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韧性:当挫折来临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通用版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韧性:当挫折来临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当挫折来临时
学科 心理健康 学段 初中 授课年级 初二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帮助学生“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本课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背景,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与提升心理韧性,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对挫折能力。 心理学家格伦·理查深(Glenn Richardson)提出了心理韧性的过程模型,该模型提出在没有重大生活挫折出现时,人的身体,与心理会暂时出现平衡状态。但这种平衡状态会受到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压力、逆境等刺激的冲击,进入初二阶段,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学生身心角色发生重大变化,学生需要从逆境、冲突、痛楚、失败和压力中迅速恢复,需要在创伤中获得成长,以达到身心状态的重新平衡。
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为初中生。进入初中,学生身心面临着巨大的变化。离开了小学时的人际关系,重新建立人际关系;面临中考压力,学业课程任务加大。这些来自内外刺激的冲击,学生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在情感上会体验到大大小小的挫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与掌握心理韧性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能理性分析当前的挫折情境,提升心理韧性,在挫折中成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面对困难与逆境时,保持健康的心态,增强面对逆境的无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认识并了解韧性的概念。 【难点】能掌握培养积极的心理韧性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教学方法
【教法】开门见山、故事讲授; 【学法】体验学习法;
教学准备
PPT材料、音响设备、一间安静的教室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教师示范,邀请学生选择一个舒适的位置坐好,把注意力集中在感受上。可以通过焦点解决量尺问句,让学生在0-10维度上进行打分,让学生对自己的当下的状态进行评估,进行自我觉察。 指导语:现在,请你闭上眼睛跟着我的声音一起深呼吸,我们一起深深地吸气,1、2,慢慢地呼气,1、2,深深地吸气,1、2,慢慢地呼气,1、2。然后用这个节奏呼吸,体会这种放松的感觉。 让学生以较好的心理准备状态进入课堂。
讲授阶段 故事讲授 教师指引: 在上课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位在我的经历中最让我感动的一个人,是一位60岁左右的农村妇女。她在10岁左右边做农活边读书,她最高学历是小学。她说,她渴望上学,有一次她的父亲告诉她,下一年你不用做农活了,专心读半年书,她高兴了几天都睡不着。正当她准备好安心读书时,家里出现了大变故,她的母亲意外去世,那时她不到10岁,她父亲告诉她家里很困难,以后就不用上学了,因为家里还有一个7岁的弟弟,还有一位4岁的妹妹。作为姐姐的她,怎么办?那时的她真的很痛苦。同村同庄的小朋友喊她去上学,她偷偷躲起来哭。另一边,淘气的弟弟与妹妹等着她做饭,等着她为她们换洗衣服。 如果你是她,你怎么做?你会崩溃,你可能会发狂,可能你会感叹命运的不公,可能抱怨,可能时常想逃离这个家。她伤心了一会儿,不得不想一下接下来的午饭做什么,不然7岁的弟弟与4岁的妹妹不吃饭怎么办?因为不会做馒头,又没有面粉,在弟弟与妹妹馋别人家的馒头,每年过年的时候她都会拿着小袋子,挨家挨户给别人拜年,这样别人会给她一些馒头吃。因为没有衣服穿,她学会了织毛衣、缝补衣服,如果你问她当时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她肯定会说,希望有一台缝纫机。 后来她嫁人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不识字的她通过看电视记住了三千多汉字,在自己孩子遇见学习的困难时,在农村因为经济原因,众多孩子辍学时,她坚持让自己的孩子读书,现在60岁的她在某个城市里工作,她的孩子都已经上大学,不再为吃穿奔波。 她说她很骄傲,自己的弟弟与妹妹也很疼她,自己的孩子也上了大学,自己也紧跟时代。 她的经历真的让我很感动,很多人遇见挫折遇见困难,可能会逃避,自暴自弃,自暴自弃是一种选择方式,另一种选择方式就是面对,寻找积极资源去面对。中国政法大学罗翔老师曾分享:很多时候,我们从出生就好像抓到一副“烂牌”,但是再差对的牌你也得打出去。有时候,你会惊奇发现,即使是最差的牌,到时候还赢了。如果在你的一生中,你遭受挫折,这就是你的剧本,你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弃演,一种是把既定的剧本演好。 这位60岁左右的农村妇女,不但演好了自己的剧本,照顾了自己的弟弟与妹妹,还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大学,目前又走进了城市工作,并且慢慢站稳了脚。她的故事真的让我很感动。 指导语: 她遇见了怎样的挫折?如果你是她? 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挫折是每个人生命中无法回避的共同话题,即便是遇见相同的挫折处境,当挫折来临时,如何演好自己的人生剧本,如何在挫折中成长? 引发学生思考: 人生的挫折和苦难,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促使学生换位思考。
深入阶段 介绍一项科学研究 研究发现,处在高危环境的人,仍有三分之一能够正常发展,并且取得较高的成绩。研究者发现,他们表现出较高的心理韧性。 介绍心理韧性概念 人们面对挑战和挫折时,抵御压力的冲击,从消极状态中复原甚至从中获得成长性发展的能力。心理韧性的内涵有两点:(1)遭受过重大威胁或者遭遇过逆境。(2)发展出积极的适应的结果。 心理韧性总体上分三重境界: 第一重:复原力。这是指人从逆境、冲突、痛楚、失败和压力中迅速恢复的心理能力,也称之为反弹力、坚韧的精神。 第二重:抗逆力。这是面对长远目标时的努力和耐力。美国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姬拉·李·达克沃斯(Angela Lee Duckworth)称之为耐磨力,通俗的说法是意志力、自控力等。 第三重:创伤后成长。是指由于逆境和其他挑战而经历的积极心理变化和心理功能的提升。这是临床心理学家理查德·特得斯奇(Richard G Tedeschi)的研究贡献。而我将之称为PTGD——创伤后的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创伤后的成长不仅包括恢复「正常」,还包括将逆境作为通向成长和获益的途径或者机遇。 人遇见挫折?一定会一蹶不振吗? 引导学生了解心理韧性。
升华阶段 当挫折来临时,如何增强心理韧性。 学生讨论,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举例。 获得意义感。获得意义感能够改变我们对痛苦的认知,形成积极的挫折观,理解苦难和挫折的积极的意义,积极看待生命中的麻烦和挑战。 建立起一串串大小希望,让希望引领生活,感受改变的洗碗的变化,体会实现每一小步带来的积极情绪。 理性看待自己的情绪,假如遇见了挫折了事件,认识到情绪产生的本质是想法而非事件本身,反驳不合理信念,减少不良情绪体验。 练习采用积极的人际互动方式,巩固人际资源以应对挫折事件。 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能,发展个人运动和才艺能力。 当挫折来临时,培养心理韧性。
结束阶段 请回想一次你遭遇挫折的经历,你是怎样面对的,你运用哪些积极资源。正如哲学家尼采的名言:“任何不能杀死我的,都会使我更强大。”或如曼德拉曾经说过的:“生命中最大的荣耀,不是我们从来没有失败过,而是在每次失败后还能够不断爬起来继续前行”。 教师:把坚韧送给你们,希望你们无论身在何时、身处何地,都能保护好你们的信心与勇气、保护好你们的情绪与智慧,保护好你自己和你们所爱的人。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课后作业:阅读维克多·弗兰克尔,2018.《活出生命的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