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学设计学科 地理 适用对象 初一年级学生教学内容 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材内容分析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这一部分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围绕“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制作地球仪有什么用处”这一问题来展开。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是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也是地理学习的好帮手。课本教材利用图 1.4 来解析地球仪,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必须了解旋转轴“地轴”。事实上,地球这颗旋转的星球并不存在这根轴,它是人们假象的轴。确定了轴,便可知该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相交的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与北极对应的叫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而南北极点的确定是在地球仪上建构经纬网系统的基础。教材利用图片展现上述知识点,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图片进行教学。同时,教材中安排了“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式课文,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教材给出了材料简易和详细的制作步骤。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获得对极点、地轴的认知,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程中接触过地球仪的相关内容。但是初一年级学生学习地球仪是为了建立空间概念,为后面地球运动的学习作准备,因此要求更高。初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和动手能力,已经可以进行简单的探究,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此时利用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构建地理空间概念,引发学习兴趣。可以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表海陆分布、各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等,还可以形象的演示地球的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所以要想使学生顺利完成以后的学习任务,建立地球球体的空间概念是非常必要的。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运用地球仪,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教学重点 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教学难点 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步骤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本条课标要求:“运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活动建议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地球模型。因此本节课需要认识地球仪以及地球仪的特点,以便后续经纬线的学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自我介绍明确目标 同学们好,欢迎走进七年级的地理课堂。今天我们来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希望大家准备好笔和纸,耐心地聆听,积极地思考,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这是本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2、运用地球仪,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课件出示) 大家都明确学习的目标了吗?今天的学习要开始了。(停顿) 课堂热身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它的平均半径有 6371 千米,赤道周长有 4 万千米,表面积是 5.1 亿平方千米。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来说,地球太大了,我们虽脚踩大地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地球表面的人们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了解地球的形态和面貌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复习上节知识点,设置疑问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 步 感知,了解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区别 1.过渡语:因为地球太大,人们站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看清它的全貌,于是,为了方便研究,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出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世界现存最早的地球仪是由德国航海家、地理学家贝海姆于 1492 年发明,距今已 529 年。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组成。(教师展示手中的地球仪教具) 2.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地球仪由下往上,分别是底座、固定架、球体及贯穿球体的一根轴组成,特别说明下这根轴,为了贴近真实地球的状态,这根轴并不垂直于底座,而是与底座成 66.5°的夹角。 3、教师提问:我们为了了解地球制作出地球仪这样的模型, 通过图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对比分析和信息提取能力。明确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别。那么地球仪对于我们研究地球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呢?(停顿 3 秒)教师结合图片说明: ①转动手中的地球仪,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在地球仪上,我们可以轻易通过不同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现各种事物,如陆地与海洋、山脉与河湖、城市与国家,所以,地球仪具有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的作用; ②除此之外,在接下来的地球的运动的学习当中,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个缩小版的“地球”,帮助我们直观地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认识地球的运动情况。 3.请同学们观察在屏幕上展示的地球卫星照片,对比老师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地球和地球仪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停顿 3 秒) 4. 教师说明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区别:地球 地球仪地理符号标注 无 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 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轴 无 有一根固定的轴,可以使地球仪转动。线 无 有纵横交错的线。5、通过刚刚的对比分析,我们知道了,地球仪可以使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 ,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上面的内容你都学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两道题目来检测一下学习情况,你可以暂停视频两分钟来思考。 【随堂练习 1】 1、作为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应做成下图中( A )。A B C D 2、下列关于地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地轴是假想的 B.拨动地球仪的时候,地轴不动 C.地球上有地轴 D.地球仪上有地轴1.过渡语:地球仪可以使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 貌 ,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要经常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接下来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地球仪的结构。 2.展示图片,结合地球仪,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①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找出地轴、北极、南极、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经线。 ②地轴:图片中的地球仪上有一根贯穿地球的轴,这根轴是一个假想的轴,在真实的地球上并不存在。在地球仪上,我们看到这根轴,固定了地球,而且拨动地球,地球可以围绕这根轴自己转动(教师边讲解边拨动地球仪)。我们把这根轴叫做“地轴”。 ③极点:地轴与地球的表面有两个交点,叫两极。其中一个点,对着北极星方向,是地球上的最北点,叫北极。与北极对应的点,是地球上的最南点,叫南极。 过渡:认识了地球上的地轴和极点。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在地球仪上,有很多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线可以 通过展示图片,读懂深 入 了 地球仪上解,读图 的点和线。认识地球 培养学生仪上的点 善于观察和线 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分为哪两种不同的类型?(停顿 3 秒) 教师提示:我们可以看见地球仪上有很多纵横交错的线。首先先来看看横线。在图片上,哪些线属于这类横线呢?——有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 ④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这个圆圈叫做赤道,与赤道平行的这些圆圈就是纬线,纬线在地球仪上呈横线态,其中,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⑤经线:在地球仪上,有很多竖线,他们链接了南北极点,这些连接南北极点的线就叫做经线。 教师拓展:在地球仪上,我们通常用“横纬竖经”形容纬线和经线的形态。我们要明确,我们刚刚学习的这些内容,包括地轴、极点、经纬线,实际上是人们为了方便研究假象的,实际上并不存在。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课堂练习来检测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 【课堂练习 2】读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在图中填出地轴、北极、南极、纬线、经线。动 手 操作,学习制作简易地球仪 1.过渡语:同学们,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地球仪的结构,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如果让我们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地球仪,你有什么样的创意呢?(停顿 3 秒) 2.现在,老师介绍一下制作简易地球仪的一种方法和步骤: ①前期准备:找到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彩笔。 ②如图,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笔画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 a、 b 两点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③把铁丝弯成图中 2 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与水平面成 66.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④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 ⑤在图 3 中倾斜铁丝的两头,即 a 和 b 处,用胶布裹几圈,既固定乒乓球,又可以自由转动。 ⑥在图 3 中 c 的部位,包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到。 3.教师总结:同学们可以根据上述方法动手试一试。同时还可以发挥你的创意,采用其他的材料和方法。丰富地球仪的内容,比如增加经纬线,标注海洋和陆地的轮廓,用不同颜色区分。请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做出精美的地球仪模型吧!让我们看看一些同学的精彩作品。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制作简易地球仪,教师给出一种操作步骤,同时给出其他模型的案例。拓展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制作过程中,对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加深了解。归纳总结练习巩固 过渡:这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让我们一起回顾梳理一下。 总结提升,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根据板书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结束语:同学们,认识了地球仪这一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感知地球的结构,了解地球。也是我们后面学习地球运动的基础。如果你希望继续深入学习,可以准备一个地球仪模型在家,方便我们更好的了解地球。本节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观看,再见! 铺垫。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