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表格式)

资源简介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二)
单位 班级 初一年级 教师
学科 地理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意识。
重 点难 点 重点: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教 学方 法 启发式读图。
教 具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定向导趣 设问质疑:大家喜欢旅游吗?夏季你们最愿意到哪去?为什么喜欢到海边等地去旅游呢?为什么登山时,会感到山麓和山顶的气温不一样呢?学完这节课,你就有答案了。 结合生活体验进行回答。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设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自学导疑 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1、电脑展示课本P52图3.15(不要说明文字、摄氏度,即将该图变成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2)运用等高线图是表示(地面的高低)。(3)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4)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5)等高线(稠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6)等高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海拔低,表示的是(洼)地,如果中心海拔(高),表示的是(山顶)。引导学生复习,大家评判补充。鼠标点击,图中数值加上“℃”,变成气温分布图,设计问题。 学生仿照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完成下列各题。(1)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相同的点连成的线)。(2)运用等温线图是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3)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同。(4)等温线数值大,气温(高),数值(小),气温低。(5)等温线(稠密)的地方 ,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6)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的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的是高温(中心)。 学习气温的分布,首先要了解等温线的知识,它是阅读世界所平均气温图的关键。引导学生回顾等高线概念和等高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温线和等温线图进行对比,将刚学过的等高线图的读图要领运用于等温线图的阅读之中。
群学导思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气温的分布包括水平和垂直分布两方面。理解水平分布的关键是阅读等温线图;理解垂直分布的关键是掌握气温的垂直递减规律。
质疑导法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学生做一做书上53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达到本节课复习巩固的目的。
检测导效 1、下列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D )A.世界气温的分布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B.海拔的高低会影响气温的变化C.南半球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D.同纬度的地区气温完全一样2、我国的北戴河成为夏季避暑胜地的主要因素是( B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洋流因素3、关于等温线图的判读,不正确的是( C )A.若等温线和纬线、海岸线或等高线大致平行,说明气温受纬度位置、海陆或地形影响明显B.一般地说,等温线较平直,反映影响气温的因素较单一C.等温线的稀疏和密集不能说明温差大小D.等温线向低纬方向突出时,说明突出地区的气温低于同纬度相邻地区4、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A )A.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B.低纬度气温低,高纬度气温高C.中纬度气温高 D.各地气温高低与纬度没有关系5、在同纬度地带,高山、高原气温较__低__,平原的气温较__高__。6、如果全球气温继续升高,_冰川_会融化,_海平面_会升高。7、重庆比峨眉山顶的海拔高度低2739米,气温相差_16.4_℃。
作业设计 1.我国冬季,北国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风光;而南国却是“莺飞草长,百花盛开”的景象。试分析两地景色差异的原因。2.试分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两句诗中所蕴涵的地理原理。
板书设计 4.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2)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学案导引:
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低纬度气温 ,高纬度气温 。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 ,海洋气温 ;冬季 。
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 。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 ℃。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教师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测并记录天气预报,既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献计献策,又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勤动手、勤动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情趣中学习,实现轻松学习的愿望,为实现轻松教学,快乐学习作了有益的尝试。《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单位 班级 初一年级 教师
学科 地理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1、知道气温的观测方法,了解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概念。2、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3、学会使用资料,绘画和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画气温变化曲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读图分析能力。2、通过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养成关注生活的态度。
重 点难 点 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难点:绘画、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 学方 法 结合生活体验,对比、推理、图表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 具 PPT课件、温度计、网络资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定向导趣 同学们,“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描述这种天气状况的是什么要素?那么,什么是气温?气温是反映一个地方天气状况和气候特征的重要要素之一。现在开始来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 学生看书找出气温的概念:大气冷热的程度称为大气温度,简称气温。 由生活中的谚语引入,创设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投入本节学习的热情。
