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末监测试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末监测试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末监测试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四幅地图,如果地图的尺寸大小一样,则比例尺最大的是(  )
A.学校平面图 B.杭州市交通图
C.浙江省政区图 D.中国地形图
【答案】A
【知识点】比例尺
【解析】【分析】相同图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
选项中的四幅地图按照范围从大到小排列为:中国地形图>浙江省政区图>杭州市交通图>学校平面图。
则比例尺从大到小依次是:学校平面图>杭州市交通图>浙江省政区图>中国地形图。
故答案为:A。
【点评】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2.根据下侧的等高线地形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虚线①处应该是山谷 B.虚线②处可能有河流
C.③处气温应该比④处低 D.④处位于③处的东南方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 图中的虚线部位,①是山谷部位,该处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可能发育成河流;②处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不能形成河流; ③处的海拔是400米,④处的海拔是450米, ③处气温应该比④处高;根据给出的指向标,建立方向坐标, ④处位于③处的东北方 。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
3.下列河流流向示意图中,能反映亚洲地势特点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大洲和大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洲的地形类型复杂多样,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表起伏大, 地势高低相差悬殊;总体表现为中间高,四周低,多为大河的源头。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亚洲,是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亚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亚洲地域辽阔,为了便于认识,按照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地区。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各具特色。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中部高、四周低。
4.以下示意图主要说明(  )
A.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至20万年
B.狩猎是北京人的主要生活方式
C.化石是复原北京人特征的重要证据
D.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要小
【答案】C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分析】图片说明化石是复原北京人特征的重要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化石是复原北京人特征的重要证据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的体貌特征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知道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
5.“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史记·周本纪》)这段材料说明(  )
①周王室衰微地位下降
②诸侯不再听天子命令
③诸侯间经常进行战争
④秦国最终完成了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从题干“平王之时,周室衰微”及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洛邑一带,可以看出周王子威望下降,故①正确。从题干“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及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东迁后,周王虽然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故②正确。从题干“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知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故③正确。秦国完成国家统一是在战国末期,排除④。
A项①②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东周时期的史实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6.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墨家的社会影响很大,因而历史上有“非儒即墨”的说法。然而秦朝统治者奉行的却是法家思想,其原因在于法家(  )
A.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提倡法治专制集权 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秦朝开创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就是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论。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提倡法治专制集权是秦朝统治者奉行法家思想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掌握百家争鸣时期的主张,重点记忆法家的思想。
7.历史上的“楚汉战争”是指(  )
A.楚国与越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B.刘邦、项羽之间争夺帝位战争
C.陈胜、吴广与秦王朝间的战争 D.刘邦、项羽与秦王朝间的战争
【答案】B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刘邦、项羽之间争夺帝位战争即是历史上的“楚汉战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楚汉战争,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
8.《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段话赞誉的是(  )
A.铁具和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建成
C.商鞅变法的实施 D.秦统一的完成
【答案】B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ACD三项和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都江堰的建成是题干赞誉的工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
9.新疆地区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班超经营西域 D.西域都护的设置
【答案】D
【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到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的开始。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西域都护的设置是新疆地区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开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域都护的设立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我国古代有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其内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体例则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该书的作者是(  )
A.荀子 B.司马迁 C.司马光 D.班固
【答案】B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后人评价《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司马迁是该书的作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司马迁的《史记》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识记与理解司马迁的《史记》的相关知识。
11.李白诗《赤壁歌送别》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诗中所指战役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结束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C.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D.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公元前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使曹操不敢轻易南下,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ABD三项和题干诗句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是诗中所指战役的影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关键是对诗句的解读。解答本题要把握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2.秦朝、西晋两个朝代的相似之处主要有(  )
①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②严刑峻法、暴政而亡
③统治短暂、快速灭亡
④分封天下、大兴工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与西晋都结束分裂,统一全国;都是短命的王朝,故①③正确;秦朝时期不再推行分封制;西晋没有推行严刑峻法,③④错误。
B项①③是秦朝、西晋两个朝代的相似之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晋与秦朝的相似之处及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和隋朝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1中A为   洋,⑥为   洲,被A、B、C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   (填序号)。①和③两个大洲的分界线是   运河。
(2)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地球上   (南/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更大,大洲⑤位于   (东/西)半球。
(3)图2这种建筑最有可能出现在图1中的    (a或b)处。图3反映了该处的气候主要特点是:   。
【答案】(1)印度洋;南美洲;⑦;苏伊士运河
(2)北;西
(3)a处;终年高温,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知识点】经纬网;大洲和大洋;乡村聚落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1中A为印度洋,⑥为南美洲,被A、B、C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对应图中序号是⑦。①和③两个大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2)、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地球上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更大,大洲⑤位于西半球。
