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 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 讲义

资源简介

学科 化学 课题名称 氮及其化合物
1.固氮的途径 (1)氮元素存在形态 空气中含大量N2,是工业生产中N2的主要来源。 (2)N2的物理性质 氮气难溶于水,难液化,密度比空气略小(与空气密度相近),只能用排水法收集N2。 (3)N2的化学性质 由于氮分子的键能很大,所以氮气的性质很稳定,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能发生一些化学变化。 1)与H2的反应:N2+3H22NH3 2)与O2的反应:N2+O22NO 3)与Mg的反应:3Mg+N2Mg3N2 (4)氮的固定 1)定义:把大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称为固氮。 2)氮的同定的途径 ①生物固氮 豆科植物的根部常附有小根瘤,其中含有固氮菌,能把空气中游离的氮变成氨(铵态氮肥)作为养分吸收,所以这些植物可以少施肥,甚至不施肥。 ②大气同氮 闪电时,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氮的氧化物,经降水生成极稀的硝酸(硝态氮肥),渗入土壤被植物根系吸收。 N2+O22N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注意】生物固氮和大气固氮统称自然固氮。 ③工业固氮 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并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直接化合生成氨(NH3)。 N2+3H22NH3 工业上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合成氨的。 【例1】下列用途中,应用了氮气性质的不活泼性的是( D ) ①金属焊接时用氮气作保护气,氮气和氩气的混合气体填充灯泡 ②用于合成氨 ③工业上以氮气作为原料之一制硝酸 ④用作粮食和水果贮存的保护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例2】将燃着的镁条插入下列气体中,镁条不能继续燃烧的是( D ) A.O2 B.Cl2 C.N2 D.Ar 2.氨气 (1)物理性质 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易液化,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液氨可作制冷剂。 (2)分子结构 电子式:,结构式:,分子空间构型:三角锥型,键和键之间的夹角为107°18′,为极性分子。 (3)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 NH3+H2O NH3·H2O NH4++OH- NH3是中学化学中唯一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常用此性质检验NH3的存在。 2)喷泉实验(回顾HCl的喷泉实验) ①实验原理:如右图所示,圆底烧瓶中充满NH3,由于氨极易溶于水,挤压胶头滴管,少量的水即可溶解大量的氨(1:700),导致烧瓶内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使烧杯中滴有酚酞的水压入烧瓶,形成美丽的红色喷泉。 ②实验现象:产生红色喷泉,这是因为氨溶于水后形成碱性溶液,遇酚酞显红色。 ③喷泉实验成败的关键: a.烧瓶、预先吸液的滴管及长直玻璃管的外部都要干燥; b.气体要充满圆底烧瓶; c.瓶塞要严密,不漏气,止水夹要夹紧。 ④说明问题:a.氨极易溶于水.b.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⑤实验拓展:a.从喷泉实验的实验原理可知,只要烧瓶内的气体能被胶头滴管中挤出的少量液体快速吸收,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远远低于外界大气压,就可形成喷泉。因此理论上大多数气体都可做喷泉实验,关键是胶头滴管中的少量液体要选得合适。如: 12345烧瓶中的气体Cl2CO2H2SNO2+NOHCl滴管中的液体浓NaOH浓NaOH浓NaOH浓NaOHH2O
b.此外,若改变喷泉实验装置,也可以使某些本来不能形成喷泉的气体形成喷泉,因此要从产生喷泉的条件认识形成喷泉的本质。 3)与酸反应 NH3+HCl→NH4Cl(生成白烟) 2NH3+H3SO4→(NH4)2HSO4(俗称硫铵) NH3+HNO3→NH4NO3(俗称硝铵) NH3+CO2+H2O→NH4HCO3(俗称碳铵) 4)与O2反应 4NH3+5O24NO+6H2O(该反应放热) 【注意】①通常状况下,氨在氧气中不反应。 ②反应条件:催化剂(如铂)、加热。 ③该反应放热。 ④该反应是工业上制硝酸的基础。 (4)NH3的实验室制法及工业制法 1)工业制法 N2+3H22NH3 【注意】 ①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所以所得产品是NH3、N2、H2的混合物,利用NH3易液化的特点将NH3分离以后,N2、H2可循环使用。 ②原料N2可通过蒸馏液态空气获得,而原料H2一般通过焦炭与高温水蒸气反应获得,有关反应方程式为:C+H2OCO+H2,CO+H2OCO2+H2,除去CO2即得H2。 2)实验室制法(此处归纳气体制备装置的选择。) ①原理:固态铵盐与碱加热反应。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②发生装置:加热固体制取气体的装置,与制氧气类同。 ③干燥:在干燥管中盛放碱石灰(CaO、NaOH的混合物)作干燥剂。不能用浓硫酸、无水氯化钙作干燥剂,因CaCl2吸收氨气生成CaCl2·8NH3。 ④收集:向下排空气法。 ⑤验满:a.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若变蓝,则满;b.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瓶口,若产生白烟,则满。 5.氨的用途 (1)作制冷剂;(2)制氮肥;(3)制硝酸;(4)制纯碱;(5)在有机合成工业中作原料。 