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经线和经度》教学设计课题 经线和经度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直接经验少,习惯于机械记忆,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 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逐步过渡阶段,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较差。因此,在教学时要运用地球仪、板图、简图等直观形象的教具和各种启发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2.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学生刚开始系统的学习地理知识,还没有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读图能力较差,不懂学习地理的具体方法。因此,这节课需要较细致地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小结,引导学习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3.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共性是年龄偏小,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地理有较强的好奇心,学习地理的热情较高。教学目标 1.知道经线的定义及特征; 2.理解经度的划分规律,掌握描述经度的方法; 3.学会判断东西半球。重点难点 重点:经线的特点和经度的划分。 难点:判读某地的经度及半球。教学过程描述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 (展示地球仪图片)同学们,还知道这是什么吗? 对,这就是我们上两节课学到的地球仪。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线,这些是…….纬线。(换用蓝色笔描画)这一些呢?……经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经线的世界。 【读图】经线是连接南北极点的线,也叫子午线。在地球仪上这样的线可以画无数条。 【过渡】(展示经纬线比较表格)根据纬线的特征,同学们自己学着观察地球仪,归纳经线都有哪些特征?比一比,谁填的又快又准。 【学生活动】读图填表:认识经线的特征。 同学们拿起红笔做小老师。形状:半圆,指示方向:南北,长度:相等。 全对的同学给自己一个赞。 【练习】老师奖励同学们玩一个游戏:寻找穿着马甲的经线。(展示不同角度下的经线)读图讲解经线的不同视觉形状。 地球仪上无数条经线,怎么区分呢?对,给它们取名字。 (出示经线的不同度数),它们的名字就是不同的度数。 通过复习地球仪的知识和纬线知识,引出新课内容:经线。【新课学习】 先从经线的定义入手,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进行探究学习,采用比较学习的方法,总结经线的特征。一、了解经线通过练习让学生认识在不同视觉下呈现出来的经线形状。(过渡)(1)二、经度的划 【提问】同学们观察经线的名字(经度),找到什 么规律吗? 规律 1:观察数值的大小(最小数值是 0°,最大数值是 180°) 规律 2:观察数值出现的次数(0--180°之间的数值都有两个) 规律 3:相同两个数值的区分(指着 20 度两条经线)(0°以东为东经度,以西为西经度) (展示经纬度比较表格)经度的划分及表示方 式 要点 1:规范书写(两种表达方式) 2.正确判断东经与西经(东增东经,西增西经) (展示已剥皮的柑橘)这是一个模拟地球仪,柑橘每一瓣间的深痕就像经线。顺着其中一条切下来,能把橘子切成两半吗?(不能,必须要找到与该经线相对的另一条一起切才可以) 一条经线是半圆,它跟背面相对的经线一起组成一个圆,叫做经线圈。0°与 180°组成经线圈,20°W与 160°E 组成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 其中 20°W 与 160°E 经线圈划分的两个半球称作东半球和西半球。 (展示东西半球的划分图) 通过表格总结本课主要学习内容。 本初子午线的意义是 ( ) 东经和西经的划分界线 南纬和北纬的划分界线 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2.关于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相邻的经线都是互相平行的 每一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任何一条经线都能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 从某地出发,沿着一条经线一直朝前走,最后能回到出发的地点 读图掌握经度划分的一般方分 法,然后总结出东经和西经的排列规律,突破难点。借用直观的学生熟悉的物品三、东西半球 讲授比较抽象的知识。的划分【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