自学导疑 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1、读图3.10,读出各时刻的气温。[提问]如何描述花都的气温?2、阅读P50的活动,思考气温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加深对气温的认识和体验。3、演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绘制。读课本P51图3.12气温变化曲线图,说出一天中最热和最冷出现的时间说出气温的日较差。4、读课本P51图3.13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北半球陆地一年中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计算气温年较差。 请一两位同学尝试描述当地的气温,由同学们在描述中遇到的问题引出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概念。学生根据P51活动第2题的某地月平均气温,计算出年平均气温。 阅读气温曲线图是课标基本要求,在以后的学习当中也经常涉及到,初一学生又初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尽量从基础做起,详细而具体地处理好读图的每一个环节。
群学导思 教师边讲述,边示范,引导学生共同来绘制该地气温曲线图。(1)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分成12段,逐段标上月份(注意把握图幅的大小,横坐标轴不易过长或过短)。(2)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温度差标上气温刻度(注意把握温度差不易太大或太小,并要根据月均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确定和标注气温的刻度)。(3)画出4月、7月、10月份与横坐标轴的垂线,以及各气温刻度与纵坐轴的垂线。(4)将表中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注出来。(5)将各点平滑地连接成一条曲线(注意画曲线时,既要平滑,又要使曲线通过每个点的中间)。(6)教师在检查评价学生的画图情况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2“气温曲线图的画法和步骤”,概括为:一横月,二纵温,三网格,四定点,五连线。 学生将自己画的气温曲线图和课本P51上的几幅气温曲线图加以对照比较,分成学习小组讨论归纳阅读气温曲线图的方法,以及气温年较差的大小、气温曲线弯曲的程度的大小和气温变化的大小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发言交流后,教师评价并小结。气温曲线图的阅读方法:一是找极值,即找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二是看弯曲,即看气温曲线的弯曲程度的大小;三是分析变化,即分析气温的变化。 地图基本技能包括绘图技能。学生动手绘制,可以加深印象和记忆。阅读绘图说明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让学生在地理课上合作、交流,将同学所绘曲线图进行对比,通过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
质疑导法 投影展示课本P51表3.1“某地月平均气温”(用当地的更好),完成下列各题。(1)用表中的气温数据,画出该地气温曲线图。(2)读出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3)读出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4)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5)说明该地气温的年变化。(6)该地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为什么?气温曲线呈什么形状?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应该呈什么形状? 通过所学知识,学生进行计算,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对气温变化曲线图的分析和绘制,可以加深对气温变化的理解,同时对规律性的读图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检测导效 1、北京的气候特点是( C D )A.春季多雨雪  B.夏季干旱高温 C.秋季秋高气爽  D.冬季寒冷有雪2、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 B )A.12点  B.14点  C.13点  D.11点 3、一年中陆地平均最低气温南半球出现在( A )A.七月   B.一月  C.八月   D.二月4、气温是指__大气的温度__。5、等温线是_温度_相同的地点连成的线。6、一年当中,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__7__月,南半球出现在_ 1__月。7、一天中,陆地最低气温出现在_日出前后_。8、某地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7℃、15℃、13℃、7℃,日平均气温为_10.5 _℃。
作业设计 将课堂上绘制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加以修改完善。
板书设计 1.气温与生活(1)天气的观测(2)气温的计算 ①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 ②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③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2.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和日较差。(2)气温年变化与气温年较差3.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步骤
学案导引:
1.投影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阅读课本P50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____________。
(2)气温的表示方法是____________。
(3)怎样观测气温?
2.气温的计算
①日平均气温: 。
②月平均气温: 。
③年平均气温: 。
3.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和日较差:
①以一天为周期的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
②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2)气温年变化与气温年较差:
①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北半球 南半球
陆地 月 月 月 月
海洋 月 月 月 月
②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年较差。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既考虑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填鸭式"为"启发式",由"我要学"转变为"我会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天长日久后,会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自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献身科学的精神。绘制气温曲线图,计算山顶的气温来达到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会了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计算,利用气温递减率计算山上的气温,关心身边的科学,利用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阐明学习科学知识,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道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