【例3】农作物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氮养分,除了可用人工同氮方法(合成氨)获得氨态氮外,自然界雷电现象也是一种固氮途径,经由雷电固定的氮是硝态氮(硝酸或硝酸盐形式),其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N2+O2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 【例4】【双选】有关氨的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B ) A.氨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B.氨水呈碱性 C.氨气和酸相遇都能产生白色烟雾 D.在反应NH3+H+→NH4+中,氨失去电子被氧化 【例5】氨气可以做喷泉实验,这是利用氨气( C ) A.很易液化 B.密度比空气小 C.极易溶于水 D.能跟水反应 3.铵盐与化学肥料 (1)铵根离子的结构与铵盐的定义 电子式为,结构式为,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型,键和键之间的夹角为109°28′。铵盐是由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盐。在NH4+才中存在着共价键和配位键,形成铵盐的离子都是非金属元素,但铵盐属于___离子__晶体,在铵盐中存在的化学键有:_____离子键、共价键和配位键_____。铵盐都是晶体,都能溶于水。 (2)铵盐的化学性质 1)铵盐受热分解 如:NH4ClNH3↑+HCl↑NH4HCO3NH3↑+H2O↑+CO2↑ 【注意】①并不是所有的铵盐受热分解都产生NH3。 ②NH4Cl在试管中受热分解的现象与碘的升华相似。但二者有本质的差别,前者是NH4Cl分解后又化合成NH4Cl,属于化学变化过程。而后者是物理变化过程。 (2)铵盐与碱的反应 如:(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 NH4NO3+NaOHNaNO3+NH3↑+H2O。 【注意】铵盐与碱共热都能产生NH3,这是铵盐的共同性质。实验室利用铵盐的这一性质来制取氨气和验根离子的存在。 (3)铵盐的用途及贮存 1)用途:铵盐可作氮肥。常用的氮肥有硝酸铵(NH4NO3)、硫酸铵[(NH4)2SO4]、碳酸氢铵(NH4HCO3)和尿素[(NH2)2CO]等。 2)贮存:密封包装并放在阴凉通风处。 因为铵盐受热易分解。所以施肥时应将肥料埋在土下并及时灌水,以保证肥效。 【例7】【双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D ) A.凡是铵盐均能与苛性钠共热产生NH3 B.NH4HCO3受热分解产生的气体经碱石灰干燥后可得到纯净的氨气 C.NH3溶于水后,水溶液中存在大量NH4 D.NH3在空气中燃烧可产生NO 【例8】将碳酸氢铵在试管中加热,使放出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足量过氧化钠和水的容器,最后得到的气体是( A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氨气 D.水 【例9】下列各组混合物中,可用加热方法分离的是( D ) A.碘和氯化铵 B.硝酸钾与二氧化锰 C.硫酸钾和氯酸钾 D.氯化铵和氯化钾 5.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2)硫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陆地中的含硫矿石被风化进入土壤,土壤中的硫可被植物吸收,或随水流进入海洋。陆地中的硫可随水流进入大海,或随火山爆发进入大气。 海洋中的硫可沉积成矿物,也可被生物体吸收。生物体中的硫在生物体死亡、腐败过程中进入土壤、大气或海洋。大气中的硫可被生物体吸收进入土壤或海洋。 1.【双选】如图所示装置,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和b分别是() 2.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下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收集氨气应使用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________作干燥剂。 (3)图甲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的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只提供如图乙所示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常用NH4Cl和Ca(OH)2加热制取氨。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右图装置中的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设计一个不用任何试剂的实验方案,将NaHCO3、Na2SO4、NH4HCO3、NH4Cl四种白色固体______________区分。 5.下列关于浓HNO3与浓H2SO4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温下都可用铁制容器贮存 B.常温下都能与铜较快反应 C.露置于空气中,溶液质量均减轻 D.露置于空气中,溶液浓度均降低 6.有关硝酸化学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稀硝酸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B.硝酸能与Na2CO3反应,但不生成CO2 C.硝酸可与Na2S反应制得H2S气体 D.浓硝酸因分解放出的NO2又溶解于硝酸而呈黄色 7.某单质能与浓硝酸反应,若参加反应的单质与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则该元素在反应中所显示的化合价可能是 A +1 B +2 C +3 D +4 8.下列反应中HNO3即表现出酸性,又表现出强氧化性的是 A.Fe2O3+HNO3 B.Ca(OH)2+HNO3 C.C+HNO3 D.FeO+HNO3 9.