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健康 你好,生命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心理健康 你好,生命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名 你好,生命
课程主题 认识生命
上课教师 时长 20分钟
教师单位
教授年级 高一 授课形式 问答与讲授结合
课程类型 √心理课 □班会课 □其他
关键词 生命是什么、认识、心理
教学背景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自我的发展会让他们思考一些与生与死的问题,如“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死”等生命主题。这些有关生命主题的思考与探索,同时也是自我探索与塑造的一个过程。为此,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主题,也为了实现自我同一性的构建,本节课利用提问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的方式来逐一探索上述这些生与死的生命主题。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与解答“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怎么来的”、“生命为什么会死”等生命相关问题。 2、帮助学生消除生与死的一些问题困惑,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自我整合方式。 3、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开放、发展的生命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怎么来的”、“生命为什么会死”问题的讨论。 难点:通过解析“生命”,让学生树立自己的生命观。
教学准备 视频《生命的起源》、《熵增定律》、PPT制作、备课
设计思路 课程采用提问式教学模式,通过模拟教师与学生的提问与回答来实现教学目标。提问内容共包括三个内容的讲解,分别是: 1、“什么是生命”。从多个流派和视角来解说生命的定义与内涵。着重就主流观点--现代生命观来进行生命特性的举例阐述。最后通过辨析,来明确没有哪一种观点是绝对的正确,应该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来看待生命。 2、“生命的起源”。同样也是从三个流派来讲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与第一部分一样,这是一个充满争论的话题,需要用辨证的观点来解读生命的起源。 3、“生命的终结”。同样从宗教和科学的视角来解读生命的终结。继续树立辨证、开放的生命观。 4、结语。关于生命的探索需要一直保持开放、包容、辨证的态度,同时更重视生命过程的意义性。
课程步骤、内容 1、导入:人物介绍。通过设计教师与学生的性格与形象,开启对话式教学模式。 具体内容: 教师形象:小葵老师,热爱生活,对生命有着自己的理解。 学生形象:小明同学,迷茫的高中生,对于生命主题有许多的困惑。很喜欢问为什么,迫切想要一个准确答案。 他们两个很经常在一起讨论一些生命相关的主题。让我们来看看,今天他们会聊些什么。 2、讨论主题:什么是生命。 小明:老师,我最近看到一本佛教的书,里面说万物有灵,万物皆有生命,是真的吗? 小葵老师:是的,按照佛教的观点,认为一切物体都具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人和花草木石没有区别。 小明:啊,我既然和花草木石没有区别!那我为什么还要上这么多年学! 小葵老师:哈哈,老师说了这是佛教的观点,但是这并不证明这就是正确的呀。 小葵老师解说: 关于什么是生命,在人类的历史上,有许多的流派就此进行过讨论。 如古希腊的哲学家,倾向于把一切尚不了解的产生运动的原因称之为“力”。所以,他们认为,是这些“力”构成了生命。 而中国古代哲学家,倾向于把尚不了解的产生运动的原因归之为“气”,生命被看做是“气”的活动。 而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则推崇特创论,他们认为生命是由超物质力量如神或上帝等所创造。 精神宿命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精神”所构成的,万物都由神的旨意构造,生命体,不只是一个单生细胞组成那么简单,它更多是内在精神个体的外在反映。 而佛教则推崇泛灵论,认为生命是由内在灵魂所支撑,没有灵魂的身体是没有生命的。 上面这些存在的历史都比较久远,现代社会接受度最高的是现代生命观,它是从科学的角度来对生命进行定义和阐述。 现代生命观的定义及特性阐述: 定义:生命是一个具有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和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特性物质系统。 