(3)、图2这种建筑最有可能出现在图1中的a处。图3反映了该处的气候主要特点是:终年高温,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点评】跨南北半球,形状略呈S形,位于非洲以西的大洋是大西洋;完全在南半球,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地球上共有七大洲,他们之间有的相连,有的海峡分割,亚洲与非洲之间原来是以陆地相连,后来开凿了人工运河苏伊士运河;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大陆之间,完全在北半球。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但到秦汉时期便不同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自武帝初立……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
——《汉书·董仲舒传》
(1)请写出材料一中所指的秦汉之前的这种政治制度的名称和材料三董仲舒提出的“对策”。
(2)请将材料二中的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补充完成。
①   ;②   ;③   。
(3)简要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这些制度或措施的共同作用。
【答案】(1)分封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丞相;郡;县
(3)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3)材料二和材料三这些制度或措施都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作用。
故答案为:(1)分封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丞相;郡;县。
(3)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既频繁又复杂。同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表格中的相关问题。
类别 特征 问题探究
政治形势 政权分立 (1)图示中①和②处应该分别填上什么政权(或王朝)?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
经济状况 江南地区开发 (2)图示中北方人的南迁给该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民族关系 民族交融 (3)图示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③。请你将上图中的④作用填写完整:____。
科技文化 灿烂进步 (4)图示反映了我国书法字体的演变,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东晋王羲之的____;图示告诉我们,这一时期的文化与之前文化的关系是____。
(1)图示中①和②处应该分别填上什么政权(或王朝)?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
(2)图示中北方人的南迁给该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3)图示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③   。请你将上图中的④作用填写完整:   。
(4)图示反映了我国书法字体的演变,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东晋王羲之的   ;图示告诉我们,这一时期的文化与之前文化的关系是   。
【答案】(1)①吴;②东晋;南京。
(2)北方人南迁,不仅带去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3)洛阳;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兰亭集序》;承上启下(答延续、继承创新等意思符合也可)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的民族融合;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图片中展示的是从三国鼎立到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结合所学知识,从图示中可以看出①是三国鼎立中的吴国,②是和北方十六国并立的东晋。历史上222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镇守建康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也就是东晋,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①吴;②东晋;南京。
(2)依据题干“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民族迁往江南”图,结合所学知识,北方地区的战乱,导致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的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顺应这一历史现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进行了改革,最有名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因此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4)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东晋的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王羲之的书法特点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誉为“书圣”。依据题干“马字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特点是承上启下。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故答案为:(1)①吴;②东晋;南京。
(2)北方人南迁,不仅带去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3)③洛阳;④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兰亭集序》;承上启下。(答延续、继承创新等意思符合也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书法的演变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书法的演变等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末监测试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四幅地图,如果地图的尺寸大小一样,则比例尺最大的是(  )
A.学校平面图 B.杭州市交通图
C.浙江省政区图 D.中国地形图
2.根据下侧的等高线地形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虚线①处应该是山谷 B.虚线②处可能有河流
C.③处气温应该比④处低 D.④处位于③处的东南方
3.下列河流流向示意图中,能反映亚洲地势特点的是(  )
A. B.
C. D.
4.以下示意图主要说明(  )
A.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至20万年
B.狩猎是北京人的主要生活方式
C.化石是复原北京人特征的重要证据
D.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要小
5.“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史记·周本纪》)这段材料说明(  )
①周王室衰微地位下降
②诸侯不再听天子命令
③诸侯间经常进行战争
④秦国最终完成了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墨家的社会影响很大,因而历史上有“非儒即墨”的说法。然而秦朝统治者奉行的却是法家思想,其原因在于法家(  )
A.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提倡法治专制集权 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7.历史上的“楚汉战争”是指(  )
A.楚国与越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B.刘邦、项羽之间争夺帝位战争
C.陈胜、吴广与秦王朝间的战争 D.刘邦、项羽与秦王朝间的战争
8.《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段话赞誉的是(  )
A.铁具和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建成
C.商鞅变法的实施 D.秦统一的完成
9.新疆地区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班超经营西域 D.西域都护的设置
10.我国古代有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其内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体例则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该书的作者是(  )
A.荀子 B.司马迁 C.司马光 D.班固
11.李白诗《赤壁歌送别》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诗中所指战役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结束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C.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D.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12.秦朝、西晋两个朝代的相似之处主要有(  )
①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②严刑峻法、暴政而亡
③统治短暂、快速灭亡
④分封天下、大兴工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1中A为   洋,⑥为   洲,被A、B、C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   (填序号)。①和③两个大洲的分界线是   运河。
(2)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地球上   (南/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更大,大洲⑤位于   (东/西)半球。
(3)图2这种建筑最有可能出现在图1中的    (a或b)处。图3反映了该处的气候主要特点是:   。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但到秦汉时期便不同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自武帝初立……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
——《汉书·董仲舒传》
(1)请写出材料一中所指的秦汉之前的这种政治制度的名称和材料三董仲舒提出的“对策”。
(2)请将材料二中的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补充完成。
①   ;②   ;③   。
(3)简要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这些制度或措施的共同作用。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既频繁又复杂。同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表格中的相关问题。
类别 特征 问题探究
政治形势 政权分立 (1)图示中①和②处应该分别填上什么政权(或王朝)?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
经济状况 江南地区开发 (2)图示中北方人的南迁给该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民族关系 民族交融 (3)图示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③。请你将上图中的④作用填写完整:____。
科技文化 灿烂进步 (4)图示反映了我国书法字体的演变,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东晋王羲之的____;图示告诉我们,这一时期的文化与之前文化的关系是____。
(1)图示中①和②处应该分别填上什么政权(或王朝)?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
(2)图示中北方人的南迁给该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3)图示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③   。请你将上图中的④作用填写完整:   。