已知镁和稀硝酸反应时,每有1mol HNO3反应,就有0.8mol电子转移,此时硝酸的还原产物可能是 A.NO2 B.N2O C.NH4NO3 D.NO 10.有一瓶Na2SO3溶液,由于它可能部分被氧化,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进行分析。取少量溶液,滴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后,仍有白色沉淀。对此实验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Na2SO3已部分被氧化 B.加入Ba(NO3)2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中一定有BaSO4 C.加硝酸后,不溶性的沉淀可能是BaSO4或者是BaSO3 D.此实验不能确定该Na2SO3是否已部分被氧化 1.【答案】BD 2.【答案】(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向下排空气碱石灰(或固体NaOH) (3)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氨极易溶于水,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把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中,从而形成喷泉 (4)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热敷烧瓶,氨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与水接触,即形成喷泉(开放性问题,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答案】(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2)发生反应的试管口向上倾斜,并夹持在离试管底较近处;在发生反应的试管中导管伸入太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且用塞子;收集气体的试管中导管伸入太短 4.【答案】用热分解法区别。不能分解的是Na2SO4,分解后又化合的是NH4Cl.分解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是NH4HCO3,分解生成无色无味气体的是NaHCO3。 1.工业上用来制取肥料和炸药的原料是 ( ) A.碳B.硫C.氧气D.氮气 2.下列选项属于氮的同定的是( ) A.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含氮养料B.豆科植物把含氮化合物转变为蛋白质 C.将氨转变为硝酸,再转变为其他含氮化合物D.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 3.检验NH4+时,采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后用试纸检验的方法,正确的操作为( ) A.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外B.用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管口内 C.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置于管口内D.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外 4.如右图所示,装置a中充满干燥的氯气,将b中浓氨水挤入a中,开始时,a中发生的反应中有氧化还原反应:2NH3+3Cl2→N2+6HCl,同时生成白烟并发红光。请回答以下问题: (1)反应中生成的白烟是____。 (2)反应完成后,将a瓶的导管插入水槽的水面下,并打开止水夹c,观察到有水吸入a瓶中形成喷泉,当喷泉停止后,升入a中的水约占a瓶容积的。 (3)标志a瓶中反应全部完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雷雨中常含有微量HNO3,这对农作物生长有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释HNO3的形成过程。 6.某种常见的白色晶体A,与盐酸反应产生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将B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若在A的水溶液中加氢氧化钡溶液,则析出白色沉淀C和无色气体D;D可以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加热同体A,可生成水、B和D,而且B和D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根据以上事实,可以判断出A是,B是_______,C是________。加热同体A生成水、B和D的化学方程式是。 7.现有下列五种化肥:硫铵、碳铵、硝铵、氯化钾和氯化铵,为了鉴别这五种化肥,进行下网实验,先分别编号A、B、C、D、E,各溶于水中配成溶液,然后取试样实验。 试回答: (1)推断(写化学式):A是______,B是______,C是______,D是______,E是______。 (2)写出有关试液的名称:①是______,②是______,③是______。 (3)写出4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2.D3.D 4.(1)氯化铵(或NH4Cl) (2)2/3(3)8NH3+3Cl2→N2+6NH4Cl 5.N2+O22NO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6.NH4HCO3CO2BaCO3 NH4HCO3NH3↑+CO2↑+H2O 7.(1)A是NH4HCO3,B是KCl,C是(NH4)2SO4,D是NH4Cl,E是NH4NO3。 (2)①是氢氧化钠,②是氯化钡,③是硝酸银。 (3)H++HCO3-→H2O+CO2↑NH4++OH-NH3↑+H2O Ba2++SO42-→Ba2SO4↓Ag++Cl-→AgCl↓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