禹治水
4.文明通常有两套标准:一套是技术发明的标准,如金属、城市、文字等;另一套是社会组织的标准,如私有制、社会分层、贫富分化等。以下考古发现能证明中华早期文明出现的有(  )
①北京人遗址的兽骨 ②半坡遗址的彩陶
③二里头遗址的铜鼎 ④良渚遗址的王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
A.公元前7世纪前期 B.公元前7世纪后期
C.公元前8世纪前期 D.公元前8世纪后期
6.钱穆评价商鞅变法使秦国“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秦国实行(  )
A.奖励军功 B.鼓励耕织 C.废井田制 D.改革户籍
7.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开创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材料显示秦始皇采取的举措是(  )
A.修筑驰道,贯通全国交通 B.称皇帝,统揽军政大权
C.统一文字,便利文化交流 D.设郡县,中央直接管辖
8. 1987年,河南洛阳一座汉墓出土了一件古罗马时期的玻璃瓶。这一考古发现可以证明(  )
A.张骞出使西域 B.匈奴败于西汉开始西迁
C.佛教传入中国 D.“丝绸之路”沟通中外文明
9.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说明汉朝(  )
A.实行冶铁官营专卖 B.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C.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10.小明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右表中的论文。(  )
作者 论文标题
柳君君 东晋时期北民南移与江南民族关系
陈天成 气候变化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
葛剑雄 历史地理学格局中的江南文化
...... ......
A.贸易的发展 B.政权的更替 C.江南的开发 D.农业的进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30分)
11.为顺利开展春游活动,八年级地理社的同学们绘制了景区地形图,设计了三条登山路线并制作了路线介绍卡片。根据图3-4,解决问题。
(1)根据图3的相关信息,将路线A的介绍卡片补充完整。
(2)参照图4,为路线B或路线C制作一张介绍卡片。
12.水利工程,国之命脉。
材料一:目前所知“水利”这一词汇的最早使用,见于秦国吕不韦编纂的《吕氏春秋》一书中。学者总结战国时期水利成就,列举当时“空前宏伟的水利工程”,即有“史起的邺渠、郑国的郑国渠、李冰的都江堰等”。《史记》中《河渠书》特别指出“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摘编自王子今《秦统一原因的技术层面考察》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关中地区农田水利得到了全面发展,泾、渭、洛等水系都得到了开发,相继建成了龙首渠、白渠、成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其中龙首渠动员人力数万人,耗时10余年,方才建成。
——摘编自古喜喜《浅谈汉代关中地区主要水利工程》
(1)根据材料一,说明水利建设对秦国统一大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时期关中地区水利工程的特点。
(3)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关中地区农田水利能得到全面发展 运用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13.农学鸿篇巨制,展现民族交融。
材料一:《齐民要术》所涉及汉民族以外农业生产技术统计略表
资料来源;根据《齐民要术》相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1)上述《齐民要术》内容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运用史实,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知识点】乡村聚落;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主要宗教及分布
【解析】【点评】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差异明显,在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民居特点。比如在牧区生活的牧民,为了适应游牧生活,形成便于安装拆卸的蒙古包。在我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地区,因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利用当地黄土特性,就地取材,修建窑洞。在我国南方地区,因降水较多,气候湿热,搭建高架竹屋。不同的民居结构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1.图1的宗教建筑是教堂,是基督教徒做礼拜的地方。据此推断,当地人们主要信仰基督教。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图2中的民居被称为“高脚楼”,其悬离地面建设主要是因为当地高温多雨,气候潮湿。 高脚屋的特点是不怕水,且通风防潮,不仅可使人免受潮气侵袭,有利于健康,而且能避免蛇、蚂蟥甚至野兽的危害。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3.【答案】A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灰烬,说明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北京人用火是被考古资料证实的历史史实。
A项北京人用火属于史实,符合题意;
BCD三项仓颉造字、神农尝草、大禹治水都属于远古的传说,还没有被考古资料证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
4.【答案】D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文明有两套标准,半坡遗址的彩陶、二里头遗址的铜鼎以及良渚遗址的王城都属于技术发明的标准,②③④能证明中华早期文明的出现﹔北京人遗址的兽骨不属于材料中任何一种文明的标准,①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②③④能证明中华早期文明的出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早期文明的出现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基础知识。
5.【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的数字越大,离现在越远,公元后的数字越大,离现在越近。公元前771年属于公元前8世纪前期。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公元前8世纪前期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周建立的有关史实以及公元纪年法的掌握。解题关键是掌握公元纪年法,要注意掌握公元前与公元后计年方法的不同。
6.【答案】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反映了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引起的变化。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A项奖励军功是出现题干变化的原因,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不是出现题干变化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及学生的理解能力。需要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7.【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为了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其中包括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设郡县,中央直接管辖是材料显示秦始皇采取的举措,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D
