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案

资源简介

《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三的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学习这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常涉及的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
处于该学习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课时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们在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知识方面的积累,所以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学生们动手实验和分析实验的能力较弱,这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
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并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树立起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们的认知特点,我将采用情境引入法、实验探究法以及问题讨论法展开教学。
教学准备
实验用具,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一个谜语: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说它是灭火的先锋;而环境学家却说它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此时,学生们会纷纷说出谜底——二氧化碳。
新课讲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向学生们展示一瓶新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们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向燃着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这一结论。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适量水,震荡。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可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这一结论。接着向学生们讲述碳酸饮料就是利用二氧化碳这一性质制得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让学生向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学生们积极回答:是二氧化碳,是水,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四人一组按照教材上试验6-5动手进行试验。通过试验分析得出结论: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由于CO2+H2O=H2CO3;变红的小花经加热后又变成紫色,说明H2CO3不稳定。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引导学生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震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结论,CO2+Ca(OH)2=CaCO3+H2O。并说明二氧化碳此性质可用于检测它的存在。
(3)要求学生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推断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用途,是不是二氧化碳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温室效应”这个热点话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
(三)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强调和总结。](四)课堂作业
书面作业:课本123页,3、4题
思考题:基于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该选用什么样的收集方式?
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态
溶解性
化学性质
与水反应:CO2+H2O=H2CO3 是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
用途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本节课内容较紧凑,实验较多,知识点也较多,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一步将该课涉及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