生命特性解释与分别举例: 能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生长繁殖 遗传变异 对刺激作出反应 物质系统 辨析:以下物体是否属于生命 举例:狗(是)、向日葵(是)、木头(不是)、石头(不是)、微生物(有争议) 小葵老师总结:关于生命的定义,其实并没有准确和固定的答案。即使是接受度最高,看起来最科学的定义,也会存在无法解释的现象。这使得在探索和思考中感受生命的存在变成尤其重要。 小明:啊,老师,你讲半天还是没有告诉我答案啊。 小葵老师:对啊,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有主流的观点被大部分人所接受,但是一些疑问和未知的存在,让人们一直处于探索和求知中,使得答案丰富多彩,不正是生命奇妙和浪漫的地方嘛。 小明:好像也是哦,不然生活就只有物理、化学和生物,都没有故事小说、影视文学了。 3、讨论主题:生命的起源。 小明:啊,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世界上有数之不尽的生命,但是第一个生命是怎么来的呢? 小葵老师:这个也有好几种说法。大致可以分为3个方向,分别是:神创说、地表起源说、地外起源说。 小葵老师解说: 神创说,几乎都是宗教的观点,他们认为生命是由超物质力量创造的。比如:基督教的《圣经》中就说上帝用了5天时间创造了昼夜、天地、植物和星辰,然后在第6天用泥土造出亚当,后来看见亚当孤独,就用亚当的一根肋骨造出了夏娃,并让他们结为夫妻。中国的神话故事中也有女娲用泥土创造动物和人的故事。这些都属于神创说流派。 而地表起源说和地外起源说都属于科学界的观点,认为生命的诞生都是遵循规律,有据可依的。下面让我们来观看一个科学短片来具体了解一下。 播放短片《生命的起源》。 小明:啊,怎么我问的问题都没有准确答案啊。而且我发现,这些观点中都是宗教和科学在互相博弈。 小葵老师:是的,你的这个发现很棒。因为生命的历史很长,而人类存在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在探索的过程中,当现有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的时候,就会引入超自然力量来进行解答。这也就造成了现在宗教和科学两相抗衡的局面。 小明:原来是这样。难怪爱因斯坦和牛顿最后都去研究神学了。
课程步骤、内容 4、讨论主题:生命的终结。 小明:小葵老师,那生命的死亡,又有哪些观点呢? 小葵老师:你今天进步很大哦,已经学会批判性看待问题了,终于不再向我要一个准确答案了。 小明:嗨,总要进步的嘛。 小葵老师解说: 关于生命的终结,也就是死亡,同样也分成两个方向:宗教和科学。对于宗教而言,死亡都是注定的,是由一根看不见的线把生命的经历链接起来,这些经历也是注定的。这就是宗教的命运说,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比如:伊斯兰教中认为,生命就是一场考验,而死亡是考验的终点。佛教和印度教则认为,死是为了轮回转世,每个生命都需要经历轮回。而基督教则认为,上帝主宰万物命运,死是为了惩罚生时的错误。无论是考验、轮回还是惩罚,这些神都已经设定好了,生命只能承受,并接受死亡。 科学界对于死亡,则经历了很多的发展和争论,现在为止,解释力和接受度最高的是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的熵增定律,这也是他在他的著作《生命是什么》中的核心观点。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视频来了解一下。 播放短片《熵增定律》(来自https://www.) 小明:哎,小葵老师,说实在的,我之前总是在担心自己或家人死亡后的事情。比如:死是什么?死后还有灵魂吗?怎么让自己死的有价值等等。甚至因此而焦虑,甚至失眠。今天听您讲完的以后,感觉这种焦虑会消减很多。生命总会从生走向死,也许下一步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生命的过程上。 小葵老师:很高兴你今天学有所得。下一节课,我们来一起探讨如何让生命过程变得更有意义。 小明:好的,谢谢老师。 5、结语 小葵老师:好了,同学们,关于生命主题的探索,我们今天就到这里。大家记住,没有永恒不变的答案,也没有可以解释一切的理论。所以让我们保持开放、包容、探索的心态来一起进行今后有关生命的探讨。我们今天的课堂就到这里,下次再见!
课程效果与反思 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青春期的孩子会开始思考“生”“死”的话题。有的会自己去查找资料,寻求答案;有的可能会苦思冥想,但还是无法明朗;也有的会因此而非常恐惧死亡,引发死亡焦虑而影响学习和生活。本节课,通过开放性对话的方式,把学生心里想问或一直苦恼的问题表达了出来,也从开放的视角来解释和探讨了不同的流派对生命主题的理解和看法,给了学生思考和辨证的机会。这就使得曾经的烦恼会变得不再是烦恼,而是一种科学探索生命的一次旅程,一次公开的辩论、表达与探讨。这些对于学生而言,都会是一次很好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课程开放、包容、辨证、探索的态度,会让学生树立更健康、更积极的生命观,更科学地看待“生”与“死”的话题,更加珍惜生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