【知识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路线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的大秦。大秦就是古代的罗马。材料中“汉墓出土了一件古罗马时期的玻璃瓶”验证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明的史实。
A项张骞出使西域没有到达罗马,不符合题意;
B项匈奴败于西汉开始西迁与古代罗马没有直接关系,不符合题意;
C项佛教传入中国与材料中罗马没有直接关系,佛教是古代印度的文化,不符合题意;
D项“丝绸之路”沟通中外文明理解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及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A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据题干“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这反映了汉朝实行冶铁官营(经济上的大一统,限制民间私人资本,削弱地方的经济实力)。
A项实行冶铁官营专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铁官代行地方政务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是在汉初,不是汉武帝时期,不符合题意;
D项铁器成为官方专用不符合史实和题干主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
10.【答案】C
【知识点】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东晋南朝时,北方战乱,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发展,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ABD三项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江南的开发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
11.【答案】(1)西北;700—800之间均可
(2)路线B——路线特色:涉水溯溪,观赏瀑布;路线简介:起终点分别是甲村与陡崖,主要的活动是登山、溯溪;注意事项:应该注意携带防水用品,以防瀑布地点淋湿
路线C——路线特色:人文景观众多;路线简介:从甲村出发,终点是民俗村,主要体验民俗村与名人故居的人文特色;注意事项:应该事先对名人和村落的历史进行了解,以更深刻感受文化。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 (1)、根据图3的相关信息, 路线名称:路线A路线
特色:登高望远,增强体质路线简介:从甲村出发,沿着步道向西北方向进行登山,最终在海拔约700-800m的山峰俯瞰风景。
注意事项:选择该路线的同学要穿上登山鞋,精简装备,便于攀登。
(2)、参照图4,为路线B或路线C制作一张介绍卡片。故答案为:
路线B——路线特色:涉水溯溪,观赏瀑布;
路线简介:起终点分别是甲村与陡崖,主要的活动是登山、溯溪;
注意事项:应该注意携带防水用品,以防瀑布地点淋湿
路线C——路线特色:人文景观众多;
路线简介:从甲村出发,终点是民俗村,主要体验民俗村与名人故居的人文特色;
注意事项:应该事先对名人和村落的历史进行了解,以更深刻感受文化。
【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12.【答案】(1)秦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秦国的经济发展,为统一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工程数量多,规模大。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历经文景之治、休养生息,国力强盛;关中地区为汉朝都城之所在,统治者高度重视。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联系所学,秦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秦国的经济发展,为统一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根据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关中地区农田水利得到了全面发展,泾、渭、洛等水系都得到了开发,相继建成了龙首渠、白渠、成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其中龙首渠动员人力数万人,耗时10余年,方才建成”可知,汉武帝时期关中地区工程数量多,规模大。
(3)联系所学,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关中地区为汉朝都城之所在,统治者高度重视。
故答案为:(1)秦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秦国的经济发展,为统一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工程数量多,规模大。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历经文景之治、休养生息,国力强盛;关中地区为汉朝都城之所在,统治者高度重视。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水利工程,国之命脉为切入点,考查水利建设对秦国统一大业的影响,汉武帝时期关中地区水利工程的特点,汉武帝时期关中地区农田水利能得到全面发展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13.【答案】(1)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原因: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族内迁,促进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和生活习惯方面交流;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行汉化举措,比如孝文帝改革。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多民族的文化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中华文化多元格局。
【知识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齐民要术》所涉及汉民族以外农业生产技术统计略表”可知,《齐民要术》内容反映了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这主要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交错杂居,加强了交流,生产生活上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君主制度;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社会习俗上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偏见与民族隔阂逐渐减少;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行汉化举措,如孝文帝改革。
(2)北方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故答案为:(1)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原因: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族内迁,促进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和生活习惯方面交流;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行汉化举措,比如孝文帝改革。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多民族的文化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中华文化多元格局。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运用所学分析材料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