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 地球的自转
课 型 新授课 年级 初一
授课教师 课时 1 课时
课程标准 课标:
描述 初中课标及素养要求
课标: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核心素养要求,见教学目标)
高中课标及素养要求
课标: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2.昼夜更替与晨昏线。3.时间计算与日期变更。4.沿地表做水
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
核心素养要求:1.区域认知 以区域经纬网图为背景,考查不同区域的自转速度、时区以及地
转偏向力。2.综合思维 以经纬网图及昼夜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地球自转特征、晨昏线及时间
分布特征等。3.地理实践力 结合现实生产、生活案例,考查时间差异、地转偏向力对运动物
体产生的影响。
课标分析:初中侧重现象和体验,高中侧重原理和规律。
学科核心 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的教育应“教育引导学生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养更是关键。因知而识,为识而求知,我们培养的不但是有学识而且是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 人。地理新课标提倡我们带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我们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懂得如何更好地生活。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给我们指明了践行新课标的方向和手段。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去掌握哪几个知识点,而是用哪几个知识点去帮助学生提高相应的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 初一学生刚接触地理这门新学科,已有的知识储备也就只有第一节经纬线的相关知识,所以 在讲授地球自转的基本现象如自转方向、自转周期和产生现象,都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常识经验去理解识记,这样能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根据课标要求“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现象,化抽象知识为简单知识。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空间感相对还较弱,对理解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尽量以生活 常识经验去理解相应地理现象,如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来而知道地球自西向东转;每天昼夜
在更替而知道地球在自转。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动画示意图说出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方向(知识目标;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 学生能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能力目标;地理实践力的地理素养) 学生能够利用图文资料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知识目标;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学生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地球运动产生的各种地理现象,初步树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观点(情感价值观目标;人地协调观的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利用图文资料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利用图文资料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地图教学、地理小实验演示教学;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地球的自转。
同学们,前面的课程,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跟认识地球的形状一样,人们认识地球的运动,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日夜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这究竟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古代的人们对此有过很长时期的争论 。
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 ,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 ,这就是当时欧洲宗教固守的“地心说”。 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及古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勒密
16 世纪中叶,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 30 年观测研究发表了著名的科学巨著 《天体运行论》 。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不断围绕太阳公转,这就是哥白尼的“日心说”。
“日心说”虽然还不是很严谨,但是也让我们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重新认识你重新思考,如今,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已成为大家熟知的科学常识。同学们看地球运动示意图,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
有同学会问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却无法感受到地球在运动。确实如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地理现象来感知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地球的自转。同学们想想 生活里有哪些地理现象能说明地球在自转呢 。
有一天 我听到一个小朋友问她妈妈 “为什么地球上有时是白天,有时是黑夜呢。如果一直是白天多好呀,我就可以一直玩了 ”。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地球会有昼夜之分吗?请大家一起观看视频,从中找到答案。观看视频的时候,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1、地球产生昼夜的原因是什么
2、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播放视频 《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科普中国》】视频长 1 分钟 40 秒。
通过视频学习,同学们对地球自转运动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来明确几个概念。
(一)什么是地球的自转。
视频动画展示的就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地球上真的有地轴吗?事实上并没有,它是地球自转的假想轴。同学们拿出地球仪,这根就是假想的地轴,这根轴通过地心 ,连接南-北两极。我们轻轻拨动地球仪,地球就是围绕这根假想的地轴自转。
(二)地球产生昼夜的原因是什么。
在光线昏暗的房间,我们用光源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仪。因为地球仪是不透明的,被光源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光源照亮的半球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同学们观察示意图,北京和乌鲁木齐分别位于白昼还是黑夜呢。从示意图可知,北京位于被光源照亮的半球,所以是白昼。乌鲁木齐位于未被光源照亮的半球,所以是黑夜 。
根据以上实验我们得出,因为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该半球称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该半球称夜半球。这就产生了昼夜。
(三)地球产生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观察视频动画,从视频动画可以得出,这是因为地球不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自转一圈,地球刚好经历了一个白昼和一个黑夜也就是一天,所以:(四)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约 24 小时。正因为地球周期性的昼夜更替,才使得地球表面温度,不致于过低,也不致于过高,为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昼夜更替的周期变化给动物的休养生息,给整个地球上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贮存养分创造了条件。
(五)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
同学们拿着地球仪,像视频中那样自西向东,也就是从左到右地拨动地球仪,这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总是从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如果我们在北极点
或者南极点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又怎样呢?请同学们拿出地球仪演示一遍。通过演示,我们可以看到 ,在北极点上空看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而在南极点上空看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的方向,简单记忆成“北逆南顺”。
(六)晨昏线是什么
晨昏线即晨昏圈,指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是地球的大圆圈。它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如何区分晨线和昏线呢?
请看图一,顺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方向,这里从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地带,人们称之为昏线。请看图二,顺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方向,这里从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地带,人们称之为晨线。
同学们,以上几个关于地球自转的主要知识点你掌握了吗?下面我们完成三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哪一条纬线能够做到毛主席说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对,就是赤道,我们前面学过,赤道的周长是 4 万千米,也就是为八万里。因为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在赤道上某一点站一天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就等于你行使了八万里。所以,在赤道上能够做到毛主席说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探究活动二
北京的畅畅给她美国的姨妈打电话。畅畅说“姨妈晚上好”,而姨妈说“畅畅上午好”。请同学们思考,他们之间的问候语,为什么会有时间差异?对,这说明了她们此时正处于不同的时间。根据图示,北京位于白昼,纽约位于黑夜,两地之间存在时间差异,即时差。由于地球自转,同一时刻地球不同位置的昼夜
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正午,有的是子夜,有的正经历昼夜交替的早晨或傍晚。所以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时差。同学们有没有留意到,在一些国际酒店服务台的墙上会挂着不同时间的时钟,上面显示的就是同一时刻不同地区的地方时。在手机的“世界时钟”的菜单里,大家可以查找到你想要了解的国家的时间。
我国幅员辽阔,为了方便全国人民交流,全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时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
探究活动三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理现象表明地球在自转呢。让我们一起观看视频资料,拓宽视野。播放视频《 运动中的地球》,视频长 2 分钟 29 秒。
最后我们一起来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绕转的轴心是地轴,地球的自转方向侧向看是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更替和时差。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古代人们受这种自然现象影响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生生不息。我们本节课的内容就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完成相应的练习并预习下一个内容《地球的公转》课堂到此结束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