(4)图示反映了我国书法字体的演变,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东晋王羲之的   ;图示告诉我们,这一时期的文化与之前文化的关系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比例尺
【解析】【分析】相同图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
选项中的四幅地图按照范围从大到小排列为:中国地形图>浙江省政区图>杭州市交通图>学校平面图。
则比例尺从大到小依次是:学校平面图>杭州市交通图>浙江省政区图>中国地形图。
故答案为:A。
【点评】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2.【答案】A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 图中的虚线部位,①是山谷部位,该处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可能发育成河流;②处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不能形成河流; ③处的海拔是400米,④处的海拔是450米, ③处气温应该比④处高;根据给出的指向标,建立方向坐标, ④处位于③处的东北方 。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
3.【答案】D
【知识点】大洲和大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洲的地形类型复杂多样,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表起伏大, 地势高低相差悬殊;总体表现为中间高,四周低,多为大河的源头。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亚洲,是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亚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亚洲地域辽阔,为了便于认识,按照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地区。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各具特色。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中部高、四周低。
4.【答案】C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分析】图片说明化石是复原北京人特征的重要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化石是复原北京人特征的重要证据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的体貌特征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知道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
5.【答案】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从题干“平王之时,周室衰微”及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洛邑一带,可以看出周王子威望下降,故①正确。从题干“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及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东迁后,周王虽然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故②正确。从题干“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知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故③正确。秦国完成国家统一是在战国末期,排除④。
A项①②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东周时期的史实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秦朝开创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就是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论。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提倡法治专制集权是秦朝统治者奉行法家思想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掌握百家争鸣时期的主张,重点记忆法家的思想。
7.【答案】B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刘邦、项羽之间争夺帝位战争即是历史上的“楚汉战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楚汉战争,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ACD三项和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都江堰的建成是题干赞誉的工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
9.【答案】D
【知识点】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到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的开始。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西域都护的设置是新疆地区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开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域都护的设立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B
【知识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后人评价《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司马迁是该书的作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司马迁的《史记》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识记与理解司马迁的《史记》的相关知识。
11.【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公元前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使曹操不敢轻易南下,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ABD三项和题干诗句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是诗中所指战役的影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关键是对诗句的解读。解答本题要把握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2.【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与西晋都结束分裂,统一全国;都是短命的王朝,故①③正确;秦朝时期不再推行分封制;西晋没有推行严刑峻法,③④错误。
B项①③是秦朝、西晋两个朝代的相似之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晋与秦朝的相似之处及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和隋朝的相关史实。
13.【答案】(1)印度洋;南美洲;⑦;苏伊士运河
(2)北;西
(3)a处;终年高温,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知识点】经纬网;大洲和大洋;乡村聚落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1中A为印度洋,⑥为南美洲,被A、B、C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对应图中序号是⑦。①和③两个大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2)、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地球上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更大,大洲⑤位于西半球。
(3)、图2这种建筑最有可能出现在图1中的a处。图3反映了该处的气候主要特点是:终年高温,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点评】跨南北半球,形状略呈S形,位于非洲以西的大洋是大西洋;完全在南半球,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地球上共有七大洲,他们之间有的相连,有的海峡分割,亚洲与非洲之间原来是以陆地相连,后来开凿了人工运河苏伊士运河;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大陆之间,完全在北半球。
14.【答案】(1)分封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丞相;郡;县
(3)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3)材料二和材料三这些制度或措施都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作用。
故答案为:(1)分封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丞相;郡;县。
(3)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15.【答案】(1)①吴;②东晋;南京。
(2)北方人南迁,不仅带去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3)洛阳;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兰亭集序》;承上启下(答延续、继承创新等意思符合也可)
【知识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的民族融合;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图片中展示的是从三国鼎立到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结合所学知识,从图示中可以看出①是三国鼎立中的吴国,②是和北方十六国并立的东晋。历史上222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镇守建康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也就是东晋,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①吴;②东晋;南京。
(2)依据题干“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民族迁往江南”图,结合所学知识,北方地区的战乱,导致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的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顺应这一历史现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进行了改革,最有名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因此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4)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东晋的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王羲之的书法特点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誉为“书圣”。依据题干“马字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特点是承上启下。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故答案为:(1)①吴;②东晋;南京。
(2)北方人南迁,不仅带去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3)③洛阳;④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兰亭集序》;承上启下。(答延续、继承创新等意思符合也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书法的演变等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书